環境保護部近期發布了《受沙塵天氣過程影響城市空氣質量評價補充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依據《規定》,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評估、考核和排名過程中剔除沙塵天氣過程的影響。
而在《規定》發布以前,對各地進行環境空氣質量評估、考核過程中均將沙塵天氣過程期間數據作為正常監測數據。《規定》作為《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技術規范》的必要補充,能夠更為準確地評估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更為客觀的依據。
關注一 為什么要扣除沙塵天氣影響?
客觀評價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及其變化趨勢是檢驗和評估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實施效果的重要保障。對待沙塵天氣導致的污染現象,一方面應通過監測數據如實反映實際空氣質量狀況,告知公眾真實的空氣質量信息與防護提醒;另一方面,在制定當地大氣污染防治措施、評估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時,應扣除自然源污染影響。
甘肅省環境監測站副站長李曉紅介紹說,由于干旱、少雨以及沙漠化形勢嚴峻等自然原因,沙塵天氣頻發對甘肅省城市空氣質量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數據顯示,2016年甘肅省14個市、州均出現沙塵暴、揚沙、浮塵等沙塵天氣過程,加之受春、冬兩季降水偏少、靜風期較長及冬季降水偏少等氣象因素影響,沙塵天氣對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持續時間較往年明顯增加。
自2016年伊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白志鵬研究團隊就在新疆南緣地區分四季開展了顆粒物的采樣觀測研究。其中,2016年4月~5月期間(沙塵高發區)總共21天的顆粒物監測發現:在和田市,沙塵天氣占總觀測天數的72%;尤其是在麥蓋提市,沙塵天氣占總觀測天數的100%。沙塵天氣下,麥蓋提的PM2.5最高可達到5400微克/立方米,PM10最高可達到9600微克/立方米。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工程師王帥介紹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對2015年西北5省受大范圍沙塵天氣過程的影響程度進行了測算,沙塵天氣過程對全疆PM10平均濃度貢獻在22微克/立方米左右。新疆和田地區、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巴音郭楞州、哈密地區、吐魯番地區,甘肅酒泉、寧夏中衛等城市顆粒物濃度受沙塵天氣影響程度較大。共統計出28個城市376天(次)受到沙塵天氣影響,其中新疆受影響頻次最多,共計13個城市300天(次)。
沙塵天氣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的重要因素。環境保護部在西北5省和華北等經常受到沙塵天氣影響的地區十余年前就建立起沙塵天氣影響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監測網,實時監測主要污染物的變化情況,部分站點配備了激光雷達立體監測設備,結合沙塵天氣衛星遙感影像分析,在大范圍沙塵天氣過程發生時及時編寫沙塵天氣過程快報,為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了重要信息。
王帥介紹說,每年全國環境質量報告書均對沙塵天氣過程發生情況進行總結,在新疆、甘肅等受沙塵天氣影響范圍和程度較大省份的環境質量報告書中,均對沙塵天氣過程影響程度進行了相應評估,但由于一直沒有具體的規定,故一直沒給出扣除沙塵影響的正式結果。
據了解,在國際上,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判定空氣質量達標情況時均對類似沙塵暴等“例外事件”有所考慮。美國聯邦法規中規定的“例外事件”是指影響了空氣質量、且不能合理控制和防治的事件,典型“例外事件”包括森林火災、沙塵暴等,但不包括空氣滯留、氣象條件逆溫、高溫或少雨的氣象事件或者污染源導致的空氣污染事件。
關注二 沙塵天氣影響怎么扣除?
白志鵬介紹,國外在對沙塵天氣扣除時,有著嚴格的流程。美國聯邦法規中規定,美國環境保護局(EPA),在判定空氣質量達標情況時,可以扣除由于沙塵天氣這類“例外事件”直接導致的空氣質量超標數據,前提是各州需要向EPA提供有關證明材料,包括任何可信的數據,但必須說清超標數據與“例外事件”間的因果關系。數據扣除的程序包括告知公眾、數據標識、遞交證明材料等。認定各州提供的有關證明材料后,在進行空氣質量達標判定時,EPA扣除受影響數據。
關于國內沙塵天氣扣除方面,一直以來雖然各有關單位和研究機構都在進行沙塵天氣影響程度測算,但沒有統一的沙塵天氣判別方法和扣除方法。
對此,王帥介紹說,《規定》的出臺解決了以下問題:一是沙塵天氣的扣除條件和篩選方法,即回答了什么樣沙塵天氣過程可以進行相應扣除的問題。二是扣除時的具體技術要求,一旦沙塵天氣滿足扣除條件,應有明確的技術方法定量評估其影響,包括具體扣除時段確定、扣除的影響因子及數據統計方法等。
在沙塵天氣的扣除條件和篩選方法上,王帥說:“當沙塵天氣過程中沙塵源區城市PM10小時濃度持續兩個小時超過600微克/立方米,或持續1個小時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時,可以剔除沙塵天氣過程影響區域范圍內源區城市及下游城市顆粒物監測數據。沙塵天氣過程影響范圍依據衛星遙感監測結果、公開發布的沙塵天氣信息、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數據等信息確定。”
在扣除時的具體技術要求上,王帥指出,在確定沙塵天氣過程符合剔除條件后,需要將沙塵天氣過程期間上中下游城市受影響監測數據進行剔除。由于PM10是沙塵污染的最重要的特征因子,因此在扣除時主要考慮PM10的小時濃度變化特征,而沙塵入侵時通常伴隨有PM10濃度的急劇快速升高和PM2.5與PM10比值的斷崖式下降。同時兼顧PM2.5的變化特征,將具有明顯外來沙塵入侵特征時段內的顆粒物監測數據進行扣除。由此分別判斷受沙塵影響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規定》在編制過程中根據我國環境管理要求和沙塵天氣發生的特點,結合國外有關做法,確立了沙塵天氣扣除條件應公平公正、扣除應針對主要沙塵天氣過程、沙塵源區城市做特殊情況考慮等原則。
王帥介紹說,公平公正要求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所扣除的沙塵天氣應確實是由于自然不可抗因素導致的空氣污染過程,對于局地揚塵污染或由于人為生態環境破壞導致的小范圍揚沙污染現象不能進行扣除,提高扣除的準確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沙塵天氣過程期間,處于上游地區和傳輸路徑中下游地區的污染程度和污染特征不盡相同,不僅上游強沙塵天氣要扣除,下游受傳輸影響出現的浮塵天氣也應扣除,對沙塵天氣過程影響區域進行通盤考慮。
對特殊情況考慮的問題,王帥介紹說,我國西北部是世界上沙塵天氣發生頻次最多的地區之一,不同強度沙塵天氣過程均有出現,既有強沙塵暴天氣過程,也有浮塵天氣過程。對于強度較小的浮塵天氣過程,由于沙漠分布廣泛,常常很難確定沙塵來自于沙漠地區還是由于大氣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導致,另外這類浮塵天氣過程對空氣質量評估的影響小于強度更大的沙塵天氣過程,因而沙塵天氣扣除應主要考慮強度較大的沙塵天氣過程,至少是起沙時應夠一定級別。滿足這一條件的沙塵天氣過程,即使傳輸過程中降為浮塵天氣過程,也應對受影響城市有所考慮。但我國南疆沙漠邊緣城市在特定季節常常是高強度沙塵天氣過程接連發生,對這類地區可以特殊處理,將沙塵集中發生的時段統一不參加評估,不再進行逐一扣除。
白志鵬對此介紹說,《規定》中所定義的綠洲城市指在干旱區以綠洲為依托,在綠洲中形成和發展的一類城市。我國受沙塵影響較大的綠洲城市主要有喀什、和田、阿圖什、阿克蘇、庫爾勒等,實際發生沙塵污染日數占全年監測日數20%以上。對沙塵影響較大的綠洲城市,《規定》提出剔除沙塵集中發生時段城內的市顆粒物監測數據。
國際上沙塵天氣數據扣除的程序包括告知公眾、數據標識及遞交證明材料等。同樣,《規定》提出,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及地州盟受沙塵天氣影響情況需經過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統一審批并同意,結果由城市向社會公布。在查驗數據統計有效性規定以及統計數據獲取率時,沙塵天氣發生期間仍按照有效監測時段計入統計。
對于《規定》的實施保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建議,實施過程中,環境保護部應該出臺有關政策說明文件,要求在沙塵天氣過程結束后受影響城市以省為單位盡快向環境保護部提交有關材料,在材料中說明顆粒物異常數據確實是由于沙塵天氣造成,并按照本《規定》對受影響時段進行判定,將有關結果報送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部組織專家依據衛星遙感監測資料、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數據、公開沙塵天氣信息等資料對地方申報材料和數據進行審核。審核結果經環境保護部審定后下發到各省并向社會公布。
多知道點
什么是沙塵天氣?
長期從事沙塵暴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介紹說,沙塵暴是一種災害性的大氣現象,是人類不適當活動對自然環境干擾的結果,也是影響我國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北方地區影響環境空氣中顆粒物濃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般說來,沙塵天氣,是指風將地面塵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氣混濁的一種天氣現象的統稱,其形成主要有4個因素:沙、大風、不穩定的空氣狀態和干旱的氣候條件。簡而言之,只要有沙漠、有大風,再加上北方地區氣候干燥,沙塵就不可避免。
正如王自發所言,地球上沙漠的面積廣大,人類無法“消滅”沙漠,沒有辦法控制大氣環流和空氣條件,也就無法控制沙塵的起沙。
近日,2024中國藍天觀察論壇在京舉辦。會上發布了《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健康效應評估2024:關注生命早期暴露》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對成人健康收益的評估,進一步證實我國清潔空氣行動所帶來的......
近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印發《江蘇省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制定了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省PM2.......
生態環境規劃編制技術導則總綱Technicalguidelineforformulatingplansforecologyandenvironment—Generalprinciples標準號:HJ1......
2024年7月1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7月上半月(7月1日—15日)全國......
2024年7月1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7月上半月(7月1日—15日)全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第一監測站:為提升空氣質量預報能力,按照《生態環境部2024年度培訓計劃》,由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主辦,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承辦的2......
今年一季度,全國環境空氣質量和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均持續改善。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在2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這一情況。他介紹,從環境空氣質量狀況來看,一季度,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
為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推動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智化轉型,進一步規范國家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運行管理,確保監測數據準確可靠,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擬開展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智能站房試點研究。......
近日,我國一批重大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陸續展開。落實《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是今年大氣污染防治攻堅的重要內容。今年以來,一批中央財政支持的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先后開工,重點推進鋼鐵、水泥、焦化等重點行......
2023年海南省環境空氣質量整體處于有監測歷史以來的最好水平,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9.5%。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伍曉紅介紹,2023年海南省優良天數比例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其中優級天數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