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那些被罕見病折磨的患者們來說,他們的病癥通常都是一種孤立的存在。對于病癥的整體知識很少,診斷和治療的過程往往是長時間而且非常痛苦的。這些罕見病受害者大多數是年輕人或是兒童。
罕見病往往是先天性的或與基因問題有關,其中一部分是由于癌癥或自體免疫問題或是傳染性疾病引起的。這些疾病都很復雜、嚴重而且是往往是異質性的,每一種情況都需要高度專業性的治療與護理。例如:脊柱裂、脆性X綜合征、Guillain -Barré綜合征、多發性骨髓瘤、囊腫性纖維化、杜氏肌營養不良癥、溶酶體貯積癥(如龐貝氏癥或粘多糖貯積癥)。
這些患者在人群中數量稀少而又分散。從治療領域看,罕見病是一種臨床與生物學例外的集合,對于科學的普遍性而言確實比較難。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相關的證據就無法提取,而是需要有正確的方法。例如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2型粘多糖貯積癥,大約從13000名肥胖癥患者中可以發現一個。這種少見甚至極端稀少的患者人群常常給藥物開發人員和公共健康決策者們帶來一種特殊的挑戰。對于這些疾病而言,知識和信息的搜集是一大難題。數據庫,即便有,也往往是碎片化的,而存儲在健康服務數據系統中的記錄也少之又少,因為一般的編碼系統如ICD10會忽略這些疾病。
總體而言,罕見病依舊是對于全社會的一項重要的挑戰。統計表明,一共有6000-7000種罕見病,患病率為全部人口的6-8%,全球范圍看患者數量大約3.5億。只有5%的罕見病有獲得批準的治療藥物。這些罕見病中,有部分是可以預防的,對于剩下的部分,我們可以做到減輕病癥的影響。需要尋找治療方法的罕見病比例依舊非常高,但這些罕見病并非都需要藥物治療:其中有一些是屬于無法治療的,另一些可以用現有的藥物治療,還有一些因為對該病癥的理解還不夠成熟,無法確認治療靶點或者啟動開發項目,因此目前還不具備治療的條件。
談到罕見病的定義,其實這是一種人為主觀裁定的判斷。對于這方面,政策制定者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更細化的措施,包括鼓勵孤兒藥的研發以應對這些各不相同的情況。從歷史經驗看,單個的罕見病無法引起研究者、藥物學專家、藥品開發人員和政策制定人員的興趣。然而,隨著生物學革命的發展,人們對生物學機理的研究和解密更加深入,使得更多創新性的診療方案被成功研發。
美國的1983年孤兒藥法案、1993年日本對孤兒藥的立法和2000年歐洲對孤兒藥產品的立法規定了啟動孤兒藥研究的經濟情形,這些立法努力使得每一位患者都擁有平等權利,享受到疾病治療領域的進步,并且有效地鼓勵生物制藥研發公司、學術研究人員、患者團體和其他相關人員之間的密切合作,推動對罕見病成因的理解,加速應用于藥品開發,造福相關患者。
很重要的一點是,對于罕見病來說,沒有統一的定義標準:近期的ISPOR (藥物經濟學與研究成果國際協會)發布的報告指出,在1109個組織中,有296種定義。這些不同的定義、相關法規的差異在衡量治療效果時會造成難以理解的情況。
這篇報告還指出,在美國有578個獲批上市的藥物被授權孤兒藥地位。歐洲頒發了122個孤兒藥授權,其中有29家的已被收回或已過期。將罕見病研究的成果轉化為藥品開發和健康產品創新的這種情況正發生在越來越多種類的罕見病上。近期一項關于歐洲的孤兒藥在研管線的研究表明,需求最廣的為腫瘤類疾病的孤兒藥(占到總數的36%),接下來為神經科學和血液病。有些組織研究認為杜氏肌營養不良癥、血友病和囊性纖維化的患者也較多。其中有半數獲孤兒藥指定的藥物是該疾病的唯一治療藥物。
在2016年9月,598種獲得孤兒藥指定的藥物中,398種(67%)為唯一可選擇藥,這也說明還有很多沒有被滿足的醫療需求需要開發。此外,孤兒藥研發多數由小企業完成,約85%的獲孤兒藥指定的藥物由小型企業和中型企業開發。這也說明即使患者總數較少,孤兒藥的研發結構越來越有利于投資者投資,并推進科學發展,滿足患者需求。
最后,由于這些開創性的努力已稍見成效,也刺激了對于罕見病藥物的進一步開發,現在爭論重點會逐步轉到在什么樣情況下患者可以得到這些孤兒藥上。
對于罕見病來說有一個始終存在的挑戰,那就是對于某種罕見病自然歷史信息的缺乏,以及根據很小人數所得出的臨床試驗的結果證據的穩定性。
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關于發布《罕見病酶替代療法藥物非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的通告(2024年第17號)發布日期:20240223為科學指導和規范用于罕見病的酶替代療法藥物的非臨床研究與評價,促進罕見......
2023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13日在京發布,此次調整共有126個藥品新增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1個藥品被調出目錄,談判或競價成功的藥品價格平均降幅61.7%。新版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總數達到3088種,其......
《科創板日報》11月20日訊(記者鄭炳巽)經過前3天的鏖戰,2023年醫保國談終于來到最后一天的“終局之戰”。據《科創板日報》記者現場了解,在國談第四天,涉及的談判品種以罕見病用藥及中成藥居多,全天預......
·據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轉化神經科學研究所帕梅拉·肖(PamelaJ.Shaw)教授團隊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關于漸凍癥病理機制的假說多達8種。·“過去幾十年,中國沒有一家大型藥企從事漸凍癥的藥物研發,因為......
2023年6月11日,上海長江產業園區,由復旦大學智能醫學研究院舉辦、上海慧眼醫學診斷科技創新研究中心承辦、睦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贊助的“數智醫療產業聯盟成立大會”暨“罕見病科技金融公益論壇”舉辦成功。......
國內罕見病診治有何新進展、新需求?5月26日-28日,中華醫學會兒童罕見病/UDP臨床診治與研究新進展學術會議在上海召開。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罕見病學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王藝在接受澎湃新聞......
2月28日是第16個“國際罕見病日”。為提升安徽省罕見病規范化診治水平,有效整合醫療資源,發揮各方力量,推進罕見病早診、早治、早預防,當天上午,安徽省罕見病專科聯盟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
廣東省醫療保障局聯合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近日印發《廣東省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3年版)》,新增111個西藥和中成藥,其中包括新冠治療藥、罕見病藥、兒童用藥。該目錄自3月1日......
“罕見病類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行業報告”(簡稱:報告)28日在上海發布。中國罕見病類特醫食品在可及性上面臨巨大挑戰。上海市兒童罕見病診治中心主任顧學范教授表示,此次發布的報告,針對罕見病需要特醫食品治......
今天是第16個國際罕見病日,目前,全世界約有7000多種罕見病,我國罕見病患者約有2000萬人。罕見病群體因為發病人群少,在疾病的診治和藥物的研發上往往容易被忽視。罕見病是指發病率非常低的疾病,新生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