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我想發言!”3月9日上午,李克強在陜西代表團參加審議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周衛健代表舉手大聲說。
3月9日,李克強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陜西代表團審議。
在此之前,已經有兩位原定議程之外的代表在總理鼓勵下發了言,主持人因此提醒周衛健“注意時間”。李克強擺擺手說:“今天來就是想多聽聽大家發言,我少說幾句沒關系。”
周院士發言的主題,是建議集中多學科科學家攻克“我國北方霧霾的成因、發展趨勢、環境影響與應對”研究項目。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要堅持打好藍天保衛戰,加強對霧霾形成的機理研究,提高應對的科學性、精準性,這真是說到我們科學家的心坎上了!”她興奮地說,“我們就此專門給總理寫過信。”
人民日報 李舸 攝
“信在這兒,我已經批示了。”李克強高高舉起手中的信件說。
周衛健介紹,現在針對空氣污染和霧霾常態的研究雖然很多,但還沒有針對“霧霾事件”的專門研究。我國北方的霧霾事件分布面積大、季節性鮮明,和倫敦、洛杉磯歷史上的事件都不一樣。而霧霾成分也是“復合型”的,成分非常復雜,并且60%-70%都是二次污染物。
“我們最近研究發現,在高濕度和高氨氣的條件下,空氣中的二氧化氮會促進硫酸鹽形成,從而加重霧霾。”周院士說,“這表明,除了燃煤、機動車排放和生物質燃燒,控制華北平原氮肥的使用也非常重要。這能在相當程度上減少PM2.5的形成。”
中新社 劉震 攝
“你講了一個很重要、也是很少有人提到的意見,就是影響霧霾形成的不僅有燃煤、機動車排放和揚塵,還有一個農業污染源的問題,像氮肥的過度使用。這個論斷有充足的證據支持嗎?”李克強當即問道。
“我們在煙霧箱進行了模擬實驗,證明氮肥釋放的氨對霧霾的貢獻率可達20%以上。這項研究成果已經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周衛健回答。
“這項成果應該高度重視!”李克強說,“這些年,我們為了治理霧霾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基本還是針對燃煤、汽車尾氣和揚塵三方面,沒有更多關注農業氮肥使用這一領域。確實,我們對霧霾的形成機理還需要更加深入研究。只有把機理研究透了,才能讓治理霧霾的措施更加有效。”
中新社 劉震 攝
李克強說,我們發展的目的最終是為了保障民生。這不僅需要在醫療、教育等領域加大工作力度,同時要大力推動生態建設與發展協調同步。
“現在大家已經‘吃得飽’了,更希望‘活得好’。這就要求不僅吃喝要有質量,同時呼吸也要有質量。”李克強說,“我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幾次講過,如果有科研團隊能夠把霧霾的形成機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應對良策,我們愿意拿出總理預備費給予重獎!這是民生的當務之急啊。我們會不惜財力,一定要把這件事研究透!”
會場響起熱烈的掌聲。周衛健院士邊點頭邊舉起雙手,向總理豎起兩個大拇指。
“我相信廣大人民群眾急切盼望根治霧霾,看到更多藍天。這需要全社會擰成一股繩,打好藍天保衛戰!”李克強鏗鏘有力地說。
11月4日,清華大學官微發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摩擦學專家、原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始人、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溫詩鑄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10月31日,2023上海傳染病論壇暨2023年上海醫學論壇平行論壇上,吳凡為袁國勇頒發名譽院長聘書。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教授袁國勇,獲聘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以下簡稱“上......
近日,海南省科技廳經公開申報、形式審查、專家評審、行政決策等程序,公示2024年海南省院士創新平臺科研項目擬立項項目11個,安排經費1698萬元。詳情如下:海南省科學技術廳關于2024年海南省院士創新......
近日,國家衛健委官網更新領導班子,顯示曾益新已任國家衛健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正部長級)。個人簡介:曾益新,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
9月22日,哈工大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儀式在主樓620會議室舉行。自2019年12月起,秦裕琨院士向哈工大教育發展基金會累計捐贈人民幣150萬元。同時設立“秦裕琨基金”,用于支持能源學院發展建設。校黨委......
科研難做,難在發論文和申基金。兩者相比,基金或許更難上一籌。每年到國自然基金評選階段,那真是千萬大軍擠獨木橋,有人歡喜有人憂。近幾年,有不少科研人表示,國自然基金越來越卷了。更有人在小紅書上吐槽,現在......
2023年8月11日,國際知名醫學期刊《臨床腫瘤學雜志》(影響因子45)撤回了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MarkJSmyth等人于2016年4月20日發表的題為“CombinationAnti-CTLA-4......
2023年9月13日,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宣布授予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羅杰·雷維爾獎章(RogerRevelleMedal)。AGU是世界最大的地球與空間科學的非營利性科學組織,......
9月2日,“科學與中國”20周年大會暨“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活動并作“科學與中國”20周年總結與展望報告。中國工程院院長、黨組書記李曉紅,科技部......
21世紀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是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的時代。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自立自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始終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