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云南大學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選。
當天,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學會學術部部長、企業工作部主任宋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關鳳峻,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賈躍明、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理事長陶慶法,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孫革、鄧濤、姚建新,秘書長王永棟,以及來自國內各地古生物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新聞媒體等近百名人出席此次發布會。
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鄧濤介紹,為及時向全社會展示中國古生物學取得的重大發現和重要研究成果,適應科研與科普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發展需求,大力拓寬科學傳播渠道,中國古生物學會開展“十大進展”評選和發布活動。2016年度的十大進展,是中國古生物學會首次舉行科技進展發布活動,集中反映了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及相關研究領域所取得的具有重大科學成果,具有一定的科學傳播力和社會影響力。
據了解,“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中,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北京大學、云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所等完成的十一項科研成果入選(含并列),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古生代魚類、早期陸生植物、中生代琥珀昆蟲和脊椎動物、中生代植物和古人類等研究領域。
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部長宋軍認為,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這十大進展的發布推動了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同時,對于進一步推動學科創新發展,展示我國古生物學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和科研成果,推動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和化石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土部地環司司長關鳳峻表示,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是一個新的起點。這必將推動全國的古生物化石的科研和科普工作,也有助于做好古生物化石產地的保護工作。
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于1929年,隸屬于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是國內成立最早的少數自然科學學術團體之一。88年來,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團結和服務廣大古生物學科技工作者、開展學術活動、國際交流合作、科普教育和人才培養等領域成果豐碩,有力推進了古生物學科的發展,成為凝聚力不斷增強的、富有活力學術團體。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團隊近期在青藏高原南部發現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屬化石,為解析羊蹄甲屬植物的起源及其傳播路線,了解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前沿地帶的古環境提供了一把新“鑰......
4月22日下午,“李四光大講堂”首場報告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科學報告廳舉行。報告由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北京大學出版社聯合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應邀以“......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踐行二十大精神,瞄準基礎研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依托亞洲最大的化石標本館藏中心,不斷探索新技術,正在把古生物學這個“冷......
作為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基礎研究是科技大廈最重要的“地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先進技術和亞洲最大的化石標本館藏中......
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新種非鳥恐龍化石,其擁有類似于現代潛水鳥類(如企鵝和海雀)的流線體型。......
這些新發現揭示了早期有頜類崛起的過程——最遲到4.4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群已經欣欣向榮;到了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頜類屬種出現并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并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朱敏中國......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氣候帶影響了早期恐龍分布。來自津巴布韋的一組新的三疊世恐龍化石顯示,最早的恐龍集中在泛大陸(也稱盤古大陸)這個古超級大陸南端的溫帶區。這項研究結......
直播時間:2022年8月5日(周五)20:00直播地址:科學網新浪微博直播間掃碼進入科學網新浪微博直播間觀看直播科學網微信視頻號將同步直播科學網B站將同步直播科學網抖音將同步直播主講人王原中國科學院古......
5月17日,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和5·19中國旅游日”自貢市主會場活動,在自貢恐龍博物館舉行。會上,自貢恐龍博物館、重慶云陽縣普安恐龍化石管理委員會、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8水文地質......
中國古生物學會3月10日在南京發布“2021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本次入選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