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基礎研究是科技大廈最重要的“地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先進技術和亞洲最大的化石標本館藏中心,正在把古生物學這個“冷板凳”坐熱。踐行二十大精神,瞄準基礎研究,科研團隊將如何推動我國古生物學研究走向國際最前沿?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盧靜:全世界也就中國有這些完整保存的三維古魚(化石),最重要的是它身上還保留了很多和我們人類特征,比如說我們的下頜、上頜骨等等相關的特征。
這一塊塊珍貴的化石都來自我國西南地區,聚焦古生物學這門基礎學科,古脊椎所在“從魚到人”的關鍵環節、物種演化策略、華夏文明探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更新了傳統認知。邁上新征程,如何把古生物學這個冷門學科繼續做熱、做好?古脊椎所的科學家們展開了一場深入地探討。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黨委書記 所長 鄧濤:二十大報告提出來加強基礎研究,脊椎動物演化和人類起源就是非常典型這個方面的研究。二十大報告也強調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在科技創新的體系里面,高水平的技術手段的應用尤其關鍵。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劉俊:我們是有新方法,但是我們現在平臺確實有些東西到了瓶頸,也需要用更新的、更好的一些手段,更多地提取化石上面的信息。
技術手段的革新成了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古脊椎所擁有亞洲最大的化石標本館藏中心,如何發揮化石資源的優勢,從中破解更多的生命密碼?踐行二十大精神,目前,古脊椎所正推進與高能物理所以及自動化所的合作攻關,未來還將首次利用大科學裝置平臺來展開古生物學的研究。
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主任 朱敏:北京光源也在建設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專門用于古生物的線站,它的能量會更高,使得我們能更清晰地去解析古生物化石內部的一些結構。
基礎研究工作往往是辛苦而枯燥的,在短時間內難以看到科研成果,坐“冷板凳”是常態。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也是古脊椎所必須解決的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這也為科研團隊破解人才難題提供了一把金鑰匙。
“80后”的付巧妹回國短短幾年,就創立古DNA研究實驗室,組建起一只勇于創新的年輕團隊,推動我國古DNA研究進入世界前列。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參會回來之后,付巧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把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重視不斷分享給身邊的年輕科研人員。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付巧妹:二十大報告出來,對這個基礎研究的重視,給我們基礎研究人員很大的信心。這幾年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使得)青年人可以減負地進行一些很重要的工作。
“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二十大報告對于科技人才的重視,讓在基礎研究自由探索的付巧妹更有干勁,也開始帶著團隊一起部署新的行動計劃。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付巧妹:在行動上就像報告里提到的,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比如我們可能要跟人工智能,還有,有可能需要跟比如說像病原菌等(結合),這樣可以把很重要的一些關鍵問題能夠更深入地解決。
目前,古脊椎所正在積極參與懷柔科學城建設發展規劃制定工作,擬圍繞高能光子源、建設全球首個專門針對古脊椎動物演化、人類起源與古人類遺存研究的同步輻射光源成像和測試平臺。按照計劃,還將建設集化石采集、研究、保護、利用和大數據模擬為一體的世界級 “開放式”研究支撐平臺。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倪喜軍:現在古生物學這個學科面臨著革命性的改變,我們非常希望能夠跨出這一步,實現一個研究的高地,改變已有的研究范式。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黨委書記 所長 鄧濤: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動建設我國首個考古和人類演化相關領域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吸引本領域國際研究中心進一步向中國轉移,不斷探索交叉學科新興方向,拓展學科領域邊界,建成本領域的國際學術高地和世界人才中心。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可降解材料開發與利用創新團隊聯合湖南農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等,利用麻類天然生物質材料,研制了一種黃麻納米纖維本征保鮮涂層,并成功應用于香蕉和芒果的貯藏,......
記者6月22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獲悉,該所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研究發現第一個工業大麻產量基因,標志著大麻分子育種領域的重大突破。據介紹,該研究為提高工業大麻花葉及籽粒產量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培......
中新網合肥6月19日電(吳蘭靳瑾)記者19日從蚌埠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第一附屬醫院整形燒傷科褚維偉副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表明:微塑料也是導致脫發的原因之一。脫發是困擾很多人的“頂級”難題,在遺傳、免疫、精......
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研究員林戈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首次在全染色體組水平解析了非整倍體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影響,為理解相關遺傳問題提供了新視角。6月5日,該成果發表于《自......
5月22日前后,來自各地的民眾手持鮮花、稻穗,趕到位于湖南長沙的唐人萬壽園,深情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今年是袁隆平逝世3周年。這位享譽世界的著名科學家,是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
湖南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中南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環糊精等為原料,基于低共熔策略制備了超分子玻璃。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上。超分子玻璃制備過程。......
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研究人員報道了環繞小型主帶小行星(152830)Dinkinesh的首個經確認的相接雙衛星(兩個天體緊密連接)的觀測......
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楊鑫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祝雪豐,中國工程院院士、湘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歐陽曉平團隊,紐約市立大學教授AndreaAlù合作,利用數字控制技術和碳化硅MOSFE......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團隊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大學、上山遺址管理中心等全國13個單位的專家合作,利用植硅體微體化石分析等方法開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區水稻起源研究,......
記者5月22日從湖南師范大學獲悉,該校外國語學院教授、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蔡美花領銜的研究團隊,申報的項目“中國韓國學的創新與發展”獲批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重大項目。此次重大項目全球僅招標1項,為期5年,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