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2017年度“黃家駟生物醫學工程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博奧生物集團申報的“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芯片系統”項目摘得技術發明類一等獎。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院士為該項目主導人——博奧生物總裁程京院士頒發了獲獎證書。
檢測遺傳性耳聾基因提取足跟血
“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芯片系統的研制及其應用”是在國家“863”等重大項目支持下,由博奧生物聯合解放軍總醫院、清華大學共同參與完成的。該項目通過耳聾遺傳高危人群的分子病因學研究,確定了中國耳聾人群最常見高發的遺傳性耳聾致病基因和突變位點,并在此基礎上研發出國際首款耳聾基因診斷芯片,該芯片覆蓋了能夠檢測先天性耳聾、藥物性耳聾、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征相關的耳聾基因位點,具有準確性高、穩定性好、操作簡便等特點,是至今獲證最早、覆蓋位點最多、篩查人群最大,且唯一實現干血斑等痕量樣品檢測大高靈敏度產品。此外,圍繞芯片核心技術,博奧生物還研發了系列芯片配套儀器設備,實現了大規模樣本的自動化平行處理。
自2012年4月以來,應用博奧生物這一技術,北京、成都、鄭州、福州、太原、南通、東莞、濟南、新疆等近二十個省市區將新生兒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項目列入當地民生工程,5年來共有200多萬新生兒接受檢測,檢出總突變率為4.4%,其中藥物致聾基因攜帶者就有5000多人,直接避免了受檢者和家庭成員約5萬多人因使用藥物不當而致聾,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耳聾基因芯片系統作為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體現了生物醫學與工程的完美融合,成為原始創新轉化為臨床應用的典范,這也是該項目此次獲得“黃家駟生物醫學工程獎”的重要原因。
其實,自問世以來,博奧生物研發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芯片系統斬獲了國內外多項獎項。其中,“九項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微陣列芯片法)”獲得了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證書(2009)、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2010)和科技創新成果獎(2010),“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芯片的研制及其臨床應用”項目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4)和首屆(2015)婦幼健康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獎一等獎,“一種檢測遺傳性耳聾的試劑盒”發明專利被授予第十七屆中國專利優秀獎(2015),“一種磁珠與發光體共標記以檢測遺傳性耳聾的試劑盒”發明專利被授予第四屆北京市發明專利獎三等獎(2016)。
2016年初,博奧生物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芯片獲得中國臺灣地區衛生福利部頒發的醫療器械許可證,正式進入中國臺灣市場。2017年初,博奧生物聯合美國邁阿密大學采用自主研發的微流控陣列芯片技術平臺,首次研發出的用于檢測白人的遺傳性耳聾基因芯片也在臨床驗證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相關成果刊發于知名雜志PLoS One。
據了解,“黃家駟生物醫學工程獎”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設立,是國內該領域的最高科技獎項。獎項以我國著名醫學家黃家駟院士命名,旨在秉承其醫工交叉的學術理念,獎勵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在基礎研究、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方面貢獻卓著的科技成果。
第二屆納米磁珠與生物醫學國際學術論壇已于3月2日在蘇州博覽中心圓滿落幕。本次會議由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指導、海貍公司和分析測試協會承辦、蘇州市納米新材料協會協辦。本次論壇圍繞“納米磁珠與生物醫學”......
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15日向媒體發布消息稱,最新上線的自然指數數據顯示,美國、中國、英國、德國、日本是2015-2021年生物醫學科學領域的全球前五強。本周上線的《自然》增刊“2022年......
中新網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15日向媒體發布消息稱,最新上線的自然指數數據顯示,美國、中國、英國、德國、日本是2015-2021年生物醫學科學領域的全球前五......
長期以來,人造生命一直是生物醫學界的前沿話題,2020年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團隊向世界宣布,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開啟了“人造細胞”的新時代。但遺憾的是,研究發現這些......
在學術是休閑的時代,不會出現不端,會有學術質量的高低。在學術為職業的時代,不端屢有所見,但有學科地區之差別。在國外和國內,這些因素基本類似。我國的現代科學起步晚,在國外已經職業化多年、學術不端發生多年......
近日港中大與復旦大學已聯合成立“生命科學與醫學聯合研究中心”。該聯合研究中心將集中研究生命科學及生物醫學相關的領域,主要包括四個研究方向:基因組與遺傳病、人類表型組與精準醫學、發育、干細胞與再生及多學......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化學系前系主任楊芃原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1年5月31日晚去世享年72歲距公元2021年5月31日已過去2日。我是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但兩日里思緒混亂如麻,無法下筆。......
去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學者奮起應對挑戰,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學成就。2021年已來,盡管大流行還在繼續,但美國《TheScientist(科學家)》雜志認為,現在仍是一個了解2021......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新西蘭健康研究理事會(HRC)科學合作諒解備忘錄,2020年雙方擬繼續共同資助中新兩國科學家在生物醫學領域開展創新研究與合作。一、項目說明(一)資助領域1.合作......
自從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以來,以第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等為代表的各類組學技術飛速發展,推動了基因組、轉錄組、表觀遺傳組等生命科學組學數據的指數級增長,把生物醫學數據推進到了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分析正在成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