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測癌癥 已被批準臨床使用》的文章最近網上很火。文章提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自主研發出了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癥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一時間,“滴血測癌”這一提法熱度飆升。這事靠譜嗎?求證欄目記者得到了羅永章團隊的回復:測的不是癌,測的是患癌風險。
一滴血能測出癌癥嗎?
通過2.5微升血檢測腫瘤標志物,以檢測患癌風險、進行病情監測和療效評價等
“滴血測癌”這個熱詞其實不新。早在2013年,羅永章團隊宣布,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熱休克蛋白90α為一個全新的腫瘤標志物,并自主研發出試劑盒。當時就被媒體誤讀為“一滴血檢測腫瘤”,今年再度翻出來熱炒,原因在于試劑盒最近獲得歐盟的準入許可。
羅永章團隊回應說,“滴血測癌”作為媒體給出的概括,不夠準確。該科研成果是通過中國自主研發的新腫瘤標志物來檢測患癌的風險,并可對癌癥患者進行病情監測和療效評價,也是臨床診斷和預后的重要輔助依據。
據了解,實際檢測只需要2.5微升血,一滴血約有50微升,是2.5微升的20倍,所以“一滴血”當然夠。羅永章團隊認為,不必糾結字眼,如果說法準確點,應叫檢測患癌的風險。該項檢測相當于給醫生和患者多了一個比現有腫瘤標志物更好的工具。
羅永章團隊介紹,該項腫瘤標志物檢測是基于酶聯免疫法進行的,檢測時將稀釋的血和不同濃度的校準液同時分別加入檢測板中,形成了一個夾心反應,最后加入顯色系統,就可以通過顏色的變化經專業儀器計算出相關數值,來定量檢測人血中天然熱休克蛋白90α的含量。
這項研究突破在哪?
此全新腫瘤標志物及試劑盒為我國自主發現、自主研發,從科研走到臨床表現搶眼
這項研究亮點在哪兒?還得從腫瘤標志物說起。
腫瘤標志物是由惡性腫瘤細胞異常產生的物質,或是腫瘤刺激人體產生的物質,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腫瘤的發生、發展。通過腫瘤標志物檢測,可以對人體癌變提供指示和判斷,監測腫瘤的進展和預后。
研究的突破在于,這個標志物是由我國科研團隊首次在世界上發現并且定義的,而且是第一個獲得批準可用于臨床的。
羅永章團隊表示,該項研究與過往的研究有著本質的區別,首次證明了人血漿熱休克蛋白90α是一個全新的腫瘤標志物,并自主研發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定量檢測試劑盒,只需患者一滴血的采血量,即可用于癌癥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重要的是從科研走到臨床。
目前,我國自主研發的熱休克蛋白定量檢測試劑盒已通過臨床試驗驗證,獲得國家第三類也就是最高類別的醫療器械證書,并通過歐盟CE認證,獲準進入中國和歐盟市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將其批準用于肺癌患者和肝癌患者的病情監測和療效評價。這是熱休克蛋白90α被發現24年來,全球第一個獲準將其用于臨床的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全新的腫瘤標志物在肺癌和肝癌臨床試驗中,靈敏度和準確度超過了現有的常用肺癌和肝癌標志物。在肝癌的檢測中,靈敏度達到了93%,比常用的肝癌標志物甲胎蛋白(AFP)靈敏度高出近一倍。團隊研究成果為醫生診療增加了有價值的信息和判斷依據,有助于提高我國癌癥的診療水平。
臨床作用有多大?
可輔助臨床診斷,但是不是腫瘤還得看病理學診斷
需要強調的是,究竟是不是癌癥,不是試劑盒說了算,而是病理學診斷說了算。臨床使用的血液檢測有將近20種腫瘤標志物,但并不是說腫瘤標志物高,就一定是癌癥,也無法靠一種血液標志物百分百地診斷腫瘤。
北京體檢中心首席專家楊建國表示,滴血檢測只是一種患癌的風險提示。如果熱休克蛋白90α持續在異常高位或者持續異常升高,那么預示著患癌風險加大。
“滴血檢測還可以幫助臨床醫生判斷患者療效。”楊建國說,患者治療一段時間后,醫生通過腫瘤標志物來觀察治療的效果,判斷患者是否有復發。當然,不能太依賴這項檢測,因為腫瘤標志物存在非特異性,一些正常組織或良性腫瘤以及炎癥反應也可能使腫瘤標記升高,讓測試結果出現假陽性。
業內人士認為,熱休克蛋白90α檢測技術進入臨床并成功運用,為腫瘤學診斷打開一扇窗,是腫瘤患者一大福音。
楊建國說,各種檢測手段都是為臨床醫生做出最合理的判斷提供側面的檢測信息,連大家熟知的CT檢測也只是影像學診斷,不能作為癌癥確診的依據。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有近20億人超重或肥胖,從1975到2016年,全球肥胖率翻了近3倍,每年因超重或肥胖導致的死亡高達280萬。實際上,肥胖不僅會導致生活不便、運動能力下降,還會增加糖......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開發出一種用于激發任何熒光傳感器的新型光子技術,其能夠顯著改善熒光信號。通過這種方法,研究人員可在組織中植入深達5.5厘米的傳感器,并且仍然獲得強烈的信號。科學家使用許多不同類型......
科學家展示了一種新的癌癥疫苗,可阻止腫瘤對疫苗誘導免疫攻擊的防御反應。初步結果表明了這一疫苗在小鼠和非人靈長動物中的效力和安全性。這一臨床前結果可為進一步測試確定臨床適用性鋪平道路。相關研究5月25日......
5月25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教授陳福祥團隊與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教授JunYan合作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揭示了特殊免疫細胞γδ......
通常癌癥患者在接受治療后體內都會殘留少量的腫瘤細胞,被稱為微小或分子殘留病灶(MRD)。雖數量微乎其微,但仍有“死灰復燃”的可能。目前,在全球范圍內,血液腫瘤患者治療后監控MRD已成臨床共識。而有關實......
早在2005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就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用年輕小鼠血液替換老年小鼠血液,能夠使老年小鼠恢復組織活力,逆轉衰老跡象。這引發了一陣研究熱潮,科學家們開始研究年輕人的血液中是否含有......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結直腸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等多種癌癥類型中,細菌也是腫瘤組織本身的組成部分。這些細菌往往以較低的生物量寄生在腫瘤組織中,其菌群特征與癌癥風險、病理類型和治療反應相關。......
控制腫瘤對免疫治療耐藥的細胞過程仍然知之甚少。2022年3月25日,博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張鋒團隊在Nature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CRISPRactivationscreen......
5月10日,《中國科學報》從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生物高分子課題組系統總結了血管阻斷劑在癌癥治療中的獨特機制和進展,并全面描述了血管阻斷劑遞送系統和所取得的進展,為減少納米藥物對EPR......
以前主要針對西方人群的研究報告了乳制品消費與某些癌癥的對比關聯,包括與前列腺癌的正相關以及與結直腸癌和絕經前乳腺癌的負相關。然而,來自中國的有限數據表明,癌癥發病率和乳制品消費水平與西方人群存在顯著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