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微小蠕蟲的線蟲,在動物王國中經常落入被忽略的角落。盡管線蟲當中很多是寄生的,意味著它們生活在其他生物有機體里,但也有助于控制人體疾病、殺死破壞農作物的昆蟲。
線蟲的這些“良好品質”吸引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校區助理教授Adler Dillman的關注。近日他和幾位合作者在《PLOS 病原體》上發表了論文,稱線蟲分泌致命蛋白質混合物,來殺死許多破壞農作物的昆蟲。這一研究成果推翻了長期持有的觀點:它是專門的細菌,和線蟲協力配合殺死害蟲。
“這就像真正的科幻小說一樣。”Dillman說道,“這些微小的線蟲爬進寄主體內,排泄有毒細菌,吐出毒液,把寄主變成‘昆蟲奶昔’。”
線蟲已經適應了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包括海洋、湖泊、土壤、極地、熱帶地區和所有海拔高度。它們是圓的,但沒有蚯蚓那樣的節片。線蟲一般0.1~2.5毫米長,表現于地球80%以上的動物身上。
Dillman團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中一類線蟲——斯氏線蟲,其已被廣泛研究,且已知能殺死250多種害蟲,而這些害蟲攻擊桃、西紅柿、玉米、甘薯、橘子和松樹等植物。斯氏線蟲還被作為有機園藝的解決方案,在網上園藝商店和市場上售賣,如一家網店售價為1000萬只37.98美元。
斯氏線蟲屬于一類被稱為昆蟲病原線蟲的昆蟲寄生線蟲。它們不同于其他昆蟲寄生蟲,是因為其能在一兩天內快速殺死宿主,和細菌“結交”推進自身的寄生方式。
這些線蟲誕生、停止進化,一旦感染了宿主昆蟲才重新啟動。以前對于線蟲寄生狀態的早期很少有了解,而且對它們如何開辟生命周期的寄生階段和“重生”也知之甚少。Dillman團隊的研究有助于揭開這一謎題。
他們的論文描述稱,研究人員采用了一種新方法,當線蟲在其寄生的宿主昆蟲之外時研究它,這是研究寄生的一個共同挑戰。
線蟲暴露于實驗室頸瓶中的昆蟲組織后,研究人員從線蟲身上收集毒蛋白質。他們發現蛋白質混合物對多種昆蟲物種具有高度毒性,如成年果蠅,其是科學實驗中的常用昆蟲。
此外,研究人員利用RNA測序技術比較了昆蟲宿主內的線蟲基因表達和暴露于頸瓶昆蟲組織的線蟲基因表達。他們發現基因表達譜是相似的,也證明所開發的在宿主昆蟲之外線蟲工作的模型有效。
最終他們確定了472個可能參與寄生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將作為未來農業和醫療應用的研究基礎。農業方面,研究人員希望能找到新的殺蟲化合物,可以用來控制世界各地的害蟲。
人類醫學方面,線蟲最近被證明有助于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乳糜瀉病、腸易激綜合征、克羅恩氏病等。他們的發現還與人類寄生蟲如蟯蟲關系密切,其感染了全球1億人口。未來Dillman與合作者將采用涉及線蟲分子的更好的辦法來對抗這些疾病。
阿爾茨海默病(AD)又稱老年癡呆,起病隱匿,病程緩慢且不可逆,以智能障礙為主。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全球AD患者數量逐年增加,嚴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回望2023年,AD......
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正常發育過程受到核基因組和葉綠體基因組在多個層次的協同調控。核質互作的分子機理是葉綠體生物發生的核心科學問題之一。光合膜蛋白復合體的反應中心亞基通常由葉綠體基因編碼,......
復旦大學超高分辨率蛋白生物藥質譜分析系統采購國際招標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通過復旦大學采購與招標管理系統(以下簡稱電子采購平臺,網址為:https://czzx.fudan.edu.cn)在線獲取招......
控制KRAS:揭示關鍵癌癥蛋白的變構位點研究人員在基因組調控中心和威康薩克研究所利用深度突變掃描技術全面識別了蛋白質KRAS中的變構控制位點,該蛋白質是許多類型的癌癥中最常見的突變基因之一。科學家們使......
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或阿爾茨海默病,與大腦中蛋白質聚集的沉積有關。當細胞廢物清除系統存在缺陷或超負荷時,這些聚集物會積累。一種主要與免疫系統信號傳導過程相關的蛋白質NEMO可以防止帕金森病中發生......
——第三屆尿液生物標志物學術研討會(Urimarker2023)順利召開11月4日-11月5日,第三屆尿液生物標志物學術研討會(Urimarker2023)于北京師范大學圓滿落幕。本次研討會采用線上線......
想象一下,科學家們用手電筒探索一個黑暗的房間,卻只能清楚地辨認出光束范圍內的東西。說到微生物群落,他們歷來無法看到光束之外的東西---更糟糕的是,他們甚至不知道這個房間有多大。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垃圾DNA(junkDNA)”實際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盡管基因組中的蛋白編碼基因提供了構建蛋白的藍圖,但是基因組中的一些非編碼部分,包括以前被認為是“垃圾DNA”的基因......
德國科隆大學的研究人員在NatureAging期刊發表了題為:InplantaexpressionofhumanpolyQ-expandedhuntingtinfragmentrevealsmecha......
中國科大劉海燕教授、陳泉教授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王文寧教授合作,采用蛋白質結構預測、序列設計等計算手段與蛋白質互補分析和深度突變掃描、X射線晶體學、NMR等實驗結合的方法,揭示了固有無序的4.1G蛋白C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