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康美藥業收盤價為21元,市值超過千億,達到1039億元,成為了A股醫藥企業中第三個破千億元市值的企業。此前,在2015年股災之前的4月份,康美藥業的市值也曾突破過千億,但之后牛轉熊,曾被熱錢吹高的市值也一路下滑,千億市值只是短暫的一瞬,而現在大盤在3100點左右波動,康美藥業能夠突破千億,其坐穩千億市值成為了大概率事件。
另外兩只醫藥領域的千億市值企業是恒瑞醫藥和上海萊士,其市值分別為1379億元和1007億元。前者顯然已經坐穩了千億市值寶座,正在向2000億市值邁進,2016年12月31日,恒瑞醫藥的市值才剛剛突破千億,達到1067億元,而半年不到的時間,恒瑞的市值增長了310億元,如果以此增長速度推算,未來兩年內恒瑞的市值便有可能突破2000億元。
而上海萊士作為第一只市值破千億的醫藥A股企業,其市值的增長可謂爆發式地上升。近5年來,在A股市場中漲幅超過10倍的個股總共11家,其中醫藥領域能夠享此殊榮的就是上海萊士,從2012年至今,上海萊士的漲幅高達1025.43%。在去年年底時,上海萊士是A股醫藥類企業中的市值老大,市值為1147億元,但現在冠軍之銜已經不再,屈居第三。
這3家企業作為中國醫藥業的佼佼者,其優秀自不必說,但不禁要問的是他們靠什么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他們都具備了怎么樣的特質?下一個千億市值企業將會是誰?
1、恒瑞:“研發一哥”已“神話”
不要模仿哥,哥只是一個傳說。恒瑞醫藥作為醫藥行業白馬股,已經是名聲在外,“研發一哥”的名頭是響當當,無論牛市、熊市,其已經能夠揮灑自如,穩步向前。究其原因,恒瑞在A股醫藥企業中已經是“神”一樣的存在,無論你認不認,在感覺上他就是第一,當大市不好時,股民更愿意投給最好的那一家。
恒瑞的研發實力行業共知,這也是資本市場給予認可的地方。早在2000年,其董事長孫飄揚就表示,恒瑞醫藥要想很好的活下來,必須走差異化路線。由此,恒瑞醫藥沿著醫藥創新戰略展開布局,潛心打造研發競爭力,這幾年公司的新藥研發開始步入收獲期,證券分析人士對其判斷是其有望形成每年1~2個新藥上市的局面。同時,其研發實力的壯大,也為其在國內醫藥產業界博得“創新標桿”的稱號。
關于恒瑞研發,各類報道到處是,高頻放送,其實力在業內自不待言,但其能夠叱咤中國醫藥市場,步入千億市值時代,也絕非憑借研發單一競爭力就能力實現的,市場營銷能力絕不亞于國內任何企業。正如一位投資人所言:“恒瑞醫藥的研發決定了其能走多遠,而營銷實力的強弱則意味著他能夠走多快。”
值得一提的是,孫飄揚雖然是研發出身,但自任職董事長以來就直接負責營銷工作,其對營銷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在銷售層級上,恒瑞醫藥采取層級扁平化,其內部管理只有三級,孫飄揚、大區經理、辦事處。
在最初發展階段,恒瑞醫藥的營銷模式與國內諸多醫藥企業并無兩樣。實現跨越式轉變是在2003年,這一年恒瑞醫藥將傳統營銷模式轉變為學術推廣模式,由此增強了抗腫瘤藥物在醫院市場的品牌認同度。此后,恒瑞醫藥為了配合研發創新戰略升級,在營銷模式上加快轉型。2005年~2010年,恒瑞醫藥先是成立獨立法人銷售公司,將原有的銷售隊伍放入新成立的銷售公司,之后進行專業化營銷網絡布局,擺脫單純依靠利益銷售格局,建立各大銷售公司以分管不同銷售品類。江蘇恒瑞醫藥銷售公司主打抗腫瘤藥物、部分手術麻醉藥、造影劑、心血管藥物等領域,而連云港新晨醫藥公司則主打手術麻醉藥,連云港華晨醫藥公司則負責其貝萊等OTC產品。
2012年之后,恒瑞醫藥進一步推進商務系統的獨立工作,積極探索新的銷售模式。具體而言,就是進一步細化市場,不斷完善全國銷售網絡,加大中西部銷售市場建設,并根據實際情況逐步由中心城市向基層擴張,挖掘市場潛力。
正是因為十多年的營銷體系打造,以老產品多西他賽和奧沙利鉑為首,伊立替康和來曲唑二線產品及創新藥阿帕替尼等新舊產品接力順暢,牢牢鞏固住了其抗腫瘤領域的龍頭地位。手術麻醉藥品的重磅產品七佛烷和輔助用藥順阿曲庫銨雖然均有競爭對手,但憑借其遍布全國的營銷網絡優勢,長期占據50%以上的市場份額,并且近年來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長勢頭。
由此,不難看出,恒瑞醫藥并非一心只發展研發戰略,而是以一套綜合的拳法在謀篇布局,形成研發、營銷等強格局,有序銜接,只待新產品上馬,以最快速度在市場上放量。
從恒瑞來看,數十年鍛造研發,算是厚積薄發,從成就了“研發一哥”的江湖地位,這在資本市場上無往不勝,從二級市場投資就是投長遠的角度來看,以其目前的段位,不用“炒”,資本也會用腳投票的,加之恒瑞在銷售方面的實力,能夠通過看得見的數字證明其是“厲害的”,所以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循環,達到了這個故事不用講,大家都明白的效果。
2、康美:掌握話語權
康美能夠有千億市值,每年增速頗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在上下游掌握了足夠的話語權。
康美藥業以中藥材起家,其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構筑起了全產業鏈競爭優勢。在上游其為了解決銷售飲片銷售半徑的限制,以醫院為核心,從區域市場起步擴張,目前已經在廣東、北京、上海、四川、吉林、安徽、甘肅等地建立起了11個中藥飲片生產基地,覆蓋全國的生產布局已經基本完成,成為唯一一家逐步輻射全國的中藥飲片公司。
在中游銷售流通環節,其以自建和戰略收購的形式,先后將安徽亳州、廣東普寧、青海玉樹、廣西玉林、青海西寧、甘肅隴西、河北安國等中藥材專業市場,并投資15億元打造康美中藥城,交易額超過全國中藥材市場總量的75%以上。在強勢的線下服務能力的基礎上,康美藥業又搭建了中藥材大宗交易平臺(康美e藥谷)線上中藥材交易B2B電商平臺,上線之后共建成了深圳、廣州、南京、杭州等17個服務中心,以及覆蓋全國各藥材主產地380多個二級服務網點。
正是在中藥飲片這個領地的全產業鏈布局,康美能夠釋放的能量雖然不能夠用壟斷來形容,但是其有足夠的實力去影響一些藥材的價格,這為其提供了足夠的利潤空間。此外,當前中藥飲片不占藥占比,且屬于可報銷范圍,這與其它藥企相比,康美屬于醫保控費政策影響中的受益者,因此其中藥飲片業務在2016年實現增長26.43%,實現營收47億元。
再往后端,2013年前后,藥房托管之風盛行,康美藥業趁機殺入,展開終端布局的第一步,將產業鏈延伸至醫院:“醫院負責制定《醫院用藥目錄》,康美負責醫院所有的藥品集中配送。此模式下業務盈利來源是藥品購銷的差價。”
康美藥業在藥房托管方面施行的策略是“以稅收為突破口與政府進行深度合作,在當地成立子公司,將稅收留在當地”。其與包括青海、云南兩省以及廣東普寧市、云南普洱市、廣西玉林市、深圳寶安區、廣東懷集縣等展開合作進行藥房托管。2014年,先一口氣吞下普寧4家醫院及5家鄉鎮醫療機構,之后又將遼寧中醫藥大學所屬4家醫院及遼寧中醫醫療集團所屬22家醫院的藥房納入懷中,僅這一年就拿下了35家醫療機構的藥房。2016年又壟斷了懷集縣基本上所有醫療機構的23家藥房,并在該年將云南省內醫院的藥房托管權收入囊中。
至此,康美藥業實實在在掌握了近60家醫療機構的藥房托管權,形成當之無愧的市場壟斷優勢,只要是企業想進入這些醫療機構必須通過康美藥業,此外康美藥業還與超過2000家醫院、15萬家藥店建立起長期合作。
有了藥房托管,就有了終端資源,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康美通過藥房托管獲得終端資源,并非像大多數醫藥商業企業那般是在終端有布局,而是康美通過托管壟斷了一批醫院的購銷入口。所以,在營改增、兩票制等巨大影響下,有不少企業的醫藥商業出現下滑現象,而康美的醫藥商業能夠快速上升,并成為增長最快的業務。數據顯示,在康美業務體系中,過去一年藥品、醫療器械貿易兩個板塊分別實現營收73.03億元、9.13億元,增速分別為35.35%和53.79%。
綜上所述,康美構建起了一個頗有壟斷感覺的產業鏈條,在中藥飲片領域,牢牢掌控著飲片的生產與銷售渠道,在后端則通過藥房托管將終端資源抓在手中,這就有點像騰訊的QQ和微信兩個端口,有了用戶,就可以玩各種的,向各個能夠延伸的領域進行導流擴張。
3、上海萊士:藥企中的“股神”
上海萊士如此快速地成為千億市值企業,很多醫藥行業人都十分的詫異,甚至有些醫藥上市公司的掌門人會從心底問一個“憑什么”?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從業務層面來看,上海萊士之所以能夠獲得資本市場認可,其入對行功不可沒,其主打的血液制品業務是國家高度監管的稀缺資源領域。稀缺之處在于:第一自2001年起國家不再新批血液制品生產企業;第二,根據2012年出臺的《關于單采血漿站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要申請設置新單采血漿,生產企業注冊的血液制品應當不少于6個品種,而且同時包含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人凝血因子類制品。就目前而言,血液制品生產企業不過30家左右,而符合第二條要求的企業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而按照現在的情形來看,中國血液制品生產企業中50%以上不能新建單采血漿站。
行業寡頭,占據資源優勢。2014年,上海萊士通過兩起并購,迅速地將采漿能力由之前不足400度拉升至900多噸,一躍成為了中國最大的血液制品企業。而中國血液制品行業的發展態勢也是逐步走向寡頭壟斷競爭,從全球來看,目前僅剩下20家左右血液制品企業,前5名掌握了70%左右的市場份額。而國內也將呈現這樣的走勢,上海萊士近年來大踏步的并購可謂順勢而為,十分符合資本市場的想象。
此外,早在2015年時,行業就已經統計過,中國實際血漿需求量超過1.2萬噸,但當時血液制品行業總體采漿量不過5000多噸,還滿足不了一半的市場需求。而就在同一年,國家放開了除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外的其他藥品的價格管制,血液制品企業可以依據成本和市場供不應求的狀況自主定價,這為這個極度管制又極度供需不平衡領域插上快速賺錢的翅膀。
稀缺資源領域的龍頭老大,加之國內血液制品供不應求,如果按照“炒”股的邏輯,上海萊士絕對戲份十足。因此,在2015年牛市之時,上海萊士的市值乘勢爆發,攀上了千億,之后在依托強大的資本后援,成為穩坐千億市值的第一個藥企。
而這兩年,上海萊士總能給出足夠好的業績報告,這成為了支撐其千億不落的重要支撐點。以2016年為例,其實現營收23.26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6.13億元,如果高的凈利潤率,在醫藥行業可謂只此一家。但是如果扣非之后,其凈利潤為8.99億元。
為何會有此變化?因為上海萊士是以炒股高手。自2015年以來,上海萊士動用了40億元來進行炒股,分別斥巨資買進包括萬豐奧威、富春環保、興源環境等上市公司的股票,然后快速獲利。今年一季度,上海萊士的股票還未套現,所以第一季度凈利潤下滑非常嚴重,數據顯示,上海萊士第一季度營收4.01億元,同比下滑17%,而扣非后的凈利潤為1.53億,同比下滑32.13%。
其實,行業人都知道,單從企業經營層面,雖然上海萊士是血液制品領域老大,但是經營效益遠比不上華蘭生物。從單采血漿站數量、采漿范圍、年采漿能力、產品品種、血漿利用率、血液制品主業凈利潤、單個漿站凈利潤7個指標來看,從兩家年報數據對比,不難發現,華蘭生物血液制品主業經營效益要比上海萊士高。2015年時,華蘭生物凝血因子VIII和人凝血酶原復合物的市場占有率均為行業第一。
此外,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上海萊士是在一個好時候一鼓作氣沖上了千億市值,但其這兩年股票交易一直比較冷清,換手率長期在0.06%~0.34%之間,交投清淡。而今年以來,就連證券分析師也不怎么關注了,自去年9月之后,證券分析師就再沒對其出過一份研究報告。
綜上所述,上海萊士千億市值成就,一方面是基于其所處的領域有很好的“炒”做題材,另一方面,其是一個資本高手,不僅在產業領域長袖善舞,通過并購成就霸主地位,此外還能夠動用資本不僅通過投資獲得豐厚利潤,也可在交易冷清,散戶不玩的情況下,能夠撐穩千億市值。
4、下一個會是誰?
當然是云南白藥!
時間往前推三年,恒瑞、康美、上海萊士這些已經有千億市值的“家伙”在云南白藥面前還是小弟,常年占據雄踞醫藥股市值榜首是他,但這個老字號在后來的后來開始沒有故事可講,以至于慢慢的落在后邊,但是現在他有了新故事。
今年4月19日,云南白藥發布公告,白藥控股完成董事會人員的改選,董事會共4人,其中紫金礦業前總裁王建華出任董事長,新華都集團董事總裁陳春花入選董事,另外兩名董事分別為云南財經大學教授汪戎、西南財經大學博士、中山大學博士后納鵬杰。上市公司云南白藥董事長王明輝擔任白藥控股總經理。由此云南白藥國資委與新華都各持股50%的混改完成。
資本市場對于云南白藥的無故事可講的壓抑立馬得到釋放。自從白藥控股傳出將推進“混改”的消息,云南白藥在市場的表現就一直非常活躍,股價從去年2月29日的每股52.90元(前復權)一路攀升至上月20日的最高每股91.63元,漲幅高達71.64%。
截止今天收盤,云南白藥市值已經達到了932億元,離千億僅半步之遙。無論現在云南白藥需不需要講個故事推動二級市場,云南白藥股價都會再飛一會,因為混改意味著云南白藥的想象空間被打開了。
第一個留出來的想象空間就是并購,過去多年云南白藥鮮有并購,更無有影響力的并購。但是新華都實業增值 254 億元為白藥控股增強了資金實力,上市公司自身現金流充沛,為打開外延空間、培育新項目,整合大健康產業資源奠定了強大資本開支基礎。
第二個留個出來的空間就是,對于人的激勵。從團隊角度而言,公司優秀的管理能力在過去業績成長中已得到充分驗證,也積累深厚的品牌和渠道資源,現在資本進入,這些管理人員很有可能獲得股權激勵,從而提高積極性。
第三個想象空間是品牌價值延伸,發掘資源潛力。目前在藥品、日化健康和中藥材資源領域,公司都儲備豐富的儲備。繼前十年的從無到有打造白藥牙膏的輝煌后,未來有望進一步推進藥品、健康品、中藥資源、乃至醫療服務的全產業鏈整合,實現二次騰飛。
綜上來看,因為混改,所以讓云南白藥有了千百種可能,在這種情況下講出的故事也就有了新東西,推到千億市值可謂輕輕松。
成長為千億市值的藥企,可以歸因于戰略,歸因于整合,還要歸因于抓住了同樣級別的商業機會。莊子談大宗師的樣子時說: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如果到千億市值的企業,有些宗師的感覺的話,那么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天做一半,企業做一半。
放眼全球,美國醫藥制造業前十強市值都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這十家企業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國醫藥業強大的程度。而中國千億市值的到來也將讓中國醫藥產業實現一次新的突破,開啟一個新的時代,形成一股新勢力,撬動更多資源,應證中國醫藥產業走向強大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