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海之畔,中國自主研發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電站5號機組吸引著全球目光。
開工建設兩年多來,這座代表中國制造業先進水平的機組已按期完成多個節點工程,“華龍一號”將由此走向世界。
大國重器
隨著汽笛聲響,重約340噸的鋼質穹頂經過3個多小時的調度,精準落在45米高的福清核電站5號機組堆頂上。
2017年5月25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成功正式完成穹頂吊裝。這一工程節點的完成,標志著該項目全面轉入設備安裝階段,比一級計劃節點進度提早了14天。
中核集團副總經理俞培根表示,作為首堆示范工程,目前在建的“華龍一號”機組各關鍵工程節點均按期或提前實現。
177組燃料組件堆芯、“能動+非能動”安全系統設計、鋼襯里應用模塊化施工、“互聯網+”異地綜合協同設計平臺……在建的“華龍一號”濃縮了核電領域多項技術創新結晶,裝備國產化率可達85%以上,充分體現了大國工業實力。
據統計,“華龍一號”機組設備共計6萬多臺套,生產、設備、組裝涉及全國共5300多家企業,近20萬人先后參與了項目研制和建設。
“如果考慮到核燃料運營、維修、退役等全產業鏈的貢獻,以60年來計算,單臺核電機組全壽期可以直接帶動超過1000億人民幣的產值。”俞培根說。
目前,中國自主核電技術正加快實現型譜化,為不同國家的核電建設需求提供支持。俞培根介紹,僅中核集團出口的海外核電機組便已增至8座,與阿根廷、英國、埃及、巴西等近20個國家達成了合作意向。
中核集團董事長王壽君表示,“華龍一號”項目不僅直接推動了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標準體系建設,還將增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龍一號”的信心,加速推進沿線國家和企業與中國的技術與產能合作。
快慢之間
“慢的就是快的。”——核電人都秉持著這樣一個理念:不論工期多么緊張,工程質量和安全永遠最重要。
在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項目控制處處長肖波辦公室內,一米多長的項目進度表正鋪在桌上,十幾條項目路線、上百個進度節點標志著每一個關鍵工程時間安排。
“一方面要爭取按期完成,另一方面又容不得任何差錯。”工程穹頂吊裝提前完成,讓這位工作近20年的“核電老兵”高興了一陣,但62個月的緊張工期又讓他不敢放松。
“難點在于沒有足夠的參照經驗,許多新型設備都是首次應用,每個系統都需要反復調試確認,生怕出現一點偏差。”肖波說,僅福清2座“華龍一號”機組需要安裝的大小設備就數以萬計,“如果腦子沒有一張清晰的圖表,根本干不了這個活。”
工程安全至關重要,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反復推敲。工程細節錯綜龐雜,每一支團隊都需要嚴格按照流程作業。
公司工程處處長楊銘說,為建好“華龍一號”首堆工程,項目業主和各家工程單位構建了嚴格的聯席會議制度,將建設期間遇到的問題按照優先級分為“TOP10”排列,最重要的事項直接由集團總經理協調處理。
“一種水泥的試驗檢測流程就長達9個月,一個土建項目每年可能面對數月的臺風、高溫挑戰。”楊銘說,“沒有嚴格的管理體制和過硬的技術團隊,就不會有‘華龍一號’的按期完工。”
英雄情懷
“一座核電站的建設工期一般需要6到8年,一名工程師20多歲畢業,一輩子能參與的核電工程也屈指可數。”中國核電工程公司福清核電項目部總經理助理、施工部經理趙寶貴說,能參與我國自主研發三代核電技術全球首堆工程建設,是核電人值得銘記一輩子的經歷。
他介紹,如今福清“華龍一號”工程設備安裝工作已經全面啟動,每天有超過5000名工程人員在現場施工。
“華龍團隊的成員都是從各個項目挑選出來的,每個人都是技術骨干,大家憋著一股氣,就是要把這個‘高地’拿下。”安裝工程的負責人,工程師倪國成說。
“記得去年中國和英國簽署了‘華龍一號’的合作協議,家里人在電視上看到了新聞,馬上打電話來跟我說。”來自陜西西安,工程師許炎最高興的是,如今連母親也知道了自己在做著“重要的工作”。
“許多核電人常年背井離鄉,為了工程事業付出了非同常人的努力。”趙寶貴表示,“人們因為‘華龍一號’了解核電,因為核電更加關注國家的科技建設,這時候我們覺得什么都值得。”
“紅一層,綠一層,飛軒結弧布蒼穹,華龍初長成;風一程,雨一程,十年浮海一身輕,唯有心如故。”去年深冬,趙寶貴在工程現場即興抒懷。
中車株洲所4月3日透露,由該公司自主研發的全新智軌電車正式亮相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開啟試跑。中車自主研發的智軌電車在土耳其開啟試跑。中車智行供圖此次試跑從當地時間4月2日凌晨開始,試跑線路為伊斯坦布爾ME......
核磁共振儀器被譽為“尖端醫療設備皇冠上的明珠”,對于心腦血管、神經和腫瘤等多種重大疾病影像診斷有重大意義,但這項技術長期被國外封鎖。不久前,我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器研制成功,開始量產。將核磁共振儀器......
(2023年7月12日,上海)日前,上海市高端科學儀器技術創新中心(下稱技術創新中心)正式在滬揭牌成立。該中心的建立將推動上海高端科學儀器的自主研發進程,并助力國家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左起:屹堯科技&......
基因編輯技術是面向未來的關鍵技術之一,能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編輯技術,是這一領域國際競爭的核心。我國科學家在這一方向又建新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組研發出一系列新的堿基編輯......
今天(2月17日)上午9:30,位于福建漳州的“華龍一號”首個批量化機組完成外穹頂吊裝。“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它的建設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跨越具有重要意義。......
當地時間1月24日,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發布消息稱,白俄羅斯正在進行完全自主研發衛星工作,衛星或將于2025年發射升空。消息中強調,該衛星部件完全由白俄羅斯自主研制生產,包括影像拍攝設備和電路設備。此外......
昨天(10日),我國西部地區首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中廣核廣西防城港核電3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標志著該機組具備發電能力,向著商業運行目標又邁出了關鍵一步。華龍一號是我國在三十余年核電科研、設計、制造、......
從1970年開展“728工程”算起,中國核電事業發展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從30萬千瓦級的秦山核電站,到百萬千瓦級的華龍一號,再到小堆玲龍一號,折射出中國核工業的滄桑巨變。日前,記者來到福建福清和海南昌江......
中新社漳州8月23日電(記者張金川)23日,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工程——中核集團漳州核電2號機組內穹頂成功吊裝,標志著該機組從土建施工階段全面轉入設備安裝階段。當天上午,內穹頂被緩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核工業作為國家高科技戰略產業,肩負著國防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核工業經過60多年的發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