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已經在用碳納米管控制神經元生長并修復神經細胞之間的電子連接了。并且他們已經證明碳納米管能夠安全地用于神經元修復,希望碳納米管也能恢復脊髓受損的人的神經功能。這種結合碳納米管的修復神經元方法帶來了意料之外的益處。
碳納米管具有一些優異性質,比如出色的導熱性、機械強度和導電性,可以用來制造最堅硬的人造纖維,和比硅芯片運行速度快兩倍的計算機芯片,也被用來制造世界上最黑的材料——Vantablack。
碳納米管因為管徑長、管壁薄,并具有導電性,被認為是制造神經假體、恢復受損神經網絡功能和開發人機界面系統的理想材料。
“制造神經界面的完美材料并不存在,但是我們經研究發現碳納米管在這方面具有很大潛力,”Laura Ballerini作為意大利國際高級研究學院的研究人員說道。
“畢竟,為了治療脊髓損傷,納米材料現在是我們發展創新性治療方法的最大希望。”
所以我們為什么不開始利用它們呢?
過去人們擔心碳納米管對人體的安全性。碳納米管纖維狀的結構讓人們把它和石棉聯系在一起,而石棉是一種能穿透由脂肪分子構成的細胞膜的物質。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化學修飾碳納米管的表面制備出碳納米管墨水,以便人們操控。他們把墨水滴入一個平展的玻璃表面,加熱到350℃就能得到一層由純碳納米管組成的薄膜。
從實驗小鼠的海馬體中獲取研究需要的神經元,并將這些細胞直接放在碳納米管薄膜上。經過一段溫度維持在人體溫度的生長,這些細胞用來測試碳納米管界面的導電性和相容性。
Ballerini和她的團隊這次非常有信心,并且他們已經證明了碳納米管能夠安全地用于修復神經元。
“首先,我們已經證實了碳納米管并不會和脂肪分子作用,特別是組成神經元細胞膜的膽固醇分子。”Ballerini說道。就在研究人員認為碳納米管和神經元細胞僅有這個特點時,他們還發現了神經細胞能在碳納米管薄膜上比正常狀態更早地發育成熟。
“碳納米管能夠促進神經元充分成長,并形成新突觸。碳納米管和神經元之間的相互作用穩定、高效,這是項非常重要的發現。”Ballerini說道。
現在處于研究初期,還有很多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要準確理解碳納米管怎樣影響神經通路的產生和結構還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如果,僅僅是物理接觸(和碳納米管)就能形成很多突觸,這種材料從根本上來說是毫無用處的。”研究團隊的另一位成員MaurizioPrato說道。
盡管存在這個擔心,研究人員對碳納米管能夠安全用于制造神經假體充滿希望,并信心滿滿地進行下一階段的研究——動物測試。
“我們正在證明碳納米管在和神經組織的相互作用具有出色的持久性、適應性和機械相容性,現在我們知道碳納米管和生物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已經足夠可以制造神經假體。”“基于這項研究,我們已經開始研究碳納米管在活體組織中的應用,初步結果表明碳納米管很有希望能恢復受損神經的功能。”這項研究工作已經發表在Nanomedicine:Nanotechnology,Biology and Medicine上。
時隔11個月,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教授史志文團隊與合作者再發頂刊。去年4月,他們在實驗室“種”出世界最長、性能最優的石墨烯納米帶,成果發表在《自然》。這個陽春三月,他們又有所收獲,首次成功......
研究人員發現,胃癌與附近的感覺神經建立電連接,并利用這些惡性回路刺激癌癥的生長和擴散。這是第一次發現神經和大腦外的癌癥之間存在電接觸,這增加了許多其他癌癥通過建立類似聯系而發展的可能性。這項研究公布在......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龍研究組與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ScottRusso課題組合作,發現杏仁核皮質區雌激素受體α神經元在調控攻擊行為和親社會行為的轉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日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
減肥的時候是真想求自己別吃了,但是,往往意志打不贏食欲,還是想吃。正經來說,調控進食行為還得是飽腹感相關神經元。近日,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腦干中縫背核(DRN)中的一組可以調節飽腹感的肽能......
為什么人們吃飯時會突然覺得飽了?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團隊在小鼠的大腦中找到了答案:一種特殊的神經元擔任“飽腹指揮官”,負責發出“停止進食”的指令。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細胞》雜志上。新發現的神經元......
翻開任何一本神經科學教科書,對神經元的描述都大致相同——一個像變形蟲一樣的斑點狀細胞體延伸出一條又長又粗的鏈。這條鏈就是軸突,它將電信號傳遞到細胞與其他神經元通信的終端。軸突一直被描繪成光滑的圓柱體,......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借助由腦組織創建的神經元及其連接圖——“連接組”,再結合人工智能(AI),美國與德國科學家達成了此前從未實現的突破:無需對活體大腦進行任何檢測,便能預測單個神經元的活動。數......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借助由腦組織創建的神經元及其連接圖——“連接組”,再結合人工智能(AI),美國與德國科學家達成了此前從未實現的突破:無需對活體大腦進行任......
圖上的線條代表大腦皮層中與語言處理相關的各個區域之間的連接。當閱讀時,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會以精確同步的方式激發,這種現象被稱為共同漣漪。圖片來源: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大腦各區域是如何交流、整合信息,最終形......
圖上的線條代表大腦皮層中與語言處理相關的各個區域之間的連接。當閱讀時,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會以精確同步的方式激發,這種現象被稱為共同漣漪。圖片來源: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大腦各區域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