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7-14 07:21 原文鏈接: 你的餐后血糖超過7.8了嗎

      “7.8mmol/L是餐后2小時血糖正常值的上限,如果超過了這個數值,你可能就成為了糖尿病人群的‘后備軍’。如果餐后2小時血糖超過11.1mmol/L,那么基本上可以確診為糖尿病了。”前不久,在“餐后血糖7.8健康宣傳周暨中國糖尿病飲食地圖”發布會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紀立農表示,一個人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不僅容易發生糖尿病,還會大大增加罹患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的風險。

      鑒于此,為了提升大眾,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對于餐后血糖的認識和重視,以及如何通過均衡膳食,從根本上改善血糖管理,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一項調研名為“中國糖尿病飲食管理現狀和教育項目”(簡稱China DNA)于2016年正式啟動。

      據了解,該項目覆蓋了全國150家三甲醫院的500位臨床醫生,超過3萬名患者接受飲食調查,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的糖尿病患者飲食現狀調查和教育項目。紀立農擔任調研項目組組長。

      “中國糖尿病飲食地圖”由“血糖地圖”“主食地圖”“果蔬地圖” 和“飲食時間圖”四部分組成。China DNA項目參與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醫生陳靜介紹說:“該地圖從中國糖尿病患者的主食結構、進餐時間、果蔬補充等多方面反映了中國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的自我管理現狀。”

      值得注意的是,調研發現,在全國范圍內,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結構仍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占總能量攝入的55%左右,符合“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推薦的合理比例。而受飲食中碳水化合物影響的餐后血糖作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指標之一,卻仍被大多數患者忽視。

      在三餐進餐的時間上,除新疆地區平均需要往后順延兩個小時,其他地區的早餐時段在7點~8點,午餐時段在11點~12點,晚餐時段在18點~19點。

      在果蔬補充方面,西紅柿榮登榜首。此外,莖類蔬菜、菜花、西藍花、瓜類蔬菜也受到普遍歡迎。

      “其實,糖尿病患者的餐桌不用拘泥于蔬菜,只要血糖控制得好,他們可以吃得更豐富。”陳靜表示,這有待于普及社會公眾對糖尿病患者科學飲食知識。

      但調研中發現,雖然目前獲取健康飲食信息的途徑很多,依然有90%的受調查對象并不知道每天應該攝入多少熱量。“更多的患者仍然相信醫護人員面對面傳授的知識。”

      “當然,我們內分泌科的醫生也要意識到,除了處方藥物能幫助糖尿病患者調節血糖,還要積極地與營養師配合,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進行科學調控。”陳靜說。

      陳靜的這一觀點,得到了解放軍309醫院營養科主任左小霞的肯定。

      左小霞認為,為糖尿病患者及公眾制定均衡膳食計劃,需要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并結合中華民族飲食習慣以及不同地區食物可及性等多方面因素,參考其他國家膳食指南制定的科學依據和研究成果,才能真正制定出符合我國居民營養健康狀況和基本需求的膳食指導建議。

      “不過,再科學均衡的膳食指南,對于每一個糖尿病患者或者老百姓來說,能夠輕松地看懂,容易記住、掌握,并最終應用更為重要。”左小霞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更強調早期、長期、綜合和個性化的原則對糖尿病患者飲食進行管理。

      比如,南瓜可以降糖,但我國幅員遼闊,南瓜的含糖量卻不一樣,有些糖尿病患者吃完南瓜血糖就會飆升。

      采訪中,左小霞特別向記者分享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所說的一段話:健康是一種責任,因為健康可以給家庭減少麻煩,給社會減輕負擔。機器需要定期保養,人的身體也一樣,不要總以沒時間作為借口,從現在開始就行動起來,對身體進行保養。因為機器可以換,但生命只有一次。


    相關文章

    我國研究人員建立了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培養體系

    糖尿病是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長期共同作用導致的一種慢性、全身性代謝疾病。近年來,胰島移植作為新興的糖尿病治療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供體胰島的嚴重不足極大限制了這種方法的普及。如何打破供體的局限,獲得......

    沉默一個基因即可徹底逆轉小鼠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曾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患者體內幾乎無法生產胰島素,因為他們的免疫T細胞錯誤地將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識別為威脅并殺死它們,導致胰島素完全缺乏。由此產生的混亂必須通過終生的飲食、血糖測量和胰島素......

    糖尿病治療新方向,智能仿生型聚合物納米囊泡來幫忙

    據國際糖尿病研究所(IDI)最新報告,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過4.63億,并且預測到2030年將達5.78億。作為傳統的治療方式,皮下注射外源性胰島素不僅不能實現生理條件下內源性胰島素肝臟到外周......

    研究人員發現減少糖尿病認知損傷新機制

    記者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食品學院劉學波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個專家團隊,近日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上在線發表其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間歇性禁食模式在改善2型糖尿病及相關腦認知損傷作用中的......

    促進機體糖尿病和老化發生的機制被發現了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TheFASEB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俄勒岡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無論通過高脂肪飲食或劇烈運動給小鼠施加多大壓力,小鼠機體細胞的線粒體都能夠適應并繼......

    這11款潛在重磅藥今年有望上市涉降血糖、降血脂藥

    每年很多創新療法都會獲得美國FDA批準上市,然而只有少數新藥可能成為重磅藥。雖然重磅藥的成功與多種因素相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對特定疾病患者都具有良好的療效和較小的副作用。日前,全球性專業咨詢服務公......

    SciTranslMed:抵御癌癥化合物或能幫助抵御肥胖和糖尿病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新墨西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名為G-1的抵御癌癥的化合物或能幫助減少肥胖小鼠機體中......

    喜訊!Eylea(阿巴西普)治療2年將視力威脅事件風險降低75%

    再生元(Regeneron)近日公布了III期PANORAMA試驗的陽性兩年數據,該試驗評估了眼科藥物Eylea(艾力雅?,通用名:aflibercept,阿柏西普眼內注射溶液)2mg(0.5mL)治......

    Science:肥胖、心臟病和糖尿病或許是可以傳染的!

    包括心臟病、癌癥和肺部疾病在內的非傳染性疾病是引發人群死亡的常見原因,其占到了全球死亡人數的70%,這些疾病被認為是非傳染性的,因為其是由于多種因素組合所引發的,包括遺傳、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等,近日,......

    肥胖、心臟病和糖尿病會傳染么

    通常,人們認為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diseases,NCDs)是一種不能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染的的疾病,它主要由遺傳、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共同造成,如心臟病,癌癥等,占全世界死亡人......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