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廣東省科技廳委托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在華南植物園主持召開了由該園負責完成的“華南珍稀瀕危植物的野外回歸研究與應用”成果鑒定會。鑒定委員會由廣東省林科院、中科院廣州分院、華南農業大學、中山大學、廣東省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站、華南師范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廣東省林科院院長張方秋研究員擔任主任。華南植物園領導任海、魏平和相關課題組科研人員20余人參加了鑒定會。
該成果由任海、邢福武、段俊、馬國華、張奠湘研究員等負責的6個課題組經頂層設計,歷時8年完成。科研人員系統開展了分布于華南的報春苣苔、伯樂樹、四藥門花等28種珍稀瀕危植物的生態生物學特性及繁殖生物學研究;提出了利用生物技術和生態恢復技術集成方法進行珍稀瀕危物種回歸的新模式;揭示了報春苣苔、虎顏花等珍稀瀕危植物的回歸機理。該成果通過成功的易地回歸,澄清了當前學術界的爭論,從而證明在氣候變化情景下,人類可以幫助珍稀物種遷移/定居。課題組還將珍稀瀕危植物的繁殖生物學研究成果進行了應用,與有關單位合作建立了5個種9個回歸示范點及2個苗圃生產基地,開辟了珍稀瀕危植物產業化的新途徑,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生態效益和95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該成果完成過程中共發表論文33篇,其中SCI論文23篇,國際會議報告5篇;國家咨詢報告2份;申請國家發明ZL6項,獲授權4項。
鑒定委員會聽取了成果報告,通過質詢及實地考察組培溫室后認為,該成果建立的“選取適當的珍稀植物,進行基礎研究和繁殖技術攻關,再進行野外回歸和市場化生產,實現其有效保護,同時通過區域生態規劃及國家戰略咨詢,推動了整個國家珍稀瀕危植物回歸和利用”保育模式,在全球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和利用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該成果在珍稀瀕危植物野外回歸機理研究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集成生物技術與生態恢復技術進行珍稀瀕危植物回歸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鑒定會現場
專家組實地察看組培溫室
山東大學婁紅祥團隊報道了基于生物啟發骨架重建方法的Platensilin,Platensimycin,Platencin及其類似物的不對稱合成和生物學評價。相關研究成果于2024年7月8日發表在國際知......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Nature上題為“Single-cellandspatialatlasesofspinalcordinjuryintheTabulaeParalytica”的研究報告中,來自......
脂質是一類生物大分子,包括簡單脂質和復合脂質兩大類,脂質生物學與疾病之間存在許多關聯。復合脂質被定義為具有三個或更多化學部分,磷脂是其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它們在細胞膜中起著重要作用。早期研究表明,復合......
記者7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了解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種與利用創新團隊日前順利取回中天系列苜蓿和燕麥等5份種質材料。這些材料已在中國空間站空間輻射生物學暴露裝置上經歷了11個月艙......
藥典委發布關于藥包材生物學評價與試驗選擇指導原則標準草案的公示。擬制定藥包材生物學評價與試驗選擇指導原則。為確保標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適用性,現將擬制定的標準公示征求社會各界意見(詳見附件)。公示期自......
2005年,《科學》(Science)雜志在其創刊125周年之際,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這些問題涵蓋地球科學、能源、宇宙領域,并涉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政治與經濟、能源、環境和人口等領域,......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與西蒙斯基金會出資5000萬美元合作成立了國家生物學理論與數學研究所(NITMB),將匯集數學和生物科學領域的專家,探索與環境、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等廣泛主題和行業相關的研究......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與西蒙斯基金會出資5000萬美元合作成立了國家生物學理論與數學研究所(NITMB),將匯集數學和生物科學領域的專家,探索與環境、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等廣泛主題和行業相關的研究......
“目前國家太空實驗室已經建成,科學實驗設施運行狀態良好。”7月19日,在“空間站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進展媒體通氣會”上,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師王珂說。他介......
自從20多年前科學家首次讀取果蠅的遺傳密碼草圖以來,基因組學領域開始在理解生物學基本問題方面取得重大飛躍。現在,來自50家機構的150多名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特刊上發表了11篇不同的論文,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