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好奇寶寶”走向“全才科學家”
眾所周知,哈佛醫學院的遺傳學教授George Church是多個生物醫學領域的變革者,包括基因組測序、合成生物學以及基因組工程等,被業內譽為“遺傳學大牛”、“全才科學家”。
他領導個人基因組項目,讓公眾參與進來分享基因組和健康數據;他想辦法用DNA編碼數據,記錄了活細胞中的事件;他將基因組讀寫技術結合起來,對細菌基因組進行迄今最大規模的重寫;他還率先將CRISPR用于器官移植、逆轉衰老和基因驅動(gene drive)。
然而,他并不是一個天才,甚至曾患輕度閱讀障礙;他,不僅性格靦腆,還愛沉默寡言;他曾重修九年級,復讀研一;他曾經在求學期間因掛科2門而被退學,他曾在科研期間失去了主要的資金來源……
那么,是什么讓他走到基因組前沿成為技術先鋒的呢?是什么鼓勵著他不斷前進且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基因研究中?
這一切都源自他為科研著迷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類處于對某事物全部或部分屬性空白時,本能的想添加此事物的屬性的內在心理。它包含為某一件事情著迷的樂趣;包含對某種事物強烈的興趣;包含為某一事業持之以恒的“建樹”。
好奇心是全球社會的寶貴資源,偉大的發現始于好奇心。默克公司發布的《2016年好奇心狀態報告》顯示,僅有2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具備好奇心,但有高達84%的受訪者認為好奇心是創新的重要工具。
3為科研著迷的少年
1954年,Church生于美國佛羅里達。由于他繼父是一名醫生,Church總是為繼父醫藥包里的各種東西著迷。
年僅13歲的Church曾將碾碎的藥片加到了養著蝌蚪的水中,將它們的生長情況與另一組未接觸藥物的蝌蚪進行比較。結果發現激素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蝌蚪的生長。他為自己的發現感到興奮,并把這個結果展示在科學課上。
1968年,Church被送到了私立高中菲利普斯學院,在那里他深深沉浸在科學世界里。
他養了一堆肉食植物,想通過往水里加赤霉素讓它們長成龐然大物。
在完成了化學課程之后,Church被準許獨立進入化學實驗室,玩玩猜化合物的游戲。
Church還對計算機和機器人感興趣。他高一的時候在數學樓地下室找到了一個電腦,隨后通過編程書和偷聽四年級學生在機房的對話來自學編程。
1972年Church進入了杜克大學。大一他就提前選修了初級、高級和研究生課程,最終在兩年內完成了兩個本科學位。
在去哈佛讀博之前的那個夏天,Church呆在波士頓看分子生物學論文和計劃實驗。那時他就已經在構思改良DNA測序技術,并決定要加入了諾貝爾獎得主Walter Gilbert的實驗室。
4被退學的明日之星
1973年,年輕的George Church終于在Sung-Hou Kim的X射線晶體學實驗室中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出于對物理、數學、生物學、化學和計算機……的巨大好奇心,他在杜克大學的第二年和最后一年都泡在那兒。
好奇心讓Church認知到了不足,于是他繼續去攻讀研究生,并申請了杜克大學的博士學位。在讀博期間,Church很快發表了五篇文章。
在讀了一年的微生物博士之后,Church決定改讀生化博士。然而1976年初,這位明日之星被杜克大學掃地出門了。Church對生化和微生物都不感興趣,因為沒去上課而掛了兩門。
Church在多次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喜歡做研究,但不喜歡上課,因為他本科的時候已經學過了,重復的內容很難勾起他的“好奇心”。
隨后,有“掛科”史的Church只好成為Sung-Hou Kim實驗室的一名技術員,但“好奇心”驅使他不愿止步于技術員,于是,Church申請了哈佛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出乎他自己意料的是,竟然入圍了,從此他的科研事業逐漸走向高峰。
5科研轉化,每年成立1家公司
從2005年開始,Church以每年成立1家公司的速度要求自己。
如今他參與10余家公司的成立。他認為每一家公司不僅是數量規模上的不同,還必須是不尋常的類型。尤其是當自己的博士后想創建公司時,最好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在他看來,在戰場上,那些成功躲過所有子彈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到的。所以說,體會過失敗并克服這段經歷,比成功更重要。如果你沒有體會過失敗,那只能說是你未全力以赴,這是一種非常極端的后退。
倘若真的想讓團隊所有人成功,除非是你的競爭對手不會失敗。這是不可能的,唯有不忘初心(好奇心),方能成就強大的自己。
好奇心引領著人類實現科學和技術的突破,小時候的達爾文對什么都好奇,他熱衷于觀察周圍的動植物,甚至因為對化學感興趣而偷偷設置了一個化學實驗室,后來,我們大家都知道,達爾文成為了著名的生物學家,并撰寫了論......
今年2月,微軟公司CEO薩提亞·納德拉的新書《刷新:重新發現商業與未來》中文版面世。在這本書中,他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之一是:“在我的成長經歷中,我一直被鼓勵保持好奇心,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極限。”在近日......
1從“好奇寶寶”走向“全才科學家”眾所周知,哈佛醫學院的遺傳學教授GeorgeChurch是多個生物醫學領域的變革者,包括基因組測序、合成生物學以及基因組工程等,被業內譽為“遺傳學大牛”、“全才科學家......
暗夜里踽踽獨行,在科學的星辰大海中摸索前進,如何突破認識的邊界?因有好奇心的存在,人類認識世界和自身的維度,才會被不斷拓展。國務院日前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其中一句“進一步加大對好奇心驅......
6月30日,蘭道爾·門羅來到北京宣傳他的新書《萬物解釋者》,出版品牌“未讀”借此邀請了國內知名的科學作家和科學媒體人開了一次圓桌會議,探討科普的現狀和未來。科普的受眾到底是誰?很多科普作家都感到身處一......
加薪有助于戒煙?婚禮送份子錢有數學公式?蒼蠅為何總在搓手?……9日晚間在杭州頒獎的第五屆菠蘿科學獎,其風格依舊延續了以往的搞笑和無厘頭,但不變的還是科學家“認真的幽默感”以及對好奇心和科學傳播過程的關......
日常經驗告訴我們,對事物要保持好奇心,不管怎樣,好奇心是讓我們人類迎合時代,不斷進步的關鍵。不過,有時候我們會夸大好奇心的重要性。根據最近來自維斯康星-麥迪遜分校的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好奇有時候會導致......
作者簡歷王恩多女,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1944年出生于四川重慶,原籍山東諸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全國人大代表。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