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一定要建一個綜合資料信息平臺。”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劉昌明院士參加過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特別有感觸,“當時我從格爾木步行到拉薩,用了兩個月時間,碰到沒有資料的地方工作很難做。”
9月6日上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聚集了全國16個單位的23位院士,給國家高度重視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提建議。“我們要聽聽相關各領域資深院士怎么說,特別是參加過第一次青藏科考的‘老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院士說,“老院士”們是這次科考的咨詢顧問,主持過第一次青藏科考的孫鴻烈院士是咨詢組長。
座談會上,姚檀棟介紹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的5年目標:揭示過去50年來環境變化的過程與機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預測這一地區地球系統行為的不確定性,評估戰略資源儲備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提出亞洲水塔與生態屏障保護、第三極國家公園建設和綠色發展途徑的科學方案。為此,科考制定了西風—季風相互作用及其影響、亞洲水塔動態變化、高原隆升與能礦資源等8個方面的研究任務。
“第三極與全球的相互影響是什么?亞洲水塔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希望第二次青藏科考能對當前的不確定性做一些回答。他提出,對于水文、氣候變化的考察,時間尺度可以放寬些,“近50年的研究目標太小了”。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李文華院士注意到,習總書記寫給科考隊的賀信里說青藏高原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護地”。“可以增加社會經濟文化板塊,包括藏地的建筑、農業、游牧、文化、生活習慣等,用自然和社會科學結合的方式揭示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李文華建議。
“青藏高原隆升的模型有望在第二次科考中取得突破”,中山大學高銳院士期待著把建模缺少的可可西里等地的數據補上。“還有深部和淺部如何聯系,是耦合還是不耦合,希望這次能揭曉答案。”
“我發現搞地學資源環境研究的院士們都聲如洪鐘、老當益壯。”末了,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院士向“老院士”們表達了敬意。
“我下月還要去藏東南考察地質災害呢!”85歲高齡的孫鴻烈院士笑著回應。
在20世紀70年代開展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作為證明青藏高原隆升歷程和幅度的重要證據之一,三趾馬(Hipparion)化石發現于西藏吉隆縣沃馬盆地和比如縣布隆盆地的中新世地層。進入新世紀,根......
12月13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雷初朝教授團隊聯合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等10家單位共同完成的關于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馴化與黃牛利用研究的論文。本研究中用到的牛和......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30日發布消息稱,該園古生態研究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孜縣柳區晚古新世植物群中發現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屬化石,為解析羊蹄甲屬植物的起源及其傳播路線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于......
青藏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三重四級桿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超高效液相色譜儀三重四級桿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全自動提取濃縮設備、六通道多列包裝機)設備采購招標公告招標編號:SYZB......
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流域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豐富,并對氣候變化頗為敏感。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區永久性凍土層消融面積不斷擴大,加劇了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不穩定性。CO2排放速率的增加,促進了......
生物圈釋放的大氣一次生物氣溶膠(PBAPs)在地球系統中廣泛存在,阿拉伯糖醇、甘露醇、葡萄糖和海藻糖是主要的生物源組分,并作為示蹤物應用于PBAPs的表征和解析。有研究指出PBAPs對大氣棕碳有重要貢......
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兩架“海燕號”氣探型高空大型無人機日前在四川省自貢市完成交付,并成功實現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氣象精細化垂直探測首飛。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主任李良序介紹,這意味著國家級機動觀測業務正式啟......
23日中午,我國13名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2023年珠峰地區綜合考察研究中的峰頂科考。記者從第二次青藏科考隊辦公室了解到,本次科考順利完成了極高海拔氣象站技術升級、雪冰樣品采集、冰芯鉆取、......
青藏高原生長是新生代最為波瀾壯闊的造山運動,也是驅動東亞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演變的關鍵因素。近幾十年來,不同學科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加深了關于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長對東亞氣候系統、水汽循環和生態系......
青藏高原生長是新生代波瀾壯闊的造山運動,也是驅動東亞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演變的關鍵因素。近幾十年來,不同學科從不同角度對青藏高原生長開展了深入研究,深化了關于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長對東亞氣候系統、水汽循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