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可供人類利用的表現為各種相互獨立的靜態物質和能量。而環境資源則是靜與動的統一體。幾乎所有的自然資源都構成人類生存的環境因子,從自然資源到環境資源,是我們認識的一種深化。就水資源與水環境而言,人類對水的認識最初主要用作飲用、灌溉和利用水的浮力簡單航渡,價值構成只包括直接使用價值。隨著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逐漸認識到水作為一種寶貴的資源還有其他的價值,比如說間接使用價值,包括生態服務價值、環境美學價值,甚至包括未來的價值。
總經濟價值論詮釋環境資源的價值
目前,國內外對水資源價值理論的研究,僅僅是因為水資源開采后用于生產、生活,能進行價值創造,即僅僅是具有直接使用價值。而總經濟價值理論不僅僅包括了水資源的直接使用價值,還包括了其間接使用價值、非使用價值。這是環境經濟學在環境資源價值認識上的一個突破,為我們重新認識水資源價值,更有效地利用水資源奠定了基礎。
在環境經濟學中,環境資源的價值稱為總經濟價值,包括使用價值或有用性價值,非使用價值或內在價值兩部分。
使用價值可進一步分解為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選擇價值。對于水資源來說,其直接使用價值是水資源能直接滿足人們生產和消費需要的價值,用于飲用、制造、灌溉、養殖、航運、發電等。間接使用價值類似于生態學中的生態服務功能,如水能調節小氣候、容納污染物、實現營養循環、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生物棲息地等,因此間接地創造了價值。選擇價值又稱為期權價值,指人們愿意為保護水資源以備未來直接或間接使用而支付的貨幣價值,體現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理念。而水資源的非使用價值是指其內在的屬性,即水資源存在即有其價值。水的存在給予人美的感受,也體現了水資源的價值。
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爭論
理論與實踐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在很多情況下,對同一事件卻出現截然相反的觀點。現在列舉幾個近年來發生的爭論中的不同觀點。
1.寧夏該不該發展水稻的爭論。
認為不該種水稻的理由主要為:在黃河水供應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總量不可能增加甚至可能繼續減少的嚴峻形勢下,人們似乎更有理由提出質疑:寧夏還應該種植水稻嗎?黃河下游的一些省份就有人對寧夏種植水稻提出異議。
相反的觀點則認為:(1)寧夏有種植水稻的歷史淵源,寧夏引黃灌區種植水稻有近2000 年的歷史,種植水稻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亮點。稻旱輪作已經成為寧夏農業穩產高產的成功模式。(2)濕地生態用水需要。水稻田是中國面積最大、分布最廣、歷史最為悠久、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的人工濕地,寧夏“塞上江南”的景觀美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種植水稻。濕地對維持西部生態平衡、調節氣候,起著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地球之腎”的作用。
稻田需水量實際上是生理需水與生態需水之和。所說水稻耗水量大,實際上是連同濕地生態用水都記入了水稻耗水量。作為水稻生理用水,改進灌溉方式,還有節約空間,而作為維護濕地,應該充分考慮維護當地生態環境的作用。實質上是如何評價直接經濟效益與間接經濟效益以及其存在價值的問題。
2.在干旱半干旱區如何使用城市景觀用水。
有人撰文指出:一些水資源缺乏的干旱城市,不顧水資源家底,在生活用水都相當緊張的情況下,過度開發使用城市景觀用水,挖湖造景,截留流經城市的河水,從而影響了下游農業和生活用水,無法維持河流水量的正常平衡。
作為一個中國人,首先應該從國情出發,權衡利弊,因地制宜,堅決反對干旱城市置生活用水于不顧,片面追逐所謂水景觀。
相反的實踐是:
山西境內最大的河流汾河,由于工農業發展,用水增加,直接向汾河排污。太原以下河段都是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
到上世紀80年代,上蘭村、晉祠難老泉等汾河沿途的很多泉水都干涸了。由于山西水量不足,從黃河干流萬家寨筑壩引黃濟晉,上個世紀80年代后,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速,汾河在缺水的同時又增添了污染,加重了“死亡”。
為了改善作為省會城市的生態面貌,太原實施了汾河蓄水美化工程,該工程到2000年9月一期工程竣工,一個長6千米、平均寬22米的湖面出現在太原人面前。
這個綠色走廊對凈化空氣、消除水體污染、調節氣溫、增加空氣濕度產生了重要的生態功能。據觀測,該區域夏季最高氣溫比其他區域低4℃左右,相對濕度提高10%~20%。每日可產生新鮮氧氣1678.5噸,吸收降解廢氣3480噸。這對缺水少綠的北方中心城市有著極為重要的典型意義。
中國工程院組織完成的咨詢建議,對于西北干旱區的生態保護,提出農區以小流域為單位,按經濟用水與生態用水各占50%的比例,合理安排農田面積、以水定地的措施。這樣的措施在城市也應借鑒實行,讓城市生態用水得到保證。
在干旱區城市如何應用生態水?答案是,在國家水資源分配范圍內,或者付出代價后取得的水資源,只要綜合比較經濟上是合理的,用水是無可非議的。問題是用何種價值觀對水資源的價值進行合理計量、評估。太原用水,反映了當地人迫切要求改善生態環境的愿望,理應得到支持。但作為整個汾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間的水資源如何平衡,如何對受影響地區給予必要的補償,需要認真考慮。汾河每年流入黃河的水有3 億噸。汾河的問題是污染水質性缺水。
3.“留住黃河水”還是“把洪水送走”。
對于黃河流域的洪水處理,把“洪水送走”還是“善待洪水,利用洪水”是兩種不同的思路。歷來國家所采取的基本上是送走洪水的方針。作者曾提出在干旱少雨的黃河流域需要把黃河汛期分洪水儲蓄起來,變成生態水,把黃河流域的濕地逐步恢復起來,構筑水資源的循環圈。就內蒙古黃河段來說,可將分洪減災與蓄水結合起來,春季凌汛期間,引入黃河分洪水入干旱的烏梁素海,并逐步將河套灌區內300多個湖泊中的多數用作分洪蓄水的湖泊,在秋汛期分洪水讓烏蘭布和沙漠中湖泊貯備起來(還可以包括寧夏灌區)。這樣,既能增強河套灌區涵養水源的功能,改善西部生態環境,又能減少入黃泥沙。
大江大河造成水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失卻了流域內的濕地調節功能。將流域范圍內低洼地區劃出天然或人工濕地,旱季變作公園綠地,汛期可作蓄洪區。把抗洪送水變成蓄洪存水,既蓄留了寶貴的水資源,又改善了環境。其實,在河流自然流淌時,這些低洼地原本就是天然滯洪蓄洪區。
進行環境資源評價
我國對生態環境的重大工程決策,之所以造成認識上的重大分歧,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生態環境價值還沒有被廣泛認同,價值計量有待規范、完善。二是環境資源價值的多重因素交叉,導致其價值構成的模糊性。
對價值影響因素進行經濟評價的方法也存在著模糊性。環境經濟學中價值評估的理論基礎基于人們對于環境資源質量恢復的支付意愿或忍受環境資源質量惡化的接受賠償意愿。模糊數學法能比較全面地評估環境資源價值。
一般來說,用模糊數學方法評估環境資源價值,是因為把環境資源看成是自然系統、社會系統、經濟系統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復雜系統。
目前,國內很多學者采用模糊數學方法定量評估自然資源的價值,參數選擇涉及社會、自然、經濟三方面。通過模糊隸屬函數建立評價矩陣,并通過價格向量的運算計算出環境資源的價值。應該說,從三方面來衡量自然資源價值較之以往的評估方法是一個飛躍。但在參數的選擇上,還是基于自然資源而不是環境資源作為數學模型的理論基礎,而忽略了這個重要因素,就會造成一系列工程決策的無所適從,甚至導致錯誤的決策。
科技日報北京8月6日電 (記者劉霞)一個包括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在內、由全球近50個機構組成的國際聯盟,成功繪制出了首份全球土壤病毒(GSV)圖譜。該圖譜對全球土壤病毒圈進行了全面描述,......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貴州省生態環境廳2024年7月至8月采購意向公開如下:序號采購項目名稱采購需......
從2024年7月1日開始,又有新一批環保法律法規及標準正式實施,本文匯總如下:《排污許可管理辦法》為了規范排污許可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水、固體......
6月28日,第十次金磚國家環境部長會議在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舉行。會議以“金磚十國新格局下擴大務實合作的前景”為主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席會議、致開幕辭并作主題發言。會議由俄羅斯自然資源和生態部部長......
甲烷作為一種具有快速升溫效應的溫室氣體,對其排放進行控制是低成本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重要措施之一。控制甲烷排放不僅可以有效控制全球升溫速度,還會帶來減少對流層臭氧濃度、改善空氣質量、預防煤礦事故......
安徽省和縣生態環境分局著力加強環境監測隊伍建設,全力提升監測數據質量,充分發揮環境監測“哨兵”作用,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準確的數據支撐和可靠的技術保障。以學賦能,加強隊伍建設。在建設高素質監......
黑龍江省近日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推進會議。副省長余建主持會議并講話。會議強調,要切實增強推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的責任感緊迫感。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省期間重要......
7月1日,一批生態環境類標準開始實施,分析測試百科網列出以下9項標準(附標準文件)。環境空氣顆粒物(PM2.5)中有機碳和元素碳連續自動監測技術規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
2024年7月1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7月上半月(7月1日—15日)全國......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下達的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計劃,全國生態環境監管專用計量測試技術委員會已組織完成《便攜式廢氣VOCs采樣器校準規范》、《固定污染源廢氣 便攜式傅立葉紅外氣體分析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