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22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重點專項在北京舉行項目實施方案專家論證會。科技部、相關部委及省市科技主管部門、總體專家組成員、項目依托單位負責人、項目及課題負責人等參加了本次會議。
會上,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持的“西南高山峽谷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技術”項目組匯報了項目的科學意義、主要研究內容、課題設置、創新性、工作基礎以及項目的組織管理等。專家組對該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項目聚焦了區域生物多樣性格局形成與維持機制等前沿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是從區域生物多樣性理論-技術-示范-評價為一體的全面研究,體現了多層次、多學科和多尺度整合分析特性,具有較強的創新性;此外,項目主持和參與單位是我國開展西南地區生物多樣性綜合研究的中堅力量之一,長期從事橫斷山-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研究,積累了該區豐富的基礎數據,取得了系列原創成果,奠定了本項目重要理論基礎;項目承擔及參與單位與相關政府部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有強有力的支撐,部分技術示范已經在該區得到應用。至此,“西南高山峽谷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技術”項目完成了所有前期論證工作,正式進入啟動實施階段。
此前的9月2日,該項目在京舉行了課題層次實施方案論證會,各課題負責人分別就各自承擔的課題圍繞課題目標和主要內容、課題成果考核指標、可行性分析及課題組織管理機制等作了匯報交流。
據了解,西南高山峽谷位于橫斷山及鄰近地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重要熱點地區。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該區域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嚴重威脅,研究和保護其生物多樣性迫在眉睫。本項目的核心內容既聚焦生物多樣性理論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區域生物多樣性格局形成和維持機制),也關注一些關鍵技術問題(重要瀕危物種的綜合保護理論及種群恢復技術和生物多樣性綜合保育與恢復的技術創新),是區域生物多樣性理論-技術-示范-評價為一整體的全面研究。項目總經費1955萬元,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航研究員擔任項目負責人,共設置了6個課題,由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動物研究所、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成都生物研究所、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云南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大學、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普洱學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參加共同研發。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由原來的“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基金和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整合而成,主要針對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公益性問題,以及事關產業核心競爭力、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領域提供持續性的支撐和引領。
作為最早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了國務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原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引領推動全球生......
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研究團隊在《科學》發表述評文章,建議保護和恢復全球小微濕地。《中國科學報》從東北地理所獲悉,小微濕地是全年或部分時間有水、......
5月22日,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舉行。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BepartofthePlan)”。《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
5月11日至12日,南開大學第九屆“全球公能”國際勝任力青年人才訓練營首屆全球治理青年論壇在津舉辦。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全國18所高校的87名學生代表聯合發布了《......
近日,第二屆“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及“自然城市”中國城市推選宣傳活動正式啟動。“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及“自然城市”推選宣傳活動是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地方政府咨詢委員會指導下,為舉辦好聯合國......
“生物多樣性既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目標和手段。只有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才能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贏。”3月29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發會)理事長......
3月26日,首屆中國-意大利生物多樣性大會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武漢植物園、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14人組成的中方代表團參......
3月26日,首屆中國-意大利生物多樣性大會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武漢植物園、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14人組成的中方代表團參......
21日,記者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世榮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樣性在緩解干旱影響中的作用機理,發現森林生物多樣性是應對氣候干旱的“緩沖器”。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
2月13日,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和浙江天童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研究員郭文永團隊,首次在全球尺度上闡明了多因子間復雜的交互關系及其對外來植物入侵的復合驅動機制,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