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每個人的體細胞內都有23對染色體,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我們又會將這些染色體通過減數分裂,讓其中一半進入生殖細胞,傳給下一代。依照教科書上的遺傳學經典定律,一對染色體的分配過程是隨機的,每一條染色體都有50%的機會,非常公平。

      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們對減數分裂有了更詳盡的認識。科學家們通過觀察和分析,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表面上情同手足的染色體,背地里似乎有著競爭關系。有一些染色體能略勝一籌,更容易進入生殖細胞,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難道說,教科書上的知識已經過時,需要更新嗎?

      ▲Michael Lampson教授團隊的研究要對教科書內容作出修改了(圖片來源:賓夕法尼亞大學官方網站)

      是的!本周,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Michael Lampson教授與他的團隊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一些染色體會“欺騙”細胞,打破平衡,增加自己進入生殖細胞的概率,背后的機制則涉及一類自私的基因元件。這篇顛覆性的論文發表在了《科學》雜志上。

      “通常我們認為自私的基因只發生在自然選擇層面,讓自然挑選出最適合生存的個體。這意味著能讓你活更久,生出更多后代,或者更容易殺死敵人的基因更容易得到傳承,” Lampson教授說道:“但基因在自身層面也可以變得自私。為了進入合子,基因會相互競爭。盡管我們有證據表明這會發生,我們一直沒有真正弄明白它是如何發生的。”

      ▲“自私的基因”是著名學者道金斯教授提出的概念,幾十年過去了,它依舊有鮮活的生命力(圖片來源:亞馬遜)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的實驗對象是小鼠的卵母細胞。這類細胞在減數分裂時,子細胞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一類子細胞會最終成為卵子,將染色體上的基因傳給后代;另一類子細胞則會成為極體,它們最終會被降解。這款模型能讓科學家們一眼看出哪些染色體的競爭力更強,更容易進入生殖細胞。

      研究人員們推測,染色體是進入卵子還是進入極體,最終還是要取決于細胞分裂的分子機器——紡錘體。這類結構由大量微管組成。研究人員發現,在顯微鏡下看似公平、對稱分布的微管,在實質上有著很大不同:形成卵子的那一側,微管上的酪氨酸修飾較少;而在形成極體的那一側,酪氨酸化的微管顯著更多。這一奇妙的現象由細胞內的CDC42蛋白所決定。

      ▲紡錘體中的微管看似對稱,生化本質有著很大不同(圖片來源:《科學》)

      先前,一些研究表明染色體上的著絲粒尺寸可能會影響到染色體的“競爭力”,決定哪些染色體能最終進入生殖細胞。有意思的是,著絲粒正是染色體和紡錘體微管相結合的區域。這一下子就把先前的發現和研究人員的最新觀察結果聯系到了一塊兒。難道說,這些微管修飾水平的不同,竟然是決定染色體往后代傳遞的關鍵?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研究人員構建了一種特殊的小鼠模型。它們體內一半染色體的著絲粒較大,一半染色體的著絲粒較小。依照先前的研究,著絲粒較大的染色體更容易得到傳承,這一結果也得到了重復。而當研究人員們突變掉細胞內的CDC42基因后,生殖細胞對大尺寸著絲粒的偏好消失了。這說明由CDC42負責的紡錘體微管不對稱修飾,的確是染色體展現自私本質的關鍵。

      但讓研究人員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減數分裂中,無論染色體的著絲粒是大是小,它們最初聯會的過程是隨機而公平的。一些染色體又是如何自私自利,在減數分裂中搶占有利位置的呢?

      ▲為了搶占有利位置,著絲粒較大的染色體也是蠻拼的(圖片來源:《科學》)

      使用實時攝影技術,研究人員們發現,那些著絲粒較大的染色體一旦發現自己的位置不利,就會與酪氨酸化的微管斷開聯系,然后努力翻轉到細胞的另一邊,試圖勾搭上去酪氨酸化的微管,給自己安排一個美好的未來。那些著絲粒較小的染色體則比較樂天安命,無論自己處于細胞的哪一邊,都默默接受了自己的命運。最終,它們也更可能被時光所淘汰。

      “如果你是一個自私的著絲粒,并發現自己對著錯誤的方向,你就需要趕緊松手,跑到另一邊去,” Lampson教授說:“只有這樣,你才能贏。”

      ▲同期《科學》雜志專文介紹了這項研究(圖片來源:《科學》)

      《科學》雜志對這項研究有很高的評價。同期的評論文章認為這是目前為止最為詳細的分子機制,用來解釋DNA序列如何能夠決定自己在減數分裂中的命運,并傳遞到后代中去。未來,Lampson教授與他的團隊計劃進一步闡明著絲粒中決定染色體命運的關鍵。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我們出生之前,染色體尚且需要依靠競爭才能上位。作為體內這些染色體的宏觀代言人,我們還好意思不努力嗎?

    相關文章

    油菜害蟲研究新突破:西北斑芫菁基因組數據發布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以下簡稱油料所)油料基因工程與轉基因安全評價創新團隊發布了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高質量基因組數據,明確該害蟲含10條染色體和11687個蛋白編碼基因,為研發害蟲綠色防......

    猿類基因組測序為人類進化研究提供“里程碑”視角

    經過20多年的努力,科研人員成功地對6種現存猿類的基因組進行了完整測序,為研究人類進化提供了近距離視角,這被英國《自然》雜志稱為“遺傳學的一個里程碑”。123名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9......

    人工智能助力新系統揭示細胞行為變化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scNET系統,能深入了解細胞在腫瘤等復雜生物環境中的行為變化,有望為疾病治療研究提供新途徑。公報說,當前單細胞測序技術日益成熟......

    新研究繪出人類基因“隱秘開關”圖譜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繪制出一份較為全面的人類基因“隱秘開關”圖譜,有助于推動遺傳疾病等方面研究。人類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上的基因可以被甲基化,這可以使相關基因......

    解析四倍體攸茶(CamelliameiocarpaHu)單倍型基因組

    在植物的奇妙世界里,油茶作為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植物,有著超2300年的栽培歷史,其用途廣泛,在全球糧食危機的大背景下愈發受到關注。攸茶(Camelliameiocarpa Hu)是其中一員,......

    破譯農業害蟲粘蟲染色體級基因組密碼:為害蟲防治策略升級提供關鍵助力

    研究背景在廣袤的農田里,有一種害蟲正悄無聲息地威脅著農作物的生長,它就是粘蟲(Mythimnaseparata)。粘蟲堪稱農業界的“破壞大王”,憑借著強大的遷飛能力和不挑食的習性,所到之處,水稻、玉米......

    遺傳發育所植物免疫團隊解密小麥雜種壞死百年未解之謎

    雜種壞死是一種在植物雜交后代中常見的遺傳不親和現象,表現為葉片壞死、生長遲緩和不育等癥狀。雜種壞死的發生嚴重阻礙了優良性狀的聚合,限制了新品種的培育。早在一百年前,育種家便發現了小麥中的雜種壞死現象,......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所揭示我國玉米種質資源群體分化基因組特征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所趙久然/王鳳格團隊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Insightsintothegenomicdiv......

    我國科學家發布海帶高質量染色體水平參考基因組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種質庫團隊在大型海藻基因組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成功構建了海帶的高質量染色體水平參考基因組。該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數據》。這是該團隊在海洋經濟藻類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

    我國科學家首次繪制出葡萄屬超級泛基因組圖譜

    2月26日,記者從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獲悉,該院葉文秀研究員和郭立研究員團隊繪制了全球首個涵蓋葡萄屬的歐亞、北美和東亞世界三大種群的72個葡萄種質材料的單倍型超級泛基因組圖譜,從而揭示葡萄屬豐富遺傳......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