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驗汗可能取代查血驗尿,成為診斷疾病的新方式。
11月5日,華中農業大學劉正飛教授展示了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首次成功分離汗液外泌體并解析其蛋白表達譜。該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皮膚學研究》發表,為皮膚免疫功能和皮膚疾病生物標志物的鑒定提供了理論基礎。
外泌體是廣泛存在于唾液、血液、尿液等體液中的微小生物顆粒。1983年首次被發現時,僅認為是細胞排泄廢物的一種形式。如今,不斷發展的科研成果表明,外泌體可參與到機體免疫應答、抗原提呈、細胞遷移及分化、腫瘤侵襲等方方面面,健康狀態信息可以從中檢測出來。
人體汗液外泌體,多年來因分離鑒定極為困難,其存在證據一直沒有被攻克。劉正飛課題組研究建立了一套無細胞碎片、細菌和油脂污染的汗液外泌體分離方法,并通過進一步質譜分析表明,汗液外泌體含有1062種蛋白質,其中896種不同于血液、尿液和唾液外泌體的蛋白標記物。同時,多種抗菌肽、免疫相關因子也在汗液外泌體中高豐度表達。
該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汗液外泌體存在證據,為汗液潛在的生理生化特性、皮膚免疫系統抵御外界病原體侵害研究和生物標記物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目前,劉正飛團隊正與醫院合作開展臨床研究運用,讓“驗汗斷病”早日成為現實。
2013年,JamesRothman、RandySchekman和ThomasC.Südho三位科學家因發現細胞囊泡運輸與調節機制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后的十年里,作為細胞囊泡主要類型的外泌體......
雷公藤始載于《本草綱目拾遺》,臨床主要用于治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腎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發現,雷公藤甲素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較強的抗炎和免疫抑制等作用,但是其對肝、腎等多臟器具有毒性,......
外泌體作為一種直徑約30-150nm的脂質雙層膜囊泡,幾乎所有的細胞均可分泌,廣泛分布于人體體液中。外泌體攜帶著起源細胞的多種物質,如膜蛋白、核酸、脂質等,在腫瘤的發生、發展和轉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外泌體(exosome)是30-120nm的小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囊泡,攜帶其來源細胞的各種分子成分,包括蛋白質、脂質、mRNA和microRNA。它們可以從許多類型的細胞中釋放出來,包括樹突狀細胞、淋巴......
組蛋白賴氨酸特異性去甲基化酶1(LSD1)的表達已被證明在胃癌(GC)中顯著升高,并且可能與GC的增殖和轉移有關。據報道,LSD1通過程序性細胞死亡1配體1(PD-L1)在黑色素瘤和乳腺癌中抑制腫瘤免......
近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于書彥團隊在MolecularTherapy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關于抑郁癥的最新研究成果。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樊翠琴為第一作者,基礎醫學院生理與病理生理學系于書彥......
近日,基礎醫學院于書彥教授團隊在MolecularTherapy(中科院JCR期刊一區,五年IF=11.454)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icrogliaSecreteMiR-146a-5p-Contain......
外泌體通過影響腫瘤微環境調節和腫瘤增殖的信號通路在細胞間通訊中發揮重要作用,包括膠質母細胞瘤(GBM)。然而,迄今為止,關于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hBMSC)衍生的外泌體對GBM發育的抑制作用的研究還很......
細胞間串擾在癌癥進展和轉移中起重要作用。然而,這些癌細胞之間如何相互作用尚不十分清楚。腫瘤細胞釋放的外泌體已被證明是有效的細胞間信號介體。2021年5月26日,復旦大學欽倫秀及董瓊珠共同通訊在Sign......
外泌體是指包含了復雜RNA和蛋白質的小膜泡(30-150nm),現今,其特指直徑在40-100nm的盤狀囊泡。多種細胞在正常及病理狀態下均可分泌外泌體。其主要來源于細胞內溶酶體微粒內陷形成的多囊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