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下,基礎研究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迎來新的發展征程。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征之一,基礎研究的源頭作用愈加凸顯。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想要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依賴更高層次的創新——源頭式創新,即從基礎研究衍生出來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科學突破。
創新通常劃分為4個“階梯”:管理型創新、開發式創新、技術型創新和源頭式創新,對生產力的推動也逐級提升。此前我國更依賴前兩種創新,但這兩類創新源頭知識仍來自他人。從供需角度看,基礎研究是創新的供給側,創新是創新驅動的供給側,而創新驅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供給側。因此,基礎研究是無可替代的“源頭供給”。要通過壯大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提高創新層次級別。
特征之二,基礎研究從自由探索為主向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轉變。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基礎研究通常分為純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二者同樣重要,但報告提及“應用”二字,就是希望引導一部分科學家關注國家戰略實施過程中面臨的關鍵科學問題,取得更多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成果。
特征之三,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基礎研究能夠助力中國“彎道超車”。雖然我國的國際科技地位逐年上升,但大多是“低門檻”研究,在航空發動機材料等需要常年攻堅的“大山頭”,仍缺乏原創性突破。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就是希望通過科學投入和組織,加快促進引領性的重大原創成果產出。
新時代下,如何更好地發揮科學基金對基礎研究的支撐作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臨全新挑戰。
比如,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的“顛覆性技術”,往往是交叉學科融合的產物。但學科交叉存在很多爭議和風險。目前,我們正在努力探索交叉型研究項目評審機制、交叉型研究成果的評價機制、學科交叉型研究人才的培養機制等環節,力求解決交叉學科申請遭遇“遠親排斥”、缺乏匹配專家評審等困境。
基礎研究的核心永遠是人才。目前,我國已經建立涵蓋不同成長階段科技人才的項目資助體系。但同時要盡快消除“人才疊冠”“評價指標傾向于數‘帽子’”等不良現象帶來的消極影響。沒有基礎研究強國,就沒有科技強國,更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國基礎研究發展任重道遠,更需砥礪前行。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關于公布第四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獲獎教師(團隊)名單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大賽省賽主辦單位,各賽區牽頭單位,有關高校: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第四屆全國......
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設置,分析儀器分會承辦的“朱良漪分析儀器創新獎”共設有三個子獎項,包括“創新成果獎”、“青年創新獎”和“應用創新獎”。其中“創新成果獎”主要獎勵能提升我國分析儀器整體實力和水平的具有......
7月26-27日,2024第五屆QbD生物藥質量科學大會在北京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食品藥品企業質量安全促進會指導,佰傲谷BioValley主辦,蓬勃生物協辦,美國華人生物醫藥科技協會(CBA)支持......
7月26日,2024第五屆QbD生物藥質量科學大會在北京盛大開幕。大會圍繞“創新破局,“質”在必行”的主題,聚焦于創新生物藥物的質量控制、分析方法和相關法規等關鍵領域。此次盛會由中國食品藥品企業質量安......
QbD是國內第一個聚焦生物藥質量和政策法規領域的千人大會。大會歷經四載,在行業同仁的持續關注和支持下,2024第五屆QbD生物藥質量科學大會將于7月26-27日在北京悠唐皇冠假日酒店再次召開。大會圍繞......
近期,各地高考成績陸續公布,高校招生錄取工作即將啟動。服務國家戰略、為國選才的“強基計劃”試點高校正陸續進行校考,將在7月5日后在提前批次開始前完成錄取。“強基計劃”將在提前批之前錄取清華、北大等高校......
7月3日,2024年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在北京舉辦,科技信息大數據成為與會者關注的熱點議題之一。會上,知識產權創新科技服務云平臺“八月瓜”宣布,其旗下“創新大腦”已收錄全球178個國家超過1.91億條專利......
......
記者2日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獲悉,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標準委等四部門近日聯合發文提出,到2026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標準與產業科技創新的聯動水平持續提升,新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
——七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系統闡明了新形勢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