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1-08 18:20 原文鏈接: “益生菌”的莊嚴使命:提高癌癥免疫療法成功率

      已獲批的PD-1免疫療法藥物在臨床上只對35%黑色素瘤患者有明顯效果,因此這種療法的改善空間仍然很大。

      “共生微生物與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抗 -PD-1療效關系很大,“芝加哥大學研究學者在他們的最新發表文章中陳述,16名對治療有反應的患者體內的長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產氣科林斯菌(Collinsella aerofaciens)和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比其他26名患者更為活躍。

      從現象中,研究人員推測,特定的腸道細菌似乎增強了T細胞進入腫瘤微環境的能力和癌細胞殺傷力,從而使機體對免疫治療產生持久且旺盛的反應。

      “腸道菌群的影響力比我們之前想象的要深刻得多,”芝加哥大學癌癥免疫療法教授Thomas Gajewski博士說。

      這項研究是2015年Gajewski實驗室發表的首篇“特定腸道細菌可提高免疫療法效力”的進一步補充。兩篇Science文章:利用細菌治療癌癥。在2015年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結合口服雙歧桿菌的小鼠抗PD-L1治療效果顯著。

      如今,這篇文章的研究重點是人類——38名接受nivolumab或 pembrolizumab(抗-PD-1相關藥物)檢查點抑制劑和4名接受ipilimumab(抗-CTLA4相關藥物)治療的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

      “早期的小鼠研究是一個意外發現。在此之前我們一直認為微生物可能只是次要因素,癌細胞阻撓免疫系統工作應該是一個多重效應,”Gajewski說。“但是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我們發現,腸道菌群是預測患者免疫反應的重要指標。”

      研究者們將注意力集中在了8種“有益”細菌和2種“有害”細菌。有益細菌在對治療有反應的患者身上更為常見,反之,有害細菌是對療效無應答患者腸道的優勢菌。

      考慮到細菌宿主的個體差異,研究人員聯合使用16S rRNA測序、宏基因組shotgun測序和Q-PCR三種不同方法確定了微生物的基因序列。有益細菌比率較高的患者都顯現出了較好的臨床反應,即腫瘤體積明顯縮小。如欲了解新一代測序技術在癌癥研究中的最新應用,請點擊此處索取更多資料。

      為了確認人類腸道細菌是否直接影響治療效果,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小型測試,分別收集3名響應治療和3名不響應治療的受試者的糞便細菌。將這些細菌移植給無菌小鼠(因為還不能用人做試驗)。兩周后,對小鼠進行黑色素瘤細胞移植處理。

      2只移植了“有益”細菌的小鼠腫瘤生長緩慢,2只移植了“有害”細菌的小鼠腫瘤生長迅速。用PD-1阻斷藥物處理小鼠,只有移植了“有益”細菌的小鼠有反應,即腫瘤呈現皺縮。

      在1月5日出版的《Science》雜志中,除了芝加哥大學的這篇文章以外,還有另外兩篇也報道了不同腸道細菌對免疫治療的促進作用,法國Gustave Roussy 癌癥學院(Gustave Roussy Cancer Campus in Villejuif, France)的文章【2】鑒定出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菌)是一種有抗腫瘤效果的“益生菌”;德克薩斯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文章【3】論證了Faecalibacterium和Clostridiales兩種菌對抗-PD-1免疫療法的積極影響。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腸道菌群是抗腫瘤免疫反應的主要因素,如果得不到細菌支持,免疫反應似乎就永遠無法開啟,”Gajewski。

      這些研究結果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把癌癥治療推向了一個新的領域:必須開展以益生菌為基礎的免疫療法增效試驗。研究人員稱,希望能在2018年推出雙歧桿菌的相關臨床試驗。

      未來,不止這些細菌,科學家們還將繼續擴大搜索版圖,明確列出對癌癥患者有益或有害的腸道細菌表。

    相關文章

    CancerBiol&Med:綜述文章解讀Tpex細胞或有望徹底改變人類靶向性癌癥免疫療法的規則

    祖細胞耗竭CD8+T細胞(Tpex細胞)由于其自我更新和快速增殖的獨特能力,如今已經成為了腫瘤免疫療法中的關鍵組分,而且這些細胞在擴張和分化成為功能性耗竭CD8+T細胞已經展現出了巨大希望,也能顯著增......

    一種兒童白血病有15種亞型,有望指導針對性治療

    ·“這種分類可能有助于醫生為高風險患者推薦更強的化療或新的免疫療法,為風險較低的患者推薦更保守的治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PerelmanSchoolofMedicine,Univer......

    NatureMedicine:淋巴結靶向的癌癥疫苗,延緩胰腺癌和結直腸癌復發

    近年來,癌癥免疫療法蓬勃發展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許多新型免疫療法被不斷開發完善,例如CAR-T療法、癌癥疫苗,為廣大癌癥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在眾多癌癥類型中,結直腸癌和胰腺癌分別是癌癥死......

    我國科研團隊研發超聲介導腫瘤治療新策略

    癌癥免疫療法提高了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率,但實體瘤對免疫療法的反應相當有限。近日,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閆軍副教授團隊聯合天津大學生命科學院康君副教授團隊報道了一種用于實現腫瘤的聲動力/化學動力/......

    多家跨國藥企公布2023年財報默沙東“K藥”問鼎全球“藥王”

    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不完全統計,進入2月以來,截至目前,已有8家跨國藥企公布了2023年全年財報,強生以總營收852億美元強勢拿下第一,相較去年同比上漲了6.5%,羅氏發揮基本穩定居第二,默沙東K藥登......

    NatCommun:低劑量放療和免疫療法的組合使用可讓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治療兩年后的無進展生存率更高

    這項新研究表明,“增加低劑量放療反而可以增加患者的選擇,尤其是那些不能耐受化療的患者。”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美國最常見的肺癌類型,占肺癌診斷總數的8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威爾康奈爾醫......

    免疫療法為自身免疫性皮膚病患者帶來希望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有選擇性地清除導致自身免疫性皮膚病的"壞"免疫細胞,同時保留"好"細胞。這一發現可能會為牛皮癬和白癜風等疾病帶來更持久、更有針對性的......

    全球首個CRISPR基因編輯療法迎來關鍵時刻:FDA顧問小組積極回應,股價大漲

    近日,基因編輯公司CRISPRTherapeutics(CRSP.US)的股價在美股市場表現強勁,周三盤前上漲約10%,開盤初期延續強勁漲勢。這一漲勢的背后,是該公司與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顧問......

    首個國產PD1免疫治療兒童腫瘤臨床數據出爐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張翼鷟教授團隊在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期刊發表了題為:Safetyandclinicalefficacyofsintilimab(......

    CancerDiscov:三陰性乳腺癌的關鍵弱點被識別新型靶向性療法有望被開發

    盡管免疫檢查點抑制(ICI,immunecheckpointinhibition)在治療癌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三陰性乳腺癌患者通常會對療法產生一定的耐受性,而且其潛在的機制并不清楚,MHC-1的......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