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1-29 09:31 原文鏈接: 南北半球冰火兩重天:極端天氣趨多如何有效應對

      1月初,湖北棗陽暴雪天氣造成6.1萬戶居民斷電,搶險人員赴各地搶修供電設施。

      最近,美國東部遭遇“炸彈氣旋”,紐約等地迎來劇烈降溫和大暴雪,美國東北部最高峰華盛頓山地區的氣溫降至零下38攝氏度,寒風刺骨。與此同時,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多地極端高溫超過40攝氏度,悉尼最高氣溫達到47.3攝氏度,為1939年以來的最高氣溫。南北半球“冰火兩重天”的景象,宛如電影里的特效場景。

      在我國,近期也出現了南方一些地方降下暴雪,北方反而干冷“貧雪”的現象。天氣究竟怎么了?說好的全球變暖,為什么一些地方卻遭遇罕見低溫?如何有效應對極端天氣頻發的狀況?

      南方暴雪北方干冷,北京初雪勉強“達標”

      “你在南方的艷陽里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這個冬天,這句歌詞的一部分成為了現實,我國中東部地區不少地方迎來暴雪,而北方一直是干冷狀態。北京等地的今冬初雪姍姍來遲,而且雪下得很小。

      1月21日下午開始,“北京要迎來初雪了”的消息就傳開了。不過,第二天不少人表示完全沒看到雪。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小會解釋道:“因冷空氣移速快,低層濕度差等綜合不利因素,使得此次降雪平原地區僅為飄雪,地面并無積雪。”雖然雪量不大,但這是北京市入冬以來的首場較大范圍降雪天氣,全市20個人工站中17個觀測到降雪。

      由于初雪分布不均,在這輪雨雪過程中,北京南郊觀象臺依舊沒有觀測到降水。因此,自去年10月23日至今年1月24日,南郊觀象臺已經94天持續無降水。

      截至1月下旬,全國有74個氣象站出現連續無降水日數較多的極端事件,其中河北、山東、天津、內蒙古等地的一些氣象站,連續無降水日數在70天到80天。

      北方總盼不來大雪,南方卻出現了大范圍雨雪天氣,南方少見飄雪的人們興奮不已,紛紛在網絡上、朋友圈里分享多姿多彩的南方雪景。不少人感到疑惑:進入冬季以來,南北方“干濕不均”,這是怎么回事?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告訴記者,降水需要滿足兩個條件:有水汽,有冷暖空氣交匯,二者缺一不可。近期冷空氣非常活躍,強度較強,南邊水汽輸送也較強,在我國南方地區出現冷暖空氣交匯,有了兩次大范圍雨雪天氣過程。反之,北方因為冷空氣較強,基本上受西北氣流控制,呈干冷狀況。

      這種天氣氣候狀況正常嗎?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研究員表示:“如果以氣候異常的標準來衡量,到目前為止,全國氣候整體演變還算平穩,尚未出現大范圍持續異常的極端天氣。但這僅針對平均狀況而言,不能代表或反映某一區域及某一時段的情況。對于生存于特定區域的人而言,在不同時間階段對天氣氣候的感受會有很大差異,不同區域的人體驗差別可能會很大。”

      認定極端天氣有一套科學的標準。從去年全年各地氣象站的監測數據來看,日降水量、日最高氣溫等達到“極端”級別的情況,呈現有所增多的趨勢。國家氣候中心服務首席周兵表示,2017年我國氣候屬于正常年景,氣候災害偏輕。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84攝氏度,為1951年以來第三高值。全國有225站日降水量達到極端事件監測標準,較常年略偏多。其中有31個縣市日降水量突破歷史紀錄。全國共有437站日最高氣溫達到極端事件標準,較常年顯著偏多,其中有113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

      不過,這并不能說明我國氣候異常。“就我國天氣氣候的基本特點而言,如果沒有出現大范圍持續性的極端天氣,階段性、局部性的變與不變應都屬于正常,在遼闊的國土面積和復雜地形條件下,天氣、氣候總會在正常范圍內呈現出波動和差異。”許小峰說。

      全球氣候持續變暖,開啟極端天氣的“潘多拉盒子”

      世界范圍內,極端天氣有增多、增強的趨勢。而背后的“推手”,被廣泛認為是全球氣候變暖。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公報指出,2017年很可能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的全球海陸溫度第三熱年,并將成為沒有受到厄爾尼諾事件影響的所有年份中的最熱年。周兵表示,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全球就開始變暖,而本世紀以來這個趨勢加強。地球不斷升溫,打開了裝滿極端天氣的“潘多拉盒子”,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將對經濟社會產生巨大影響。

      2017年,全球就出現了多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大西洋颶風接連重創北美和加勒比海,史上最強颶風“厄瑪”橫掃美國等地,美國西岸遭受“地獄熱浪”襲擊,新德里遭遇嚴重大氣污染,美國南加州托馬斯野火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等等。“這意味著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影響和風險日益加大。”周兵說。

      全球氣候變暖給大氣和海洋提供了巨大的動能,使得氣候極端性更強——干者愈干,濕者愈濕。宋連春說,氣候變暖后,不穩定性增加,大氣含水量以及“持水”能力增加了。原來的大氣有一點水汽就能飽和,帶來降水,但現在的大氣更能“憋雨”,需要更多水汽、一直到憋不住才會形成降水。這導致要么不降水,要么降水量很大。

      此外,城市化進程改變了地球下墊面特征,使城市氣象災害更容易發生、風險升高。“伴隨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增長及結構變化、城鎮化水平提高,我國面臨的高溫、洪澇和干旱等災害風險將加劇,環保的壓力也明顯加大,防災減災形勢更為嚴峻。”周兵說。

      《后天》等災難電影中的場景會成真嗎?面對極端天氣增多的現狀,我們該怎么防御?

      “災難電影的場景是虛幻的、夸張的。不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給人類造成的災害,確實是巨大的、現實的。龍卷風使得房屋搬家、洪水推動汽車上樹、沙塵暴致使白晝如夜、堰塞湖瞬間形成、生態環境惡劣等等。”周兵指出,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間,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達718億美元,而2001年到2011年這短短10年間,由極端天氣造成的經濟損失迅速超越了過去20年的總量,高達1000多億美元。2017年,僅大西洋颶風“哈維”就給美國帶來1800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為美國歷史上最高的一例。

      “適應”“減緩”兩手并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專家認為,對極端天氣不用過于恐慌,但有必要高度重視并科學應對。周兵提醒,目前我國進入極端天氣多發階段,但很多人對各類極端天氣了解甚少,特別是對于極端天氣可能造成的巨大災害性后果還沒有足夠重視。當災害來襲時,可能因準備不足而手忙腳亂,從而加劇災難的危害。“氣候變化已經發生了,而且在一定時間內還會持續。‘適應’是一個更為緊迫和現實的需求,我們必須增強對氣候的適應能力。”

      周兵認為,提高適應能力,要加強預測預報和相關的基礎研究,這是預防災害的前提。同時,要加強極端天氣應急機制建設,災害來臨時隨時應急、救災。此外,還應加強極端天氣及其危害性的宣傳。只有普及這方面的知識,才能讓全社會對災害天氣保持高度警覺,避免當山洪等災害來臨時有人不愿撤離家園等情況發生。

      面對氣候變化,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迫在眉睫。近年來,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屢創新高。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03.3ppm(百萬分之一),為工業化前(1750年前)水平的145%。“中國一直積極參與、推動并簽署《巴黎協定》,是最早通過立法程序批準《巴黎協定》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向聯合國提交應對氣候變化國別方案的國家之一。”周兵表示,中國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未來應當繼續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探尋適合本國國情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主動節能降耗,切實履行量化減排義務;加大環保技術的研發,開發清潔能源;推進碳市場建設和碳排放權交易。

      洪澇、暴雪、高溫、干旱等這些問題并非短期內產生,解決它們也不能一蹴而就。周兵認為,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群策群力,需要公眾積極參與。“我們應該采取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從垃圾分類、公交出行、節約用水、節約糧食等點滴做起,珍愛和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許小峰強調:“十九大報告中談到生態文明建設時,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氣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生存所依賴的必要條件。加強對大氣演變的監測分析,科學認識,遵循規律,預報預測,同時采取合理的應對措施,趨利避害,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途徑。”

    相關文章

    動物所揭示外來動物和本土動物面對極端天氣的響應差異

    外來物種入侵和氣候變化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大威脅。探討兩者之間的互作過程和聯合風險,對制定外來種防控和本土種保護策略至為關鍵。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氣候變化不僅僅指平均溫度或降水的改變。近年來,頻次和強度......

    全球極端天氣頻發,如何用能源轉型應對氣候變化難題?

    在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背景下,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氣象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9月2日,作為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高峰論壇之一的第二屆國際氣象經濟高峰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

    熱浪與暴雨交織,全球極端天氣事件成“新常態”?

    或許很少有人像雷切爾·貝茲納·克爾(RachelBeznerKerr)一樣,在今年如此頻繁地感受著極端天氣事件的殘酷。克爾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名社會學家,在非洲馬拉維的農業社區中工作。今年春天,馬拉維......

    氣候變化引發糧食危機?專家:對中國糧食供給影響有限

    “氣候危機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挑戰。”國際經濟商業網站17日這樣擔憂地稱。據報道,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正考慮禁止絕大多數大米的出口。尼日利亞總統提努布日前宣布該國進入糧食安全緊急狀態。與......

    筑牢防災減災堅固防線

    近期,全國多地遭遇高溫和強降雨天氣。持續的極端天氣,不僅對生產生活造成影響,也對能源保供形成挑戰。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未雨綢繆,精心準備,提前應對各種氣象災害。夏季是極端天氣多發季節,今年更是不同尋常。當......

    大氣所關于熱穹頂環流的研究獲進展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如熱浪、強降水、干旱等對社會、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2021年6月底至7月初,一場強勁的熱浪席卷北美西海岸,造成部分地區溫度相比于常年同期高出16-20℃。“熱穹頂”是此次高......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如何應對?

    2月6日,2022年中國氣候公報發布。過去的一年,我國的天氣氣候特征是怎樣的?經歷了哪些重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面對風險挑戰,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防范應對?《新聞1+1》連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值班首......

    香山科學會議聚焦地球系統變化

    今夏以來,我國多地持續高溫少雨,截至9月19日,中央氣象臺已連續33天發布氣象干旱預警;7月份,北極圈溫度一度飆升至32.5攝氏度……全球極端天氣頻發,與全球氣候變化有啥關系?日前,香山科學會議第S6......

    面對極端天氣,糧食生產形勢將如何發展?

    今年入汛以來,中國遭遇了持續暴雨和極端高溫天氣,氣候變化帶來的災害事件日益頻繁,對中國農業生產造成怎樣的影響?中國農業農村部20日對此進行了解答。在當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發布會上,中國農業農村部種......

    世界氣象組織發文稱:未來幾十年將會頻繁出現高溫情況

    世界氣象組織(WMO)當地時間19日表示,像本次歐洲熱浪這樣的極端高溫未來將頻繁出現,且這一氣候惡化趨勢將至少持續到2060年。據報道,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Taalas)在當天舉行......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