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7-24 11:25 原文鏈接: 熱浪與暴雨交織,全球極端天氣事件成“新常態”?

      或許很少有人像雷切爾·貝茲納·克爾(Rachel Bezner Kerr)一樣,在今年如此頻繁地感受著極端天氣事件的殘酷。

      克爾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名社會學家,在非洲馬拉維的農業社區中工作。今年春天,馬拉維遭遇熱帶氣旋“弗雷迪”,北部地區暴發山洪,她的兩名同事在調查工作期間溺水身亡。

      隨后,來自加拿大野火的煙霧又飄至她的家鄉紐約州伊薩卡,一度把人們頭頂上的天空染成橙色,空氣質量也變得十分糟糕,她的朋友和家人開始紛紛向她訴說對于氣候變化的恐懼。

      盡管接連遭遇極端天氣事件,克爾心中仍存有一絲樂觀和希望。“也許,這將是那個轉折點。”克爾對英國《獨立報》表示,“可能人們終于意識到,警鐘正在為我們敲響。”

      但當克爾得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代號為“柳樹(willow)”的阿拉斯加州石油開采項目,她再次感到無比失望。根據美國內政部數據,該項目未來30年可能產生約2.4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人們到底怎樣才能看到我們正在創造一個不適宜居住的地球?”克爾質問道。

      由于全球變暖持續,氣候行動進展緩慢,全球一年熱過一年或許正變得不可避免,隨著氣候變化加劇,這些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次和強度也會進一步增加。有外界聲音擔心,未來極端天氣事件或將成為某種“新常態”。

    ,

      “爆表”高溫

      今年是59歲的查爾斯·桑德斯(Charles Sanders)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首府鳳凰城度過的第四個夏天,也是最糟糕的一個夏天。

      鳳凰城是美國第五大城市,約擁有160萬人口。鑒于近期連續的高溫天氣,或許用它的別名——“太陽谷”來稱呼才更為恰當。

      雖然當地居民早已習慣了“太陽谷”在夏季的酷熱,但近期持續高溫天氣也在不斷挑戰人們忍耐的極限。今年7月,鳳凰城的氣溫連續22天達到43攝氏度之上,打破了1974年創下的持續18天的最長紀錄。

      白天,無處避暑的桑德斯還能去當地政府開設的服務中心,暫時享受空調和免費的瓶裝水。一旦到了晚上,情況變得更加糟糕。由于資金和人員的限制,類似服務中心只開放至下午5點半,桑德斯不得不另覓落腳之處。另外,即便太陽落山以后,“太陽谷”的炎熱也不能完全驅散,這座由混凝土覆蓋的城市到晚上仍在持續散發熱量,夜間的最低氣溫也在迅速上升。

      許多時候,桑德斯不得不帶著他的寵物狗在某個建筑大樓后面的破爛帳篷里,撐過悶熱的夜晚。

      鳳凰城的持續高溫只是美國受熱浪影響地區的一個縮影。當地時間7月21日,美國國家氣象局表示,本周末大約8000萬美國人將面臨41攝氏度及以上的炎熱酷暑。美國國家氣象局指出,這輪“異常高溫天氣”主要由“熱穹頂”現象引起,一個持續的“熱穹頂”正籠罩美國西南部,高溫預計還將持續。

      與此同時,大西洋彼岸的熱浪也不遑多讓。

      名為“地獄犬”的高溫熱浪剛席卷歐洲大部分地區,人們又迎來了數周內第二輪熱浪——“卡戎”。意大利衛生部一度向全國27座主要城市中的20座發布了高溫紅色警報,意大利首都羅馬的最高氣溫曾達到39攝氏度,逼近2007年創下的高溫紀錄。

      當地時間7月18日,西班牙國家氣象局在全國范圍內設立的超過140個氣象站點記錄到了4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西班牙國家氣象局發言人德爾坎波表示,西班牙本次熱浪天氣下的氣溫不屬于正常情況,提醒居民采取預防措施。

      連日遭遇極端高溫,干燥天氣使得多地發生野火事件。當地時間7月15日凌晨,西班牙拉帕爾馬島發生山林火災,過火面積超過4600公頃,4000余名居民被疏散。17日,希臘首都雅典郊外發生兩起野火,疏散上千居民。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在20日的會議上,要求各部門繼續做好防火準備,并及時對災民進行援助。

      在遭遇山火肆虐的國家中,加拿大的受災情況尤為嚴重。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根據加拿大跨部門森林火災中心數據,截至目前,加拿大今年共發生了4088起火災,燒毀面積超過1000萬公頃,已大致相當于冰島的國土面積。

      持續暴雨

      在歐美部分地區高溫直逼歷史紀錄之時,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大陸也在應對夏季極端天氣帶來的致命影響。7月份,暴雨淹沒了韓國、日本、印度以及中國的部分地區,并引發了山洪、山體滑坡等一系列次生災害,打亂了數百萬人的生活。

      一般來說,從6月到8月是韓國的季風季節,降雨也只不過是夏季的“常規操作”。但87歲的宋斗浩沒想到,適應了幾十年的季風降雨卻突然變成了他恐懼的來源。

      當地時間7月15日,韓國持續的暴雨淹沒了通常保護宋斗浩所在村莊的大壩。當救援人員到達的時候,洪水已經淹沒到他的腰部。宋斗浩已經在忠清北道生活了近40年,但他對BBC表示,他未見過這樣的暴雨,“強降雨導致河流膨脹,土壤從密集山區滑落,將房屋掩埋。”

      如今宋斗浩家里的地板已經被撕裂,大部分家庭財產都散落在花園里,他知道收拾好這個房子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這可能已經超出他所能承受的范圍。“我都快90歲了,我該怎么辦?又該到哪里去呢?”宋斗浩說道。

      被暴雨打斷生活的不只宋斗浩一人。自當地時間7月9日開始,韓國持續遭遇強降雨天氣。據韓國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消息,連日暴雨造成47人遇難、3人失蹤。韓聯社指出,此次死亡失蹤人數是12年來最高值。2011年7月,韓國暴雨共致死亡失蹤78人。

      在此輪強降雨中,韓國近1萬處設施受損,其中公共設施6897處,私有設施2746處。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3萬公頃,其大小相當于4.3萬個足球場。

      2022年8月,首爾遭遇了115年來最強暴雨,盡管韓國政府自此承諾加強對暴雨的防范,但仍未阻止最新災難的發生。韓國總統尹錫悅將此次人員傷亡慘重歸咎于山體滑坡高危地等風險區域未能得到妥善管理。

      尹錫悅指出,政府去年開始就一再強調做好風險區域通行管制和提前疏散工作,但若基層不遵守防災基本原則,國民的安全就難以得到保障。

      類似的暴雨場景在亞洲多個國家都有發生。據CNN報道,從菲律賓到柬埔寨,大范圍的洪水導致包括馬尼拉和金邊在內的主要城市交通中斷,一路再往西,印度的部分地區也遭遇了罕見強降雨,首都新德里地區的降雨量遠高于往年的平均水平,截至目前,因季風引發的持續降雨已導致印度超過上百人人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距離韓國最近的日本同時經歷著高溫和暴雨兩重極端天氣的“考驗”。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報道,一方面,東京和部分地區近日最高氣溫接近40攝氏度。另一方面,進入7月以來,受梅雨鋒面活躍影響,日本南部九州地區、東北部地區接連遭遇創紀錄強降雨,大范圍地區發生洪澇災害。

      7月初,中國重慶也遭遇了特大暴雨。據新華社報道,7月4日凌晨,特大暴雨突然來襲,重慶萬州區長灘鎮降下了萬州區1956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大暴雨,引發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截至目前,萬州洪澇地質災害已造成17人死亡、2人失蹤。

    ,

      無形推手

      全球范圍內極端天氣事件頻發,人們正試圖從創紀錄高溫和暴雨山洪中理出思路,世界氣象組織的一條消息,讓外界窺到了答案的一角。

      當地時間7月4日,世界氣象組織宣布,熱帶太平洋七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El Ni?o)條件,這可能為全球氣溫飆升、破壞性天氣和氣候模式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厄爾尼諾指的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模式,一般每2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至12個月。它與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洋表面溫度變暖有關,影響太平洋周邊地區的洋流和氣流,進而給各地天氣帶來變化。

      “北半球夏季的到來和厄爾尼諾條件的形成,往往會使全球氣溫升高,這是導致當下季節(多地)同時出現極端天氣事件的原因。”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氣候專家弗里德里克·奧托(Friederike Otto)表示。

      從高溫天氣的形成來看,英國《獨立報》指出,地球不斷變暖,空氣越熱,其中能容納的水分就越多。在這個過程中,相當于把大氣變成一個干渴的“海綿”,不斷從植被和土壤中吸取水分,加劇了干旱,也增加了夏季出現肆虐野火的可能性。

      愈發溫暖潮濕的大氣也影響了降雨的頻次和強度。雖然從外表上看,各國的強降雨事件遙遙相望、相對獨立,但大氣科學家認為,這些強降雨事件都有一個共同點——風暴都在溫暖的大氣中形成。據美聯社報道,二氧化碳和甲烷并沒有讓熱量從地球輻射到太空,而是把熱量保存起來,使大氣升溫,而更溫暖、更潮濕的大氣中含有更多水分,也會導致風暴帶來更多降水。

      而這些極端天氣現象都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展開。奧托表示,氣候變化讓這些天氣現象變得比以往更加嚴重,“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原本可能只是溫暖的一天,如今變成了致命的熱浪,曾經一場夏季的典型雷雨,現在卻引發了一場災難性的山洪。”

      有鑒于此,世界氣象組織警告,全球需做好準備應對更強烈的熱浪。世界氣象組織研究極端高溫的高級顧問約翰·奈恩(John Nairn)表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北半球持續時間長的“同步熱浪”增加了6倍,“這種趨勢沒有減弱跡象”,“它們(熱浪)將對人體健康和民眾生計產生相當嚴重的影響。”

      2021年,鳳凰城成為全美第一個為管理高溫問題部門提供資金的城市,該部門已經啟動了數十個項目,包括種植更多的樹木、開設制冷中心、確保該地區的民眾都有可用的空調設備。當地時間7月11日,美國白宮還利用當前的熱浪宣布制定一項“國家抗熱戰略”。

      在歐洲地區,意大利衛生部表示將單獨開設一條信息熱線,并派遣流動衛生工作人員前往受熱浪影響地區,看望難以自己出門的老人。

      持續的暴雨也給韓國敲響了警鐘。尹錫悅表示,由于這些極端天氣事件變得更加普遍,他將徹底改革該國應對極端天氣的方法,“我們必須接受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并加以應對。”

      但往往遭受極端天氣影響最嚴重的國家難以負擔應對的成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航天研究所所長加文·施密特(Gavin Schmidt)對美聯社表示,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并不是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地區,“大部分排放來自西方工業國家,而大部分影響發生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地方,這些地方對極端天氣的準備不足,也沒有真正的辦法來應對。”

      未來“新常態”?

      事實上,研究數據表明,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尤其是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已經使地球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2℃。

      由數百名世界頂級氣候專家組成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呼吁,各國在十年內將排放量減少一半左右,并在本世紀中葉前消除導致全球變暖的污染,人類最多只能再釋放5000億噸二氧化碳,才有可能將全球變暖維系在可控制的范圍內。

      但隨著全球變暖持續,氣候行動進展緩慢,全球一年熱過一年或許不可避免。

      “每十年的確變得越來越熱了,這是未來氣溫上升的趨勢。無論是否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全球氣溫都在上升。”世界氣象組織厄爾尼諾專家、區域氣候預測服務部負責人威爾弗蘭·穆福馬·奧基亞(Dr。 Wilfran Moufouma Okia)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另外,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展望報告,有98%的概率未來五年(2023年至2027年)中的至少一年會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一旦地球不斷變暖,未來預計將看到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事件。美國斯坦福森林環境研究所所長克里斯·菲爾德(Chris Field)對美國全國公共廣播公司(NPR)指出,人們需要明白的是,這并不是一個新的氣候平衡,預計未來氣候變化加劇,這些極端天氣事件的嚴重程度和頻率就會不斷增加。

      談及極端天氣事件是否已成為人類生活的新常態,奧托表示不同意這種說法,“這還不是‘新常態’。現在還無法確定所謂‘新常態’是什么,(從積極的角度來看)也許一旦人們停止燃燒化石燃料,那時的樣子才會成為‘新常態’,但現在人們的氣候行動距離這個目標還很遠。”

      “即使我們將溫度暫時控制住,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趨勢也不過是暫時穩定下來,如果想減少極端天氣事件,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將溫度降下來。”菲爾德補充道,首要的是停止燃燒化石燃料,減少包括來自農業、制造業等其他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此之后,需要消除大氣中積累的溫室氣體。最好、最安全的方法是種植更多的森林,更好地照顧農業和草地土壤。重要的是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開始在消除二氧化碳方面進行投資。

      就目前來看,人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剩下的時間窗口卻很短。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除非人類從根本上改變出行、發電和生產食物的方式,否則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超過3℃,由此引發的災難甚至會讓今年的極端事件顯得溫和。科學家認為,唯一的問題在于,“鬧鐘到底要多響,才能讓人們清醒過來?”

    相關文章

    未來20年全球70%人口或經歷極端天氣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據《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的建模研究,在高排放場景下,未來20年里全球70%的人口可能都會經歷極端天氣。但科學家認為,如能實行有力緩解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受影響比例預計可......

    未來20年70%人口或經歷極端天氣

    挪威科學家研究發現,在高排放場景下,未來20年里全球70%的人口可能都會經歷極端溫度和降雨的快速變化。如果實行有力的根據緩解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SSP1-2.6),這個受影響比例預計將減少至全球人口......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新特征顯現

    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對2023年全球主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進行總結回顧后發現,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一系列新特征,如發生時間提前、復合性等。相關研究成果在線......

    動物所揭示外來動物和本土動物面對極端天氣的響應差異

    外來物種入侵和氣候變化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大威脅。探討兩者之間的互作過程和聯合風險,對制定外來種防控和本土種保護策略至為關鍵。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氣候變化不僅僅指平均溫度或降水的改變。近年來,頻次和強度......

    全球極端天氣頻發,如何用能源轉型應對氣候變化難題?

    在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背景下,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氣象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9月2日,作為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高峰論壇之一的第二屆國際氣象經濟高峰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

    熱浪與暴雨交織,全球極端天氣事件成“新常態”?

    或許很少有人像雷切爾·貝茲納·克爾(RachelBeznerKerr)一樣,在今年如此頻繁地感受著極端天氣事件的殘酷。克爾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名社會學家,在非洲馬拉維的農業社區中工作。今年春天,馬拉維......

    氣候變化引發糧食危機?專家:對中國糧食供給影響有限

    “氣候危機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挑戰。”國際經濟商業網站17日這樣擔憂地稱。據報道,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正考慮禁止絕大多數大米的出口。尼日利亞總統提努布日前宣布該國進入糧食安全緊急狀態。與......

    筑牢防災減災堅固防線

    近期,全國多地遭遇高溫和強降雨天氣。持續的極端天氣,不僅對生產生活造成影響,也對能源保供形成挑戰。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未雨綢繆,精心準備,提前應對各種氣象災害。夏季是極端天氣多發季節,今年更是不同尋常。當......

    大氣所關于熱穹頂環流的研究獲進展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如熱浪、強降水、干旱等對社會、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2021年6月底至7月初,一場強勁的熱浪席卷北美西海岸,造成部分地區溫度相比于常年同期高出16-20℃。“熱穹頂”是此次高......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如何應對?

    2月6日,2022年中國氣候公報發布。過去的一年,我國的天氣氣候特征是怎樣的?經歷了哪些重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面對風險挑戰,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防范應對?《新聞1+1》連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值班首......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