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和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人員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遼寧建昌喇嘛洞九佛堂組發現一種新的蛙嘴龍類化石,將其命名為喇嘛洞黃昏翼龍。相關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英國倫敦地質學會《專刊》上。
呂君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黃昏翼龍發現于早白堊世九佛堂組中,是目前世界上地質年代最新的蛙嘴翼龍類,它具有明顯的尾巴,且獨特之處在于其腳拇指呈対握狀態,這在是蛙嘴翼龍也是翼龍類中首次發現。
“黃昏翼龍対握的腳拇指顯示它可能具有適應抓握狀的功能,適于爬樹捕抓昆蟲,彎曲的尾部也可能幫助其倒掛在樹枝上,類似于現生的某些蝙蝠類。”呂君昌說。
據悉,蛙嘴翼龍是一類非常奇特的翼龍類群,它們的個體較小、頭骨短而寬、吻端寬闊,有類似青蛙的嘴,嘴里長有類似針的牙齒,是適合以昆蟲為食的翼龍類。它們的第五趾延長、頸部短等特征,類似喙嘴翼龍科。
蛙嘴翼龍類主要發現在德國、哈薩克斯坦、蒙古和我國遼西的中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的地層中。目前共發現5個屬:蛙嘴翼龍、蛙頜翼龍、寧城翼龍、樹翼龍及黃昏翼龍。
此次發現的黃昏翼龍頭骨相對較小,長度與寬度之比為79.1%;頭骨的后部圓滑,尾部具有小于15個尾椎;第I至III掌骨長度相等;第IV附跖骨短于第II及第III;烏喙骨稍微長于肩胛骨;肱骨、第3翼指骨及脛骨長度相當以及腳拇指呈対握狀態。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30日發布消息稱,該園古生態研究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孜縣柳區晚古新世植物群中發現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屬化石,為解析羊蹄甲屬植物的起源及其傳播路線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于......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應用CT掃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術手段,從周口店第15地點的哺乳動物化石中識別出一塊人類頂骨,是繼1973年周口店第4地點發現1枚牙齒化石之后,50年......
在7月6日發表于《自然-通訊》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KarmaNanglu與合著者報告說,一塊保存完好的5億年前的化石與今天一些被囊動物非常相似,即用兩根虹吸管過濾水中的有機顆粒,復雜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一項研究對產出于南京湯山駝子洞早更新世的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揭示了這類特殊類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為進一步理解地質歷史時期特異埋藏化石庫的形成過程,特別......
25.2億年前,地球經歷了一次毀滅性的大滅絕,以至于它被稱為"大滅絕"。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引發了災難性的氣候變化,每10個物種中就有9個永遠消失,最終為恐龍的出現創造了條件。但是,大......
中新網北京5月10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在江西九江武寧地區約4.38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地層中,最新研究發現真盔甲魚類新屬種化石并將其命名為“九江......
據首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27日消息,至一季度末,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首次超過50%,達到50.5%,標志著電力行業“雙碳”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截至3月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26.2億千瓦,位......
動物登陸是生命演化過程中的革命性事件之一。節肢動物作為后生動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志留紀之前均生活在海洋環境或海陸過渡相的環境。分子生物鐘證據顯示,在寒武紀-奧陶紀時期節肢動物可能已脫離海洋登上陸地,甚......
化石記錄已被廣泛研究,揭示了整個地質歷史中生命形式多樣性的重大變化。進化生物學的一個基本問題是確定導致這些波動的過程。新的研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附近超新星數量的波動與過去5億年來海洋物種的生物......
作為當前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個植物類群,被子植物備受植物學家關注。上百年來,植物學家們對被子植物的研究從未停止,但被子植物的起源與早期演化歷史仍是植物學家面臨的難解之題。眾多古植物學家一直在尋找最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