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蛋白質多的食物包括:蛋白質牲畜的奶,如牛奶、羊奶、馬奶等;畜肉,如牛、羊、豬肉等;禽肉,如雞、鴨、鵝、鵪鶉、鴕鳥等;蛋類,如雞蛋、鴨蛋、鵪鶉蛋等及魚、蝦、蟹等;還有大豆類,包括黃豆、大青豆和黑豆等,其中以黃豆的營養價值最高,它是嬰幼兒食品中優質的蛋白質來源;此外像芝麻、瓜子、核桃、杏仁、松子等干果類的蛋白質的含量均較高。由于各種食物中氨基酸的含量、所含氨基酸的種類各異,且其他營養素(脂肪、糖、礦物質、維生素等)含量也不相同,因此,給嬰兒添加輔食時,以上食品都是可供選擇的,還可以根據當地的特產,因地制宜地為小兒提供蛋白質高的食物。
蛋白質食品價格均較昂貴,家長可以利用幾種廉價的食物混合在一起,提高蛋白質在身體里的利用率,例如,單純食用玉米的生物價值為60%、小麥為67%、黃豆為64%,若把這三種食物,按比例混合后食用,則蛋白質的利用率可達77%。蛋白質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一種主要由氨基酸組成的生物大分子。它與核酸 同為生物體最基本的物質,擔負著生命活動過程的各種極其重要的功能。蛋白質的基本結構單元是氨基酸,在蛋白質中出現的氨基酸共有20種。氨基酸以肽鍵相互連接,形成肽鏈。
簡史1820年H.布拉孔諾發現甘氨酸和亮氨酸,這是最初被鑒定為蛋白質成分的氨基酸,以后又陸續發現了其他的氨基酸。到19世紀末已經搞清蛋白質主要是由一類相當簡單的有機分子——氨基酸所組成。1902年E.菲舍爾和F.霍夫邁斯特各自獨立地闡明了在蛋白質分子中將氨基酸連接在一起的化學鍵是肽鍵;1907年E.菲舍爾又成功地用化學方法連接了18個氨基酸首次合成了多肽,從而建立了作為蛋白質化學結構基礎的多肽理論。對蛋白質精確的三維結構知識主要來自對蛋白質晶體的X射線衍射分析,1960 年J.C.肯德魯首次應用X射線衍射分析技術測定了肌紅蛋白的晶體結構,這是第一個被闡明了三維結構的蛋白質。中國科學工作者在1965年用化學合成法全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首次實現了蛋白質的人工合成;在1969~1973年期間,先后在2.5埃和1.8埃分辨率水平測定了豬胰島素的晶體結構,這是中國闡明的第一個蛋白質的三維結構。
蛋白質分子在受到外界的一些物理和化學因素的影響后,分子的肽鏈雖不裂解,但其天然的立體結構遭致改變和破壞,從而導致蛋白質生物活性的喪失和其他的物理、化學性質的變化,這一現象稱為蛋白質的變性。早在1931年中國生物化學家吳憲就首次提出了正確的變性作用理論。引起蛋白質變性的主要因素有:①溫度。②酸堿度。③有機溶劑。④脲和鹽酸胍。這是應用最廣泛的蛋白質變性試劑。⑤去垢劑和芳香環化合物。 蛋白質的變性常伴隨有下列現象:①生物活性的喪失。這是蛋白質變性的最主要特征。②化學性質的改變。③物理性質的改變。在變性因素去除以后,變性的蛋白質分子又可重新回復到變性前的天然的構象,這一現象稱為蛋白質的復性。蛋白質的復性有完全復性、基本復性或部分復性。只有少數蛋白質在嚴重變性以后,能夠完全復性。蛋白質變性和復性的研究,對了解體內體外的蛋白質分子的折疊過程十分重要。主要通過蛋白質的變性和復性的研究,肯定了蛋白質折疊的自發性,證實了蛋白質分子的特征三維結構僅僅決定于它的氨基酸序列。活性蛋白質分子在生物體內剛合成時,常常不呈現活性,即不具有這一蛋白質的特定的生物功能。要使蛋白質呈現其生物活性,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是,蛋白質分子的肽鏈在一些生化過程中必須按特定的方式斷裂。蛋白質的激活是生物的一種調控方式,這類現象在各種重要的生命活動中廣泛存在。 很多蛋白質由亞基組成,這類蛋白質在完成其生物功能時,在效率和反應速度的調節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亞基之間的相互關系。亞基參與蛋白質功能的調節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特別在調節酶的催化功能方面。有些酶存在和活性部位不重疊的別構部位,別構部位和別構配體相結合后,引起酶分子立體結構的變化,從而導致活性部位立體結構的改變,這種改變可能增進,也可能鈍化酶的催化能力。這樣的酶稱為別構酶。已知的別構酶在結構上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亞基。 蛋白質在生物體中有多種功能。 催化功能 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質稱酶,生物體新陳代謝的全部化學反應都是由酶催化來完成的。 運動功能從最低等的細菌鞭毛運動到高等動物的肌肉收縮都是通過蛋白質實現的。肌肉的松弛與收縮主要是由以肌球蛋白為主要成分的粗絲以及以肌動蛋白為主要成分的細絲相互滑動來完成的。 運輸功能在生命活動過程中,許多小分子及離子的運輸是由各種專一的蛋白質來完成的。例如在血液中血漿白蛋白運送小分子、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運送氧氣和二氧化碳等。 機械支持和保護功能高等動物的具有機械支持功能的組織如骨、結締組織以及具有覆蓋保護功能的毛發、皮膚、指甲等組織主要是由膠原、角蛋白、彈性蛋白等組成。 免疫和防御功能生物體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擁有多種類型的防御手段,其中不少是靠蛋白質來執行的 。例如抗體即是一類高度專一的蛋白質,它能識別和結合侵入生物體的外來物質,如異體蛋白質、病毒和細菌等,取消其有害作用。 調節功能在維持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中,代謝機能的調節,生長發育和分化的控制,生殖機能的調節以及物種的延續等各種過程中,多肽和蛋白質激素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此外,尚有接受和傳遞調節信息的蛋白質,如各種激素的受體蛋白等。 發展 蛋白質作為生命活動中起重要作用的生物大分子,與一切揭開生命奧秘的重大研究課題都有密切的關系。蛋白質是人類和其他動物的主要食物成分,高蛋白膳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許多純的蛋白質制劑也是有效的藥物,例如胰島素、人丙種球蛋白和一些酶制劑等。在臨床檢驗方面,測定有關酶的活力和某些蛋白質的變化可以作為一些疾病臨床診斷的指標,例如乳酸脫氫酶同工酶的鑒定可以用作心肌梗塞的指標,甲胎蛋白的升高可以作為早期肝癌病變的指標等。在工業生產上,某些蛋白質是食品工業及輕工業的重要原料,如羊毛和蠶絲都是蛋白質,皮革是經過處理的膠原蛋白。在制革、制藥、繅絲等工業部門應用各種酶制劑后,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蛋白質在農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方面的重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蛋白質可作為一種試劑用于篩選能夠促進或抑制本發明蛋白質活性的化合物或其鹽。進而,這種化合物或其鹽以及抑制本發明蛋白質活性的中和抗體可用作治療或預防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的藥物。 蛋白質在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的結構和形狀都與蛋白質有關。蛋白質還參與基因表達的調節,以及細胞中氧化還原、電子傳遞、神經傳遞乃至學習和記憶等多種生命活動過程。在細胞和生物體內各種生物化學反應中起催化作用的酶主要也是蛋白質。許多重要的激素,如胰島素和胸腺激素等也都是蛋白質。此外,多種蛋白質,如植物種子(豆、花生、小麥等)中的蛋白質和動物蛋白、奶酪等都是供生物營養生長之用的蛋白質。有些蛋白質如蛇毒、蜂毒等是動物攻防的武器。 蛋白質占人體的20 %,占身體比例最大。膽汁,尿液除外,都是蛋白質合成的。只有蛋白質充足,才能代謝正常。就像蓋房子,構建身體的原材料最主要的是蛋白質。 1.蛋白質是構建新組織的基礎材料,是酶,激素合成的原料,;維持鉀鈉平衡;消除水腫。 2.是合成抗體的成分:白細胞,T淋巴細胞,干擾素等,提高免疫力。 3.提供一部分能量。 4.調低血壓,緩沖貧血,是紅細胞的載體。 5.形成人體的膠原蛋白。眼球玻璃體,視紫質都有膠原蛋白。 7.大腦細胞分裂的動力源是蛋白質;腦脊液是蛋白質合成的;記憶力下降 8.性功能障礙 9.肝臟:造血功能;合成激素,酶;解毒。缺乏蛋白質,肝細胞不健康。有一副好肝臟,人健康就有保障。 10.心臟---泵器官。缺乏蛋白質會出現手腳冰涼;缺氧;心肌缺氧造成心力衰竭----死亡。 11.脾胃:每天都要消化食物,消化酶是蛋白質合成的。缺乏會造成胃動力不夠,消化不良,打嗝。胃潰瘍,胃炎;胃酸過多,刺激潰瘍面你會感覺到疼,蛋白質唯一具有修復再造細胞的功能。消化壁上有韌帶,缺乏蛋白質會松弛,內臟下垂,子宮下垂臟器移位。 12.四肢:人老先老腿,缺乏蛋白質肌肉萎縮;骨頭的韌性減低,易骨折 13.抗體會減少,易感冒,發燒。活性
功能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在2024年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發布了《中國21世紀重要醫學成就》,“創建蛋白質組學體系”成為本年度入選的3項重要醫學成就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初、西湖大學教授管坤良(開展相關研究......
阿爾法折疊3通過準確預測蛋白質、DNA的結構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改變對生物世界和藥物發現的理解。圖片來源:深度思維/IsomorphicLabs《自然》8日報道了結構生物學最新進展——阿爾法折疊3的......
科技日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8日報道了結構生物學最新進展——阿爾法折疊3的問世。它能以高準確率預測蛋白質與其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結構。這種用計算機解析蛋白質與其他分子復雜相......
項目概況復旦大學超高分辨蛋白質組測量分析系統采購項目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復旦大學采購與招標管理系統(網址為:https://czzx.fudan.edu.cn)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4年05月2......
熱熱鬧鬧的線粒體大廠中,線粒體基因細胞色素b(CYTB)兄弟的一項全新能力,已被我國科學家解鎖出來。5月3日,國際期刊《細胞-代謝》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課題組的該項研究成果。......
瑞典哥德堡大學科研人員探明了細胞中的能量如何通過微小的原子運動引導以到達蛋白質中的正確位置。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科研人員使用飛秒X射線晶體學技術分析了果蠅中的一種蛋白質,即光......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黃河、柳紅合作,研究設計合成了一種含有吡啶甲醛片段的可斷裂分子探針2PCA-Probe,可實現對蛋白質N-端的深度富集檢測。相關研究發表于《美國化學會志》。蛋白質水解是一......
2月29日,德國、波蘭、法國與中國臺灣組成的科研團隊在學術期刊《細胞》發表成果,開發出能在幾分鐘之內預測蛋白質“糖衣”形態的新型計算方法,有助于進一步了解蛋白質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幫助藥物與疫苗研發......
葉綠體中的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塑造者。葉綠體約在15億年前通過藍藻內共生進化而來。在進化過程中,葉綠體基因要么被廢棄,要么逐漸轉移到細胞核染色體中,導......
猴子有尾巴,而人類和猿類的尾巴卻在進化中消失了,是什么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自然》28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人類和猿類演化掉尾巴的遺傳學基礎。靈長類動物尾部表型的系統發育樹(Ma表示百萬年前)。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