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7日至18日,為聚焦國內外學術前沿,開展多學科、跨領域的討論和交流,同時也為北京大學“青年千人”計劃儲備更多優秀的國際化人才,由北京大學工程科學與新興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聯合北京大學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共同舉辦的首屆北京大學工程科學優秀青年人才國際論壇舉行。該論壇是一個面向全世界范圍內工程科學領域優秀青年人才的專題會議,得到了來自全球范圍內的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百余名科研人員的積極響應。經過遴選,主辦方邀請了其中31位優秀青年學者作為代表出席本次論壇并作學術交流報告,報告內容涵蓋了固體力學、工程力學、計算力學、智能機器人、微納米制造、力學系統與控制、流體力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納米材料與微納器件、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健康的各個方面。
3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學副校長龔旗煌,人事部部長劉波,科研部部長周輝,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工學院院長張東曉教授,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李振山,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主任段慧玲教授以及工學院和環境科學學院的老師們受邀出席了本次論壇開幕式。開幕式由張東曉教授和段慧玲教授共同主持。
龔旗煌致辭
龔旗煌表示,近年來國家致力于開展新工科建設工作,北大自改革開放以來就自發地初步形成了建設新工科的基本思路,并在之后的學科建設中不斷衍生出一批有別于傳統工科的新型工程技術學科。北大新工科在近年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8的QS全球排名中,北大的工程技術領域進入了前十名。同時,北大也非常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與培養,新工科的發展需要“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龔旗煌向廣大青年學者們發出邀請,誠摯歡迎世界各地青年才俊加入北大,與北大一同鼎力支持祖國新工科建設,成就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劉波在開幕式上作了關于北大人事制度和引進人才福利待遇的全面介紹。他首先對于北大教研系列職位結構,包括職位類別、職位晉升、任職年限作了簡明的概括,并介紹了北大最新的人才計劃支持情況,包括博雅人才計劃、人文基金、改革博士后資助體系等。隨后劉波又針對薪酬福利體系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優厚的工資待遇、充足的科研經費以及子女教育福利等其他人性化的支持性政策,都體現出北大對于新時代高素質復合型優秀青年人才的渴求和重視。
周輝全面闡述了北大的科研傳統和優勢特色,介紹了北大在學科建設過程中的資源配置情況和科研支撐體系。他提道,新時代要開啟新征程,北大要抓住全面建設科技強國的重大歷史機遇,積極深入參與國家科教建設,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大力發展人工智能、腦科學、量子科學等,同時也要努力營造更為人性化的制度環境,為青年學者在北大發展事業實現價值提供一流的科研平臺。
開幕式后半場由張東曉教授介紹北大工學院的歷史沿革以及發展現狀。他指出“機制創新引航學院發展”,應堅持人才建設與國際接軌;同時,他強調應“開門辦學”,加強國際交流、企業合作和地方聯合等人才培養方式。張東曉多次強調北大對優秀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視,并向大家一一介紹了工學院各系的代表性領軍人才以及對應的科研成果,使與會者們對工學院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和更全面的認識。最后他總結了工學院的未來核心建設目標——不求最大,但求最好。
隨后,李振山為大家作了關于環境學院情況的簡單介紹,包括學院的人員組成情況、空間與平臺狀況、教學與知識體系以及未來發展過程中關注的重點方向,并為大家展示介紹了近年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標志性科研成果。
開幕式的最后,北大“青千”人才代表郭少軍研究員和楊越研究員先后發言,講述親身經歷,分享心得體會,暢談奮斗夢想,作為北大新時期涌現出的杰出青年人才,他們在北大的工作、學習、成長經歷在與會青年學者中引起強烈反響,青年學者們紛紛表達了對學成后回國干事創業,參與到新時代祖國發展建設當中的熱切期盼。
“青千”教師代表郭少軍研究員(左)、楊越研究員(右)發言
3月17日下午,6個分論壇同時舉行,內容涵蓋固體力學、工程力學、計算力學、智能機器人、微納米制造、力學系統與控制、流體力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納米材料與微納器件、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健康多個領域。分論壇上,參會學者們圍繞各自的科研主題作出了精彩紛呈的學術報告。
固體力學分論壇在力學樓434會議室進行,由工學院韋小丁特聘研究員主持,參會學者有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曹朋會博士、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焦鵬程博士、美國阿克倫大學的李冰博士、普林斯頓大學的毛晟博士,以及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易敏博士。
曹朋會博士主要為大家介紹了極端環境下對耐損傷材料的計算模型;焦鵬程博士的報告主要圍繞多尺度結構的力學性能與失穩分析展開;李冰博士主要介紹了彈性/機械超材料的結構設計與動力學響應;毛晟博士推導了撓曲電的一般控制方程,利用精確解解釋了撓曲電在彈性體以及缺陷存在情況下的力學行為,并基于上述理論提出了與之相恰的混合有限元計算方法;易敏博士介紹了電壓驅動電荷介導的室溫下納米異質結構的180°磁化轉換,通過磁化動力學模擬演示了室溫下電壓驅動的電荷介導的180°磁化轉換。
固體力學分論壇青年學者焦鵬程博士作報告
工程力學、計算力學分論壇在力學樓314會議室進行,由工學院劉謀斌研究員主持,參會學者有來自杜克大學的劉英杰博士、美國西北大學的廉艷平博士和嚴金輝博士,以及昆士蘭大學的張宏博士。
劉英杰博士主要論述了一種新型的模擬各向異性材料粘性斷裂的多相場框架;廉艷平博士的報告描述了一種元胞自動機有限元方法預測增材制造過程中的晶粒生長的方法;嚴金輝博士主要論述了如何計算多項流固耦合及其在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張宏博士詳細介紹了用于結構元素力學分析的Hencky bar-chain / net的開發。
工程力學、計算力學分論壇現場
智能機器人、微納米制造、力學系統與控制分論壇在工學院1號樓209會議室舉行,由工學院王啟寧研究員主持,參會學者有來自比薩圣安娜高等學校的陳保君博士、麻省理工學院的崔可航博士、香港科技大學的陳偉博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延廷芳博士。
陳保君博士主要介紹可穿戴機器人人機界面的發展,并討論這一領域的局限性和挑戰;崔可航博士的報告論述了功能微納結構的規模化制造及其在高效太陽能轉換器件的應用;陳偉博士在報告中提出了一個通信/控制協同設計范例來研究網絡控制系統,這一系統的實質是允許通信網絡與控制器設計共同設計,同時討論兩種不同的通信/控制協同設計方法;延廷芳博士對目前動力型下肢外骨骼人常用的輔助策略進行了分析和討論,并提出了一種傳感系統最簡化的方法來檢測人的運動意圖和提高系統運行效率。
智能機器人、微納米制造、力學系統與控制分論壇青年學者延廷芳博士作報告
流體力學分論壇在工學院1號樓210會議室舉行,主持人為工學院肖左利研究員,參會學者有來自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公超博士、日本學術振興會的李慶安博士、紐約大學的謝金翰博士、麻省理工學院的徐克博士,以及普林斯頓的朱來來博士。
公超博士主要論述了低推力工藝對柴油機噴油嘴內部流動的影響研究;李慶安博士主要介紹了他對于直葉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風洞性能試驗研究的一些成果;謝金翰博士的報告介紹了近海慣性波與中尺度海流之間的相互作用;徐克博士在報告中表示他的研究團隊對傳統二維微模型平臺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進并引入了關鍵的局部三維特征,從而成功在準二維平臺上實現了孔隙相和顆粒相的雙連續拓撲特性。利用這一新平臺, 針對多孔介質中氣泡群熟化機理、超低界面張力滲流等復雜體系滲流現象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若干突破性的成果;朱來來博士主要介紹關于蠕動流中液滴動力學的兩項研究,并重點討論其中的不穩定性和分叉現象。
流體力學分論壇青年學者朱來來博士作報告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納米材料與微納器件分論壇在工學院1號樓212會議室舉行,主持人為郭少軍研究員,參會學者有來自俄勒岡州立大學的馮振興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官操博士、達特茅斯學院的李全博士、哈佛大學的李遠博士,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龐全全博士。
馮振興博士介紹了他及研究團隊設計了三種不同的銅配合物分子,實現了二氧化碳高效電催化轉換的最新進展;官操博士的報告從材料的結構設計和復合材料的構建出發,通過結構和組分優化并將其應用到柔性儲能器件的研究中,實現了多種性能穩定,且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長循環性能的柔性儲能器件;李全博士報告展示了將光導單向分子轉子作為網狀單元集成在聚合物凝膠中可以擴大它們各自的運動以實現材料的宏觀收縮;李遠博士的報告主要描述了控制分子隧道結的超分子和電子結構以優化其性能的重要性;龐全全博士的報告介紹了其在鋰負極保護設計方面的最新進展。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納米材料與微納器件分論壇青年學者李遠博士作報告
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健康分論壇在環境大樓B112會議室舉行,主持人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宮繼成研究員,參會學者有來自荷蘭萊頓大學的董亮博士、哈佛大學的高蒙博士、德州農機大學的彭劍飛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魏宗蘇博士、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閆美霖博士、南洋理工大學的趙峻博士、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張悅博士,以及猶他大學的張岳助理教授。同時,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張世秋、胡敏、邱興華、童美萍、劉文、戴瀚程、葉春翔等幾位老師也出席了論壇。
董亮博士結合自己曾經和正在進行的典型案例闡述了自己的實踐研究成果,最后從決策支撐、管理與創新商業模式設計等角度討論了我國進一步推進區域生態工業發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方向;高蒙博士從二次氣溶膠形成、區域運輸、以及反饋作用等幾個方面探討了華北地區冬季灰霾的成因,為華北地區的灰霾污染控制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彭劍飛博士的報告針對PM2.5生成機制中的重點及熱點問題,以煙霧箱實驗為主要手段,從三個方面闡述大氣重污染不同階段PM2.5的形成機制;魏宗蘇博士通過幾個實例說明可持續工藝的合理設計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機和無機污染物,并闡釋水溶液中IOAs的表征以及Cr(VI)和IOAs表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可持續凈水技術的開發;閆美琳博士研究了熱帶風暴和1988年至2005年78個美國社區的全因死亡,意外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呼吸死亡的合并風險,研究結果表明非常嚴重的熱帶風暴暴露不僅可以造成人群的直接意外死亡,還可能造成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風險;趙峻博士的研究主要是通過設計和制備高性能的催化材料以及復合多功能材料,來實現快速的生物質轉化過程,并且通過對于材料的修飾和改進,來調整產物的選擇性,提高生物質利用率;張悅博士在報告中著重探討了大氣二次有機氣溶膠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其氣候性質之間的相互影響;張岳博士重點討論了環境健康領域大數據應用的三個主題:1)暴露評估中的機器學習方法;2)多污染物混合效應的統計方法;和3)評估大氣污染物干預效果的臨時推理方法。
環境科學分論壇現場
3月18日上午,部分青年學者在宮繼成老師的陪同下,參觀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大氣組分在線監測實驗室,環境工程實驗室和環境健康組學測量實驗室,與相關領域的老師和同學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此同時,其他參會的青年學者們在工學院1號樓210會議室與段慧玲教授、劉謀斌研究員、肖左利研究員以及其他相關學科負責人和教師代表進行了座談會,在會上雙方就研究方向、合作前景、支持保障和來校意向等進行了深入交流。各位學者踴躍發言,部分青年學者紛紛表達了來北大發展的強烈意向。座談會后,在相關學科教師的帶領下,青年學者們參觀了湍流與復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濕地保護與修復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并紛紛在參觀結束后作出了高度的評價。
部分青年學者參觀后留影
與會人員在春雪中合影留念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關于發布2024年第一輪水中BOD5和揮發酚第一批考核結果及補測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掌握環境監測實驗室的技術能力和質量管理水平,持續監督各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保證監測數據質量......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關于開展土壤中鎘實驗室能力考核的通知(2024年第二輪)。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第一監測站及各有關實驗室:為掌握國家網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水平......
圖“神經卷軸”探針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188101、21972005)等資助下,北京大學段小潔研究員團隊發揮腦科學、生物醫學工程以及物質科學交叉背景的優勢,在高通道植入式神經電極研制方......
在實驗室中,誰才是鄙視鏈的最底層?下面有請打擂雙方:“學術嗎嘍”:“嗎嘍”是兩廣地區對“猴子”的一種叫法。“學術嗎嘍”,即超廉價科研勞動力的代名詞;全年無休,能加班能熬夜,但是吃得少、穿得少、花得少,......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2024年7月政府采購意向-北京大學第一醫院7-12月采購意向詳細情況北京大學第一醫院7-12月采購意向項目所在采購意向:北京大學第一醫院2024年7月政府采購意向采購單位:北京大學第......
4+X 實驗室建設高質量峰會+Workshop精講培訓超12,000平方米大規模實驗室展區雙重 沉浸式體驗:LiveLab現場模擬實驗室上海實驗室規劃建設與管理大會(labtech......
6月14日,“醫路共創,博覽未來——第二屆北京大學醫學博物館論壇”在北京大學醫學部舉辦。本屆論壇由北京大學醫學部主辦,北京大學醫學圖書館、北京大學醫學部檔案館、海南心路醫路醫學事業發展基金會聯合承辦,......
中新網香港6月11日電(記者戴小橦)記者11日從香港理工大學(港理大)知悉,該校體育科技研究院與香港拔萃女書院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共建“香港理工大學—拔萃女書院人工智能游泳科技實驗室”,研發生物力學訓......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2024年6至12月政府采購意向-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醫療設備購置項目詳細情況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醫療設備購置項目項目所在采購意向:北京大學人民醫院2024年6至12月政府采購意向采購單位:北......
暗物質困擾了物理學家20多年。意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LNGS)的DAMA/LIBRA實驗一直在記錄其探測器中每年的閃光波動,這似乎是暗物質的跡象。但沒有人能夠明確復制這些發現。但據《自然》報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