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初,北京市衛生局要求,5月底前,北京餐飲單位必須公示其自制火鍋底料、自制飲料和自制調味料中用到的食品添加劑名稱。
在很多食品安全事件中,食品添加劑與非法添加物被混為一談,食品添加劑成了“替罪羊”。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在傳播過程中被誤導、歪曲、發酵了,食品添加劑正遭遇“妖魔化”。
近來,食品安全領域事故不斷,因其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每一起事件都備受關注,三聚氰胺、蘇丹紅、檸檬黃等化學名詞也因此變得家喻戶曉。
在很多媒體和公眾看來,食品添加劑似乎成為近期頻發的食品安全事故的罪魁禍首,并對食品添加劑恐懼甚深,甚至不約而同地感嘆道:“還有什么可以吃?”
在國家層面,國務院于4月21日下發《關于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行為切實加強食品添加劑監管的通知》(下稱《通知》),表示將嚴打食品非法添加行為,并對非法食品添加劑開展全面布控,今年年底前,衛生部門也將制定并公布食品復配添加劑通用安全標準和食品添加劑標識標準。
一時間,人們因“劑”廢食,談“劑”色變。食品添加劑,正遭遇一場空前的全面圍剿。
但是,在公眾對食品添加劑如此恐懼和排斥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食品添加劑”為何被等同為“非食用物質”?誰又是這背后推波助瀾的幫兇?
不白之冤
食品添加劑真是如此可怕的毒品,以至于淪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不!“食品添加劑被誣陷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食品添加劑專家孫寶國在4月27日舉行的第40期廣東科技論壇上說。
“食品添加劑在很多情況下承受了‘不白之冤’,事實上,食品添加劑本身沒有‘罪’,問題出在使用食品添加劑的人身上。”孫寶國說。
添加劑和食品添加劑是兩個概念,而很多人卻混為一談。“添加劑并不等于食品添加劑,添加劑有很多類型。”如,“人人談之色變的三聚氰胺也是添加劑,但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混凝土的添加劑,也是塑料的添加劑,還是涂料的添加劑。”
其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條的定義,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質。在合理范圍內按比例使用合法食品添加劑,不但不影響人體健康,反而可以確保食品安全。
“沒有食品添加劑恰恰也不可能有食品安全,”孫寶國說。“食品安全問題并不是食品添加劑本身帶來的,而是使用它的人。”
迄今為止,中國有影響的食品安全事件都不是食品添加劑造成的。很多食品安全問題屬于違規添加非法添加物,如三聚氰胺、蘇丹紅等;或是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如染色饅頭事件,檸檬黃本身是食品添加劑,但不允許在饅頭中使用。
“在很多食品安全事件當中,食品添加劑都是“替罪羊”,遷怒于食品添加劑解決不了食品安全問題。”孫寶國說。
同時,孫寶國認為中國食品安全的總體形勢是樂觀的。“說中國食品安全狀況好,因為我們有很多數據。比如前兩天炒得比較厲害的‘瘦肉精’,今年頭一季度檢測合格率比2001年提高了30%。我們出口日本的食品抽檢合格率也居世界第一。”孫寶國說。“目前中國食品安全安全性是好的,但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感很差。”
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勇也認為:“食品安全直接關系人的身體健康,人人關心,‘燃點’很低。但是應當看到,我國當前的食品安全總體上是有保障的,這樣講絕不是掩蓋矛盾、粉飾太平。食品安全事件雖時有發生,但與龐大的食品及生產經營者規模相比,所占比例很小,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
“很多人希望沒有食品添加劑,我也希望沒有,但不添加是不行的。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孫寶國感嘆道。
誤解溯源
食品安全領域的確存在不少問題,新聞媒體、互聯網也多有報道和反映。
“總體來看,這些報道可以分為兩類,一些是客觀反映存在的問題,如瘦肉精、染色饅頭等;還有的則是夸大其辭或沒有事實依據,如對圣元奶粉、皮革奶、牛肉膏等問題的報道,最后經核查屬夸大或不實。”張勇分析道。
“這樣的一些報道短時期內集中出現,容易產生放大效應,群眾看了以后往往都會信以為真,焦慮擔憂,也自然會有‘還有什么敢吃的’的想法。”
孫寶國也認為媒體報道誤導了食品安全問題,“我個人認為是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在傳播過程中被誤導、歪曲、發酵了。”
比如,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劑,但是很多媒體的報道卻是:三鹿嬰兒配方奶粉丑聞的元兇就是食品添加劑。再如,牛肉膏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卻被個別媒體渲染為:牛肉膏合法化比食品安全問題更可怕。類似的報道極具誤導性,很容易造成民眾恐慌。
還有一些報道則“造謠生事,乃至是鬼話連篇。”孫寶國憤慨地說。他以今年的可燃面事件舉例。2月下旬,有人在微博上熱傳“面條摻膠后可燃,吃面等于吃塑料袋”,不少網友大感恐慌。
“我首先想說的是無知!因為面條是可以燃燒的,我們隨便找面包、大米點燃都是可以燃燒的,因為這些食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屬于多糖類,很容易著火。如果不著火才是大問題,不著火是絕對不能吃的。”他分析說。
不過,對于媒體“妖魔化”食品添加劑一說,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的朱曉民持不同見解:“關于這類問題我始終覺得首先不是一個宣傳、報道的問題,而是政府不作為的問題,是有法不依的問題。很簡單的一個例子,美國食品添加劑比我們還多,為什么公眾并不恐慌,也沒有什么妖魔化的問題,原因在于人家有真正的法制保障。媒介的一個現實的作用應該是監督政府真正作為,保障食品以及食品添加劑的安全生產和使用。”
的確,食品添加劑被“妖魔化”,真正的源頭還是食品行業的自律缺失以及國家法律監管的不嚴。若是生產者本身足夠自律、監管法律足夠健全,由非法添加劑產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根本不會發生。
解決之道
“中國食品安全最大的問題是食品安全造成的公眾嚴重恐慌。大家覺得食品安全就是‘雷’,什么時候爆炸都沒有底。”孫寶國說。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道德素養和法律素養,這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本之道。
孫寶國建議:“有一些專家遇到食品安全問題的時候,如果明白就講一下,不明白就不要講,講錯了就會加劇老百姓的心理恐慌,責任就大了。”
總而言之,孫寶國把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出路概括為:當務之急是增強全民道德素養、科學素質和法律意識,使“謠言止于智者”;同時,全社會都要理性對待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沒有零風險,但老百姓也不能零容忍。
此外,公眾也要轉變消費觀念,樹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饅頭沒有那么白的,也沒有那么黃,豬肉也沒有那么瘦,鴨蛋沒有那么紅,但很多消費者都有這方面的需求,所以不法分子就加色、加瘦、加紅了。”孫寶國說。
“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必須對癥下藥,食品安全問題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我們打擊食品添加劑是沒有用的,加強食品添加劑的監管是必要的,但我們不可能拋棄食品添加劑。”他總結道。
在2023年11月14日上午,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與營養檢驗實驗室的熊麗蓓主任蒞臨我中心,進行了2023年上海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質量督導工作。在此次督導中,理化實驗室的相關人員全程陪同熊主任進......
中秋佳節是個舉國歡慶,闔家團圓的日子。每年中秋節都會吃的傳統美食——月餅,在最近的一次出口歐洲的過程中,被歐盟拒之門外,數量達1萬多噸,按一個月餅重100克算,大概是10億只月餅被退回。 &......
歐亞經濟聯盟官網2023年8月30日新聞消息:歐亞經濟委員會在8月29日召開的會議中擬修訂《食品添加劑、香精香料和加工助劑安全》技術法規,相關修訂內容將按流程評估并發布。該修正案由哈薩克斯坦衛生部在參......
近日,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2023年第26號通告,檢出不合格食品26批次。不合格食品涉及食品添加劑、農獸藥殘留、質量指標、微生物污染、重金屬污染等問題。9批次食品檢出食品添加劑問題9批次食品檢出食......
一、新食品原料解讀材料(一)文冠果種仁文冠果種仁是以無患子科文冠果屬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umBunge)的種籽為原料,經干燥、磁選、脫殼、篩選等工藝制成。文冠果種仁的主要營......
2023年7月26日,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495230101號提案,報修訂食品和食品添加劑規格標準。主要內容為:1.修制訂部分食品中新型殺菌劑inpyfluxam等多種衣獸藥的最大殘留限量,具體見下表;......
為幫助企業了解國家食品添加劑安全監管要求,滿足企業生產合規的需求,提升企業風險防控管理能力,7月20-21日,由食品伙伴網主辦,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以下簡稱“市食安聯”)協辦的“2023食品添加......
2023年6月30日,據歐盟官方公報消息,歐盟委員會通過(EU)2023/1329條例,修訂(EC)1333/2008號法規的附件二中有關聚甘油聚蓖麻油酸酯(E476)的使用和(EU)No231/20......
2023年6月30日,據歐盟官方公報消息,歐盟委員會通過(EU)2023/1329條例,修訂(EC)1333/2008號法規的附件二中有關聚甘油聚蓖麻油酸酯(E476)的使用和(EU)No231/20......
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由來已久,伴隨著現代食品加工工藝的改進和食品工業的發展,食品添加劑的研發和使用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對食品工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日前,由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發起的《中國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