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區域生態研究所是環境學院在新時期發展過程中誕生的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主要針對城市與區域發展面臨的諸多生態環境問題,追蹤與立足國際研究前沿,規劃和指導城市與區域復合生態系統管理實踐,滿足國家、地區和城市實現和諧與科學發展的重大需求。
本所的研究工作主要基于系統生態學和系統動力學理論,采用生態監測、數學建模、熱力學分析和計算機技術,量化生態系統動態過程、揭示生態系統與環境交互作用規律、辨識生態系統發展瓶頸、優化生態系統調控方案,為城市及區域生態系統管理決策提供服務支持。
聚焦于這些研究方向,依托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等重大項目,本所積累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并積極將其融入到教學實踐中,致力于課程體系建設及教材編寫工作。
在教學科研過程中,本所形成了“放眼天下、心系國家、情寄教研”的發展思路,打造了一支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研究與教學隊伍,將為建設優秀的環境學科發展基地及人才培養中心而不懈努力。
所長:劉耕源
成員:楊志峰、Sergio Ulgiati、 Biagio F. Giannetti、 董世魁、張妍、張力小、劉世梁、戰金艷、毛建素、郝巖、田欣、梁賽、劉耕源
承擔/完成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2項、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2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8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1項、國際合作項目5項。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態安全保障技術,2016-2020;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京津冀城市群生態安全保障技術研究,2016-202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食物-能源-水關聯關系模擬研究,2016-2019;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城市生態水構建與低碳保質關鍵技術及示范,2012-2015;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 城市熱環境調控技術集成及示范,2012-2015。
承擔/完成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2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8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1項、國際合作項目5項。
圍繞主要研究方向,開展了大量城市與區域生態系統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討工作,在“內部生態特征辨識-系統與外界干擾交互作用-系統應對方案”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建立了多尺度代謝過程解析方法與網絡模型(圖1),構建了融理論-方法-應用于一體的生態系統健康評價體系(圖2),實現了生態系統特征辨識從外在表征到內在結構-格局-功能的研究模式的跨進;系統分析了地震等自然干擾,人類生活、城鎮化、工程建設、土地利用變化等社會經濟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辨析外界擾動與內部生態過程的交互作用,構建了多智能體城鎮化模擬模型(圖3),提出了基于生態風險、生態服務功能的多尺度干擾生態效應評估體系;并探究生態系統對外界壓力的應對模式,建立了生態系統退化與恢復的植被-土壤界面過程模型(圖4),提出了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方法體系;建立中國典型城市群發展的空間動力學機制,遵循風險源-傳輸途徑-風險受體的設計思路,識別風險源以及各類生態敏感受體,構建基于過程-空間聯動的生態風險預測預警技術,為城市群生態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圖5);研究城市污染遷移對流域生態影響的時空模式,量化不同經濟規模和污染程度的城市對流域周邊區縣的經濟及環境影響及其關聯程度(圖6)。
發表300余篇科技論文(其中SCI收錄150余篇),出版10余部中英文專著與教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等。
本科生課程: Environmental Sociology、自然科學教授講壇、環境科學概論、環境與發展、環境變化與生態文明、環境地學、環境規劃與管理、景觀生態學、產業生態學、城市生態規劃、環境核算與管理、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型企業、環境科學專業實習、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基礎實習
研究生課程: Restoration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Remote Sensing、 Industrial Ecology、 Ecosystem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Systems Ecology、 Ecological Modeling、 Energy Economics、Multi-Scal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環境科學最新進展、系統生態學研究進展、城市生態規劃學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號 】
電話:010-58800397
郵編:100875
Email:env@bnu.edu.cn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勁松研究組開發出基于類精子干細胞技術的小鼠染色體改造研究系統。利用該技術,可以建立染色體融合小鼠品系,成功模擬了自......
美國西達賽奈醫學中心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干細胞和基因聯合療法,可潛在地保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ALS,俗稱漸凍癥)患者脊髓中的患病運動神經元。研究團隊證實了聯合治療的實施對人類是安全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最......
比利時魯汶大學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使用干細胞生成了一種新型人類細胞。新細胞與早期人類胚胎中的天然細胞非常相似,有助于更好地研究胚胎植入子宮后會發生什么。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細胞·干細胞》上。如果一切順......
據《自然》報道,截至目前,日本已投資數億美元進行誘導性多能干細胞治療和修復病變器官的研究,今年以來首批試驗陸續獲得積極結果。參與此項研究的團隊都在日本。他們表示,早期研究結果表明,這項備受期待的干細胞......
自首個正式記錄的病例在醫學會議上報告以來,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癥)在人類疾病譜中已經存在了115年,是世界上最具毀滅性的疾病之一。在尋找阿爾茨海默病的療法方面,科學家們數十年殫精竭慮,卻收效甚微——......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點的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其致殘率高,預后差,至今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央視CCTV曾報道過一起用干細胞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例:秦女士結婚后,就得了風濕性關節炎,......
美國CBS曾報道了一個關于干細胞挽救生命的故事。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未來醫學范例,有了先進的干細胞治療,曾經病入膏肓的男孩開始了他的健康人生。這起案件的主角是卡梅倫,他是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學生。當他讀三年級......
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在特定條件下可分化為人體組織或器官,干細胞療法已應用在多個病種領域中,在糖尿病、銀屑病、漸凍癥、脊髓損傷、卵巢早衰等疾病中凸顯效果。其中,自首例卵巢早衰患......
基于干細胞技術、細胞重編程技術獲取巨核細胞及血小板的研究一直是國際競爭的前沿與熱點領域之一。體外僅通過化學小分子介導的重編程技術制備人巨核細胞(血小板的前體細胞)及血小板的研究成果鮮有報道。血小板是由......
皮膚的外層,即表皮,在我們的一生中不斷地翻轉來取代死亡或受損的細胞。皮膚干細胞需要不斷地做出決定:要么更多地復制自己(自我更新),要么將自己的命運轉向分化。控制這一過程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現在,一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