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部科學省日前首次公布了福島第一核電站周圍100公里范圍土壤中放射性銫的濃度地圖。這份地圖幾乎涵蓋福島縣全境,并包括茨城、宮城等縣的部分地區。結果表明,多個地點放射性銫濃度嚴重超標。
地圖顯示,污染最高的地區集中在核電站西北方向40公里范圍內。最高一處地點在福島第一核電站所在的大熊町,每平方米土壤放射性銫的濃度近3000萬貝克勒爾。其中半衰期約為30年、將長時間造成污染的銫-137最高濃度達到每平方米約1545萬貝克勒爾,半衰期約為2年的銫-134也達到每平方米土壤約1400萬貝克勒爾,均創最高紀錄。
而從放射線量看,大熊町達到每小時54.8微希沃特,相當于每年的放射量達到480毫希沃特。日本政府此前曾推算,每年放射量達到200毫希沃特的地區,如果不采取清除放射性物質的措施,居民要在20多年以后才有可能回家。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發生后,蘇聯曾規定強制疏散地區的放射性污染物濃度標準是每平方米55.5萬貝克勒爾。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地圖,調查區域有34個地點、約8%的面積超過這一標準。多數地點位于警戒區內,但是也有的位于計劃疏散區內,甚至包括福島市、本宮市和郡山市的一部分。
這份地圖是以抽樣檢測的方法制作的。從6月6日至7月8日,文部科學省選取了福島地區約2200個采樣點,從地表挖掘5厘米采集土壤。核電站半徑80公里范圍內以每2公里見方取一個采樣點,80公里至100公里范圍內每10公里見方選取一個采樣點,檢測土壤樣本后,以不同顏色對應不同濃度繪制地圖。
文部科學省表示:“濃度地圖將是今后評估居民遭受輻射的量、跟蹤放射性物質濃度變化的珍貴資料。”此外,日本農林水產省29日也公布了福島等東北和關東地區六縣農田的放射性銫濃度地圖。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4月7日表示,中方反對日方排放核污染水的立場從未變化,將繼續會同國際社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等相關專業組織,敦促日方切實履行承諾,確保排海處于國際監督之下。當日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據報......
近日,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鑫海科技公司產生的鎳渣問題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該公司每天產生數千噸經過熱處理的鎳渣,部分被運往江蘇省連云港市,并在當地被加工成鎳砂,用于混凝土生產。這一做法引發了對建筑安全和......
2024年10月22至23日,國家藥監局組織專家對省藥檢所開展锝標記及正電子類放射性藥品檢驗機構現場評審。中國核工業集團首席科學家羅志福教授擔任專家組組長,中檢院首席專家、化藥所所長孫會敏作為觀察員參......
關于再次公開征求國家標準《粒子加速器輻射安全與防護規定(二次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規范粒子加速器的輻射安全與防......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規范放射性固體廢物近地表處置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我部組織編制了《環......
1月1日,中核集團旗下中國核電投資控股的秦山核電基地迎來“開門紅”——該基地9臺核電機組2023年度平均能力因子達到96.8%。根據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已公布的數據,該業績在全球擁有6臺及以......
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標志性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山東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商業示范工程日前圓滿通過168小時連續運行考驗,正式投入商業運行,標志著我國在第四代核電技術研發和應用領域達到世界領先......
日本當地時間1月1日16時10分,日本西海岸石川縣能登半島發生7.6級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截至記者發稿前,地震已造成當地55人遇難。此次地震還導致兩座核電站乏燃料池水溢出,再次將廣受關注的日本核電......
此次地震導致志賀核電站等多個核電站燃料池中的水出現溢出情況。綜合報道,日本石川縣能登地區1月1日發生7.6級強震,石川縣警察本部當地時間1月2日上午5時宣布,地震造成該縣共6人死亡。此次地震導致志賀核......
從南極鉆取的一塊冰芯,是多少年前形成的?一處深層地下水又有多少年的歷史?人們對于賴以生存的地球的歷史充滿好奇,科學家則一直在想辦法提高定年的準確度。定年精度隨著科學家前赴后繼的努力而被不斷提高,但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