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奶粉”、“結石奶粉”等問題奶粉的不時出現,讓許多嬰幼兒家長們草木皆兵,甚至對乳品質量和“權威鑒定”失去了信任。而激素,作為最新的關于乳品的關鍵詞,在引起軒然大波后,公眾發現,尚未列入乳品的國家標準之內。
今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乳品新國標,再一次受到質疑:“雌激素為什么不納入新國標?”“我們應該如何防范國標之外的潛在風險?”“乳品新國標如何才能確保消費者的健康?”“新國標是一種倒退!”
激素為何未納入新國標?
8月10日,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曾表示,“奶粉里不允許檢出雌激素,世界上也不允許,因此它在標準中不允許檢出。”
余音未落,衛生部專家組專家之一、我國知名兒童內分泌專家梁黎,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研究員王樹槐均表示,奶粉中不含雌激素是不可能的,而不能檢出的指的是外源性的雌激素。
8月15日,鄧海華專門就此事做出說明:“在8月10日的發布會上,在特定的語境下,我所強調的是,不得檢出使用獸藥殘留的外源性性激素。”
乳品中到底應不應該有雌激素呢?雌激素含量在什么區間內為正常?
抱有疑問,大家將眼光投向了今年6月1日開始實施的《生乳》等66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下稱“新國標”)。在查找之后,人們發現,新國標中沒有涉及任何與激素有關的內容。
對此,鄧海華表示,國內外都沒有制定牛乳中內源性性激素限量的標準,一般情況下激素不作為常規的檢測指標,而牛乳中天然含有的微量內源性的性激素不會對人體的健康產生危害。
針對公眾對雌激素有可能被“人工添加”的擔憂,完達山股份公司(下稱“完達山”)奶源部部長王鳳波表示,大可不必。
“在養牛的過程中,不可能添加雌激素。因為雌激素對牛的傷害很大,企業這樣做沒有任何好處,奶戶這樣做也沒有好處。如果在牛的泌乳期使用激素的話,反而會減少泌乳量,甚至斷奶、配不上種,牛就白養了。”王鳳波告訴記者,至于在乳品加工環節,也沒有必要添加激素,“因為它不不但不會增加口感,提高產量,反而會大大拉高生產成本。從無利益、無動機的角度而言,這個環節也不可能。”
對于激素沒有列入新國標,王鳳波認為“很正常”,因為“激素本來就不應該是奶里面的東西。”
衛生部新聞辦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激素的鑒定已經塵埃落定,激素作為外源性添加物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那么激素沒有列入新國標也就合情合理了。”
此外,從實際操作上看,激素未被納入新國標和檢測成本高也有關系。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邵兵表示,從技術上看,可以把奶粉的激素檢測納入到日常檢測的范圍內,“但這種檢測是復雜的也是需要檢測成本的,檢測方法要求使用價格昂貴的同位素,我們可能將來會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里納入相關的監測內容。”
參與乳品新國標制定的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表示,現行的新國標是符合國情需求和人體健康要求的,激素檢測因操作性不強而未列入常規檢測是符合國際慣例的。
新國標是行業底線
盡管在激素未納入新國標上,業內人士觀點一致;但對于新國標,自其誕生之日,便爭議不斷。
新國標中包括了66項具體標準,涉及生乳、巴氏殺菌乳、滅菌乳等所有乳類和乳制品,這是繼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后,有關部門對1986年頒布的乳品標準進行的一次重大修訂。
關于新國標的爭議,主要集中在“生乳安全標準”中的蛋白質含量和菌落總數上。新國標規定,每100克生乳中,蛋白質含量的最低值為2.8克,低于國際標準3.0克,也低于1986年舊國標的2.95克;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則由原來的50萬上升到了200萬,比美國、歐盟10萬的標準高出20倍。
支持者認為,新標準是在平衡了各方權益的基礎上制定的,既有食品安全的基礎,又保護了養牛戶的利益。理由是,我國奶牛養殖以散養為主,牛的質量難以保證,這是我國無法避免的基礎國情,因此,奶的蛋白含量和菌群數量都很難達到高要求。標準過高,容易導致奶農為了“達標”而弄虛作假,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反對者則認為,新國標讓“中國原奶質量降到了全世界最低”,不能因為乳業現狀存在諸多問題而降低標準,這是一種變相“縱容”。相反,國家應該采取與國際接軌的通用標準。采取雙管齊下的方式,“一手硬”——整治劣質牧場、劣質奶業,杜絕“劣質原奶”、“劣質奶制品”流入市場;“一手軟”——鼓勵資源整合,轉變養殖方式,獎勵優質牧場、優質企業,將乳品質量提上來。
態度更加激烈的是消費者。“還有沒有人關心消費者的健康和利益?”有消費者激動地表示:“專家說,這個標準適合于我們國家現在的養殖方式,那我們就該喝劣質奶嗎?僅僅因為這種可以改善的現狀就降低我們的國標?為什么不是通過正確的方法來提高我們的原奶質量呢?國家如何讓我們在奶制品頻頻發生問題的時候,放心買奶呢?”
衛生部新聞辦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新國標只是最低標準,是建立在安全許可基礎上的行業底線,是“及格分數”,而企業標準攸關產品質量和品牌信譽,應該遠高于新國標,是“優秀分數”,“所以,大家不要把新國標放在太高的位置去評價,它是最低準繩。而且新國標也會不斷地完善,以確保乳品安全。”
企業:新標準是在保護落后
“新國標對乳品企業的影響是很大的。本來近些年乳品行業發生的歷次事件就已經將消費者的信心降到最低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新國標本應該逐步和國際接軌,但現在卻反其道而行之,這會給本就遭遇信任危機的乳制品行業帶來很大的傷害。”完達山董事長宋頎年說。
據宋頎年介紹,現在國產奶粉的出口量已經急劇下降,而在歷經“大頭娃娃”、“三聚氰胺”等事件以后,外國奶粉的進口量已從2008年的10萬噸上升到2009年的24萬噸,僅今年上半年,進口奶粉就已經達到了24萬噸。
“奶農的牛奶達不到高標準,政府不能把責任轉嫁給企業。政府完全可以出臺優惠政策,讓他們往科學的養殖方式轉變,比如購買高蛋白精飼料的,政府給與補貼。”宋頎年表示,即便是我國奶牛養殖方式存在著相對落后的現實,但新國標如此屈就,是在保護落后。“原奶質量從未上升甚至是下降,會讓消費者對國產奶更加失去信心,甚至逼迫消費者放棄國產品牌。”
百姓觀點
支持方
新國標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中國牧場不景氣,沒有好牛,沒有好草。只要求好奶,奶農不添加“三聚氰胺”才怪了呢!所以,寧愿標準降低一點,也不能逼迫大批的牧民為了生存造假,否此,最終吃虧的還是消費者。
中國這么多牧場,為什么還要大量進口外國奶粉,連圣元也在標榜是新西蘭進口奶源,還不是因為中國奶源不夠好,不夠有說服力嗎?如果新國標對奶源的要求提高了,那中國符合要求的牧場就更少了,以后大家都要喝外國奶了,中國品牌還怎么發展?
反對方
新國標到底是為誰制定的?我以為是為消費者制定的,現實看來是為奶農制定的。那以后誰都可以養牛產奶了嗎?反正要求那么低,沒什么準入門檻了嘛!
不是應該用標準改善現狀嗎?怎么用標準來適應現狀了呢?高標準會促成乳業質量的提高,牧場資源的整合,競爭企業的優勝劣汰,而低標準則會使消費者喪失對國產品牌的信心,企業喪失對產品質量進行把關的良心,牧場喪失整頓提高的決心。
一種嵌入微生物的新型塑料可幫助減少塑料行業的環境足跡。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生物降解的熱塑性聚氨酯(TPU),它充滿細菌孢子,當暴露于堆肥中的營養物質時,會在其生命周期結束后逐漸發......
4月26日,噬菌體資源庫建設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主辦,中國普通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和mLife期刊聯合承辦。會上,微生物所所長錢韋闡述了噬菌體庫建設對應對耐藥問題的重要性,希......
4月26日在重慶市榮昌區落幕的抗微生物藥物減量化路徑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作了題為《微生物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區分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有機碳是確定土壤有機碳庫形成的關鍵。在施肥的農田生態系統中,土壤有機碳的形成、周轉和積累受肥料類型和土壤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調控。不同肥料投入有可能改變土壤微生物對其利用策略,從而......
感染性疾病是一類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給全球的公共衛生系統帶來了重大挑戰。當下,諸如登革熱、猴痘、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性疾病呈現一個什么樣的特點?如何面對這些感染性疾病帶來的挑戰?又該如何構建一套完......
微生物具有合成多種天然產物的能力。但在微生物合成天然產物時,大量合成基因仍處于“沉默”狀態。它們的產物被稱為微生物“生命暗物質”。如何有效激活并挖掘這些“生命暗物質”?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
四月的青島,宛如一幅生機勃勃的畫卷,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在溫暖的春風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4月11日,備受矚目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食品安全技術論壇(CBIFS2024)在青島銀沙灘溫德姆至尊酒店盛大開幕。......
走進豬場和豬近距離接觸、帶著吸奶器取豬奶、從豬奶分離的3000多株微生物中篩出一株良菌、研究豬奶分泌機制……5年前豬場采樣的場景,尹佳仍記憶猶新。這個湖南師范大學的副教授,原本對動物營養研究“一竅不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微生物智能設計與合成創新團隊和植物保護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發現大麗輪枝菌細胞壁降解酶既可作為跨界RNA干擾靶標基因,還可作為效應蛋白調控棉花抗黃萎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2024年3月15日,一項新的國家標準——GB/T43688-2024《磁共振成像與波譜儀質量控制方法》,經正式公布后,計劃于同年10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執行。這一標準是由全國光電測量標準化技術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