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4-23 11:35 原文鏈接: 張文宏:感染病學科發展不允許再被忽視

    感染性疾病是一類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給全球的公共衛生系統帶來了重大挑戰。當下,諸如登革熱、猴痘、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性疾病呈現一個什么樣的特點?如何面對這些感染性疾病帶來的挑戰?又該如何構建一套完備的傳染病臨床診治體系?

    2024年4月19-25日,第二屆東方國際感染病學術周暨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合作論壇在上海召開。臨床、科研、流行病學等各領域權威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聚焦國際和國內感染病最新研究成果與進展、探索感染學科新發展格局。

    作為此次大會主席,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感染性疾病的挑戰,并未隨著新冠疫情轉段進入地方性流行而減弱,當前,中國的傳染病救治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仍然任重而道遠。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大會中,首次出版《2024感染性疾病前沿進展與展望》報告,這一報告集合感染科、流行病學等領域專家的智慧,就近期全球感染性疾病和傳染病的前沿進展進行盤點以及提出應對措施。

    登革熱的分布正擴大到溫帶地區

    就熱帶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周曉農指出,當前在全球范圍內,瘧疾、登革熱、猴痘、呼吸道合胞病毒和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尤其值得關注,因為它們在全球范圍內造成了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并對中國民眾健康帶來潛在的威脅。

    周曉農舉例說,登革熱作為一種快速蔓延的病毒性疾病,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的發病率急劇上升,它不僅僅在傳統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由于氣候變化和全球化,登革熱的分布正在擴大到廣泛的溫帶地區,疫苗的研發顯得很緊迫。

    有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報告了420萬例登革熱病例,2023年全球報告了500萬例,接近歷史峰值,其中,5000多例是與登革熱相關的死亡病例。

    此外,猴痘這種源于動物的疾病近年來引起了全球的關注,因為它在非洲之外的地區出現了傳播事件,猴痘的出現提醒人們,動物和人類健康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需要一種“全健康”的方法來應對跨物種傳播的疾病。而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種主要影響嬰幼兒和老年人的病毒,盡管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熱帶病”,但它在全球范圍內造成的疾病負擔,尤其是在資源有限的國家,凸顯了對預防和治療措施的迫切需求。

    而對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癥,周曉農提到,這是一種可造成人體發熱并導致死亡的病毒,是一種全新的布尼亞病毒科病毒,近年來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人體感染后致死率較高,并呈現出地方性流行的趨勢,提醒我們對新發傳染病保持警惕,并要加強疾病監測和預防措施。

    抗菌藥物耐藥性不斷升高,是確定性風險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張文宏同時表示,熱帶病因新冠全球大流行的警示,如今不斷受到重視,登革熱、新布尼亞病毒等仍處于活躍的地方性流行,青蒿素耐藥的惡性瘧原蟲在非洲被頻繁發現,包括耳念珠菌在內的新發真菌病的挑戰被列入了最高優先級。

    在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首份威脅健康的“重點真菌病原體”清單中,耳念珠菌就被列入了最高優先級。此次會議中,有專家表示,盡管中國耳念珠菌感染的發生率仍明顯低于美國、南非和印度等國家,但呈現了明顯上升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相比2022年,2023年中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數增長了450%,達到了182例。

    與會專家指出,中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大多集中在東部地區,但中國耳念珠菌病例數可能被嚴重低估,其中西部地區感染的病例數少也可能與當地檢測和鑒定水平不高有關。

    多名專家在會議中指出,耳念珠菌檢測困難,大部分多重耐藥甚至泛耐藥,治療困難,也可引起院內感染暴發,形勢嚴峻,當前提升臨床機構對耳念珠菌感染的診斷和鑒定能力尤為重要。

    張文宏進一步表示,雖然新冠疫情已經轉段進入地方性流行,但感染性疾病的挑戰仍然存在。當前,中國的傳染病救治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仍然任重而道遠。在他看來,新冠疫情大流行后,全球加強了對于X病原體的大流行病預警、新發傳染病的精準診斷,以及疫苗與藥物等大流行準備情況。

    遠期而言,抗菌藥物耐藥性不斷升高帶來的挑戰將是確定性風險。未來,對于系列新抗生素的臨床引入和合理應用以及管理,將是與抗菌藥物耐藥性斗爭中重要的科學內容。

    建立覆蓋全國的流行病監控與應對體系

    “隨著新冠疫情從大流行轉段進入了地方性流行,我們與微生物界的斗爭,似乎再次進入了靜默期。但是,要應對仍在虎視眈眈的致病微生物挑戰,感染病學科的發展不允許再被忽視而進入靜默階段。”張文宏特別強調了感染病學科的重要性,他認為,“感染病學科是應對微生物界向人類挑戰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應對大流行與傳染病常態化流行以及各類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負責學科,在大流行后反而因為看到未來的挑戰而更具緊迫感。”

    張文宏同時表示,當前,全球疫情防控體系需要從局部修補專項系統性變革,整合醫學、公共衛生、社會學、經濟學、國際關系等多個領域的力量,只有通過全國以及國際協同,并進行系統性的變革與能力提升,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從而避免全球新的疾病大流行的發生。

    此外,張文宏也看到,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對于感染性疾病控制帶來的利好,“隨著科技的進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未來都將廣泛應用于疫情監測、預警和防控體系中,提高救治效率和準確性。”

    目前,張文宏所在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成立以來,已經建立了應對感染性疾病大流行的臨床流行病監控與應對體系,并已構建覆蓋全國7大行政區域內的100多家醫療機構的感染病流行病學研究網絡平臺。

    而基于超大型城市上海建立的一套傳染病臨床診治體系(簡稱上海IDC網絡體系)也正在不斷建設之中。“這一體系將明確不同級別的診治中心的建設標準和實施方案,細化各診療中心的職責和任務,制定高效協作的方案,形成分級轉診、協同救治、人才培養等全領域的流程化、一體化的運作體系。”張文宏說。

    此外,上海IDC網絡體系也將打造多學科協同的多級會診機制,建成覆蓋感染科、重癥科、呼吸科、兒科、中醫等多學科的上海市傳染病救治專家庫。同時,還構建了應急協作網絡,制定各專科醫療機構的緊急聯絡機制方案,建立“平戰結合”的臨床研究平臺,在常態化開展針對感染病重要科學問題臨床研究的同時,具備對新發重大傳染病迅速啟動實施多中心、高質量創新藥物和疫苗驗證臨床研究的快速響應能力,未來幾年內將進一步拓展這一平臺的網絡覆蓋度、完善機制。

    此外,張文宏也表示,上海IDC網絡體系將會組建一支完備的傳染病救治隊伍,整體隊伍具備年齡梯隊合理、戰備力量與預備力量結合、能處置多學科復雜問題、可區域內獨立運作、也可全市協同作戰的特點。同時,各診治中心內均組建了固定的多學科協同救治專家組、應急專家庫及應急救治隊伍,可以實現各個區域內有一支處置區域內疫情的專家隊伍和實戰隊伍,能夠在重大疫情時作出迅速反應。

    (原題:《張文宏:應對致病微生物挑戰,感染病學科發展不允許再被忽視》)

     


    相關文章

    土壤微生物固氮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鄭棉海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青年科學家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分別發表于《微生物系統》(mSy......

    《能力驗證提供者認可準則在微生物領域的應用說明》修訂網上征求意見

    相關單位和人員: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組織修訂了CNAS-CL03-A001:202X《能力驗證提供者認可準則在微生物領域的應用說明》。目前已完成文件征求意見稿,現于網上公示征求意見。......

    長沙市第三醫院舉辦抗耐藥微生物藥物湖南省重點實驗室2024年學術年會

    學術年會現場。近日,長沙市第三醫院(湖南大學附屬長沙醫院)舉辦的抗耐藥微生物藥物湖南省重點實驗室2024年學術年會在長沙召開。此次會議是繼2023年8月6日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后的第二次學術盛會。會議采......

    全球塑料垃圾中潛藏的微生物風險亟須關注

    塑料污染是當前人類所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塑料垃圾遍布全球,迄今為止,全球已產生超過70億噸塑料垃圾,每年新增塑料垃圾量近4億噸。為應對塑料污染,各國政府以及國際組織陸續出臺了各種管控政策。但對于塑料污......

    南開大學微生物菌劑攻克大豆鹽堿地種植難題

    中新網天津10月11日電(孫玲玲劉峰奇)近日,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喻其林教授帶領學生創業團隊“顆碩一號”成功研發出大豆增產抗逆人工微生物菌劑。據悉,該創新菌劑能夠顯著提高大豆對鹽堿地的適應性和抗逆性,......

    微生物“吃空氣”造葉酸

    德國研究人員證實,只需要給微生物喂食空氣中的常見元素——氫、氧和二氧化碳,就可以獲取維生素B9。研究者表示,這一技術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產一種可持續的、富含微量營養素的蛋白質替代品,有一天可能會出現在......

    大規模食品微生物目錄揭示為何“人如其食”

    作者:李惠鈺來源:中國科學報發布時間:2024/9/115:34:26選擇字號:小中大大規模食品微生物目錄揭示為何“人如其食”“人如其食”——至少對微生物群來說是這樣,例如最受歡迎的泡菜等發酵食品中的......

    大規模調查揭示萬余種食物相關微生物

    微生物是人類食物的組成部分,可以影響人類自己的微生物群,但人們對食物中的微生物組成知之甚少。現在,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通過對2533種不同食物樣本的宏基因組測序,建立了一個“食物微生物組”數據庫,為人......

    2024年微生物與鹽堿地治理學術研討會在蘭召開

    8月23日至25日,由甘肅省科學院、中國微生物學會微生物資源專業委員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聯合主辦的“2024年微生物資源與鹽堿地治理及綜合利用學術研討會”在蘭州召開。本次會議吸引......

    沈陽生態所在一氧化碳支持微生物厭氧還原脫氯研究方面獲進展

    一氧化碳(CO)是大氣的組成成分之一。原始大氣中高濃度的CO作為早期生命活動的重要電子供體之一,促進了生命的演化。此前的研究發現,CO對微生物的生長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而宏基因組學分析及熱力學模型分析......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