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技術人員在對壁畫進行拍攝。
不容回避的難題,讓守候稀世珍寶敦煌莫高窟50年的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憂心不已: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畫正在緩慢退化,千百年后的人們何以領略莫高窟的神韻?面對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破解保護和利用的矛盾?
由大學、研究機構、科技企業各方聯手推進的敦煌數字化工程,猶如一縷明媚的科技之光,照進古老的莫高窟。
黃沙戈壁的一個下午,敦煌莫高窟45號窟內,幾名工作人員正在對窟內的一座中型佛龕進行拍攝。脆弱的洞窟陰暗而潮濕,很容易讓人忘記此時窟外仍是艷陽高照。
擁有莫高窟“最美”佛龕的45號窟,是保存最為完好的唐代洞窟。微軟亞洲研究院和敦煌研究院的兩名工作人員身著軍綠色棉衣外套,在佛龕前面調整拍攝燈光,另外幾人在“飛天號”相機系統后面進行著相應的拍攝操作,設定好相應的程序之后,無需再對燈光和相機進行調整。
這個改進后的十億級像素“飛天號”數字相機系統專門為敦煌莫高窟量身定制,機身像21寸電視機。它最大的優勢在于其軟件的自動拼接功能和焦點合成技術,這些讓“飛天號”能夠用一幅照片就拍攝一個完整的中型佛龕。
現場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在“飛天號”使用之前,每位工作人員每天只能拍攝15張照片,使用“飛天號” 只需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一個中型佛龕的采集工作,而完成一張9平方米壁畫的采集工作僅需要十幾分鐘。
“十億像素其實已經超過人眼能夠分辨的水平。但敦煌幾千年的壁畫,或者褪色、斑駁,或者有小蟲子跑進去,需要放大時,十億級就發揮它的能力了。”打造“飛天號”的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博士說,尤其特別的是,敦煌的佛像、油畫,研究美術史或者臨摹,對畫的顏料厚度的拿捏要很準確,“飛天號”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可以拍攝立體圖像,從各個匪夷所思的角度觀看。
敦煌石窟是世界知名的文化藝術寶庫,其中最典型的莫高窟,就包含735個石窟,45000平方米壁畫和2000多身彩塑。“飛天號”在莫高窟的運用只是敦煌石窟數字化保護的一部分,更加龐大的“數字敦煌”計劃還在后面。
對至今守候敦煌50年的“敦煌女兒”樊錦詩來說,數字敦煌的念頭其實是十多年進化的過程。
莫高窟雖然規模宏大、洞窟眾多,但每個洞窟的空間極其有限,其中85%以上洞窟的面積都小于25平方米,窟內的彩塑和壁畫都是使用泥土、木材、麥草等脆弱的材料制成。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和人為破壞,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畫產生了多種病害并在緩慢地退化。樊錦詩說,我們采取各種保護措施,是為了使莫高窟減少病害,延緩衰退,延年益壽。如果每日游客持續不斷地大量進入洞窟,二氧化碳長時間滯留窟內,窟內空氣濕度增高,溫度上升,都會侵蝕壁畫,危害到十分脆弱的彩塑。
但另一面,向游客開放,也是文化遺產的使命。“我們不能以犧牲珍貴文物為代價換取旅游業發展,也不能因為要保護而拒游客于門外,而是要在切實保護和管理好文物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文化遺產地的重要作用。”樊錦詩說。
樊錦詩說,正在進行中的敦煌石窟壁畫數字化,首先是為了搶救敦煌石窟珍貴的文物信息,使之得以永久真實地保存,同時為敦煌學研究提供準確詳細的信息資料,并可制作虛擬洞窟供游客欣賞參觀,為緩解石窟開發的壓力,保護壁畫提供技術保障。
“20平方米的洞窟,又窄又暗,即使進去看,也不一定能看得清楚。”樊錦詩說。在不久的將來,游客真實體驗過少數幾個洞窟后,就可以身臨其境般沉浸在3D虛擬環境中觀賞敦煌壁畫和彩塑,感受到洞窟中無法觀看的細節,要看多久就看多久,想看多細就看多細。
“壁畫數字化在永久保存珍貴歷史遺存的同時,為敦煌石窟技術的保護、研究和弘揚都帶來很大空間和新的可能性,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樊錦詩說。
實際上,虛擬的敦煌藏經洞,正召喚全球學者開辟新的“絲綢之路”。在全世界,超過5萬件的敦煌和絲綢之路出土的文物、字畫等藝術品散落在各地,在國際合作和現代科技的幫助下,學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免費得到這些資料。再經過數字化處理后,這些藝術品比正本更清晰易讀,更容易研究。
“利用計算機技術,人們看到的雖然不是真品,但卻可以有更多不同的體驗。”洪小文說,這也是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目的之一。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清明上河圖,每兩年只展出一周,這幅北宋時期的畫展出越頻繁,褪色的越厲害。現在去故宮博物院,每天都能去看數字化的“清明上河圖”。加上觸摸式界面,既有對畫面的藝術講解,又配有叫賣、說書等各種聲音,不由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美妙幻覺。
不僅如此,文化遺產數字化也促進了相關研究。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魯番資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世田說,用最精密的數碼掃描制成的敦煌文獻圖,展示了寫卷的全部內容,甚至沒有文字的地方,通過電腦放大,過去在放大鏡下不易觀察到細微內容,如字的細部,墨的層次,紙張的纖維等問題,都有可能借助新的技術迎刃而解。
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經過風化和氧化,形狀和顏色都會變。樊錦詩手中七八十年前敦煌石窟的照片,壁畫顏色跟現在明顯不一樣。“如果現在開始用數字相機每年采集壁畫,就可以讓一百年以后的人們看到今天的樣子”。
“敦煌壁畫全部數字化以后,不僅有助于研究考古、歷史和美術史等,甚至有可能將以前的理論推翻,因為前人從來沒有擁有過那么多的數據和資料。讓更多的人能夠享用文化遺產,同時也讓文化遺產保存得更長、更久遠,這是科學技術的當為和可為之處。”洪小文說。
敦煌,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莫高窟,中國石窟藝術的瑰寶。鳴沙山東麓、黨河北岸,莫高窟散發著穿越千年的璀璨華光。這里,現存735個洞窟、45000平方米壁畫,2400多身彩塑……被譽為“世界藝術畫廊”“墻......
中新網杭州4月12日電(童笑雨陸興華)在敦煌學泰斗常書鴻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常書鴻先生之子常嘉煌先生日前向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常書鴻夫妻相關物品和敦煌研究資料。常嘉煌說,浙江永遠是父親最親愛的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829.shtm......
“研究敦煌、青藏高原、祁連山的學者,主要不是在西部,而是在北京。”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教授王鑒指出,我國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一些西部高校......
前幾天我們報道過硬盤巨頭希捷開始進軍DNA存儲,其容量可達SSD硬盤的100萬倍,現中國科研人員也同樣在研究DNA存儲,天津大學的團隊已經成功將10幅敦煌壁畫保存在DNA中,保存時間長達2萬年。據天津......
10月14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承辦的“2021全國時間頻率學術會議”在甘肅省敦煌市開幕。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主任張首剛致辭。白浩然攝本次會議旨在展示我國在時間頻率領域的重大成果,引領技術發展,推......
12月8日,由上海科技館與敦煌研究院聯合舉辦的“上海科普大講壇”走進莫高窟系列活動(第一期)在敦煌研究院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拉開了帷幕。本期科普大講壇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作為演講......
兵馬俑、端門數字展。資料圖片手機屏幕上出現“穿越回1650年前……”的字樣,隨即伴隨著悠遠的琵琶聲與鳴沙聲,敦煌的故事開始講述:“人們遠道來此,開鑿洞窟,供養諸佛,以求智慧指引。今天千年敦煌尋找數字供......
獵獵朔風、炎炎烈日,鑄就了甘肅省敦煌市獨特地理環境。敦煌市地處內陸,周邊被沙漠、戈壁包圍,光熱資源充足,有大量可利用的土地,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充足的日照時間,造就了這里良好的太陽能資源。這里太陽輻射......
8月17日至21日,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130多名中外學者參會。會議內容涵蓋對20世紀敦煌吐魯番學發展的總結和對21世紀敦煌吐魯番學前景的展望。據了解,敦煌吐魯番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