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卡西尼號探測器獲取的假彩色合成圖像,顯示土星巨型風暴系統的尾部
這是一系列卡西尼號探測器拍攝的圖像,顯示此次巨型風暴系統的發展過程
這兩張假彩色圖像顯示的是在一個“土星日”內這個巨型風暴系統內部一些細小細節上出現的變化
這張照片拍攝于2010年12月5日,這是科學家們首次注意到這個風暴的雛形,此時它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點子(這張圖像右上方接近晨昏線附近,可以看到很不起眼的一個小白點
北京時間11月22日消息,美國宇航局正在土星軌道運行的卡西尼號探測器拍攝的大量圖像和錄像記錄了一個在這顆氣態星球北半球肆虐近一年的巨型風暴。這些圖像數據顯示在大約一年前,土星北半球出現了一個小白點,具體時間大約是在2010年的12月5日。這個起初不怎么起眼的“小不點”隨后卻突然迅速發展壯大,到2011年的1月份,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橫貫土星北半球的巨型風暴系統。
目前這個巨型風暴的南北直徑已經超過9000英里(約合1.5萬公里),超過了一個地球直徑。這是有史以來在土星大氣中觀察到的規模最大的風暴。就在卡西尼號探測器拍攝到首幀土星風暴圖像的當天,飛船上搭載的無線電和等離子體波探測設備也記錄到了風暴發出的電活動信號,數據顯示這是一個劇烈的對流雷暴系統。其劇烈對流大約于今年6月底開始衰減,但是風暴系統攪動產生的巨型云系依舊在土星大氣中遲遲沒有消散,留存至今。
這個對流活動持續200天的雷暴云系也讓它成為有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久的土星雷暴系統。之前的紀錄保持者是1903年觀測到的一個土星雷暴系統,當時它持續了大約150天。而21年前美國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到的一次相似規模的風暴僅僅持續了55天。
安德魯·林格索爾(Andrew Ingersoll)是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卡西尼探測器項目科學家,是一名成像小組成員,他說:“說起來這個土星風暴更像是一次火山爆發而不是天氣系統。其內部的壓力積聚經歷很長時間,然后發生了這樣的風暴。有關這一點,神秘之處在于這里并沒有什么巖石去阻止這種能量散發,那么究竟是什么機制在那么多年里阻止這種能量爆發的呢?”
作為成像小組“土星風暴觀測行動”的一部分,小組控制卡西尼號探測器拍攝了數以百計的這一風暴云系的圖像。這一工作是見縫插針地完成的,因為所有觀測任務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卡西尼的相機必須負責對土星,它的光環和許多衛星目標進行成像,只有在這些任務執行的空擋,小組成員們才能抓拍土星風暴的壯觀影像。結合卡西尼號自2004年以來獲取的大量土星照片資料,科學家們現在可以追溯這個巨型風暴形成之前的土星大氣變化狀況,進而從中了解風暴的形成機制,風速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發生的高度。
這個風暴系統最初出現的位置大致是在土星北緯35度左右,隨后擴展到整個土星表面,覆蓋大約50億平方公里的面積(相當于10個地球的表面積)。在此之前卡西尼號探測器觀測到的最嚴重風暴發生在土星南半球一個被叫做“風暴走廊”的緯度帶,顧名思義這里經常發生風暴事件。那場風暴持續了數個月,從2009年一直延續至2010年。事實上那場風暴是幾場單獨的小型風暴組成的,它們每一個的延續時間都在5天左右,因此僅能對局地氣候造成影響。然而現在我們觀察到的這個巨型風暴規模不可同日而語,它持續超過200天,幾乎影響了整個土星北半球1/5地區的氣候特征。
加州大學行星科學家,卡西尼探測器項目成像小組成員庫尼·薩雅納吉(Kunio Sayanagi)說:“這個風暴和之前我們在土星上觀察到的任何東西都不一樣。事實上我們注意到這種大規模的風暴系統每隔20~30年就會出現一次,它可以向我們傳遞有關土星大氣深層結構的重要信息,而我們還需要時間去解開這個奧秘。”
目前宇航局已經決定讓卡西尼探測器繼續運行,至少工作到2017年之后。這就給了科學家們機會對土星大氣中的變化進行持續的監視。現在土星北半球正迎來夏季,科學家們將了解這里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卡西尼項目成像小組負責人,波爾多空間科學研究所的卡洛琳·波柯(Carolyn Porco)女士說:“正是得益于我們能夠將探測器送至土星軌道,并使用各種精密儀器進行探測才讓我們得以目睹這樣一場壯觀的奇景。進入土星軌道7年來的工作已經讓卡西尼號探測器成為迄今人類執行過的最高產的探測任務之一。”
卡西尼-惠更斯探測器項目是一項由美國宇航局(NASA),歐洲空間局(ESA)以及意大利航天局共同執行的國際合作項目。設于加州帕薩迪納的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負責整個項目的運行管理。JPL還負責設計并制造了探測器本體以及其上搭載的兩臺相機,圖像處理工作則由設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波爾多的空間科學研究所負責進行。
美國宇航局的卡西尼任務數據表明,土星環很年輕,可能只有幾億年的歷史,并可能在類似的時間范圍內消失。星環的質量、純度和碎片積累率表明它們的年齡相對較小,壽命較短。有兩項研究表明,星環形成的時間相對較短,......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10日報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宣布,土星的衛星家族再添28名“新丁”,使其衛星總數達到117顆,超越木星的95顆,一躍成為太陽系的“衛星之王”。作為太陽系中質量最大的行星......
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土星合月將于29日登臨天宇。有著“指環王”美譽的土星將悄然來到“月姑娘”身旁,在天宇共同演繹一幅“星月童話”。作為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土星非常適合觀賞:一方面......
土衛二是太陽系中最可能存在生命的地外星球之一,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郝記華等人研究發現,土衛二的冰下海洋中可能含有豐富的溶解態磷酸根,能夠支持潛在微生物的起源與繁衍。這個發現填補了土衛二海水宜居性......
木星和土星是太陽系中體積第一大和第二大的行星。天文科普專家介紹,11月11日,多情的“月姑娘”會來到木星和土星之間,上演“雙星伴月”,奏響“星月交響曲”。屆時只要天氣晴好,這幕浪漫的“星月童話”肉眼清......
木星和土星是太陽系中體積第一大和第二大的行星。天文科普專家介紹,11月11日,多情的“月姑娘”會來到木星和土星之間,上演“雙星伴月”,奏響“星月交響曲”。屆時只要天氣晴好,這幕浪漫的“星月童話”肉眼清......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10月21日消息,本月22日和23日,天宇將上演土星、木星“雙星伴月”的美麗天象。屆時,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上弦月旁,依偎著土星和木星,演繹出一幅“秋日星語”的美麗......
據“中央社”報道,當地時間18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土星最大衛星“泰坦”(Titan)首張全球地質圖。科學家表示,“泰坦”有草原、由冰冷有機物質形成的沙丘與液態甲烷聚集而成的湖泊,在......
利用行星探測器發出的無線電信號,研究人員得以穿透隱藏在木星和土星內部的旋渦云。在那里,巨大的壓力將物質轉化為地球上未知的形態。這項由意大利羅馬大學LucianoIess領導的研究,將美國宇航局(NAS......
土星上的一天究竟有多長?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消息,美國科學家利用NASA“卡西尼”號探測器提供的新數據,給出了答案:10小時33分38秒,比20多年前的測量值短了約6分鐘。土星的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