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原總工程師魏復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原總工程師魏復盛:按PM2.5標準8成城市不達標
北京市環保局監測的空氣質量數據與美國大使館的監測數據不一致,“南京氣象”官方微博發布“PM2.5細微顆粒物濃度”數小時后刪除,環保部發布環境空氣PM2.5測定規范,《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第二次征求意見時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連日來,每次PM2.5在新聞中出現,都引發了廣泛關注。
中國是世界上顆粒物排放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PM2.5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的危害最大。
PM2.5為何引發如潮關注?如何看待中國發布的PM2.5規范?幾十年一直從事環境監測技術工作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昨日就此接受了早報記者專訪。
魏復盛1938年生于四川簡陽縣,1964年于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畢業,留校任教。1983年5月調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先后曾任分析研究室主任、監測總站副站長、研究員、總工程師。
他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環境監測分析技術與方法的研究,對建立和發展我國的環境監測技術與方法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十年他關注環境污染與健康的研究,開展與美國的多項合作研究,如“空氣污染對呼吸健康的影響研究”,“PAH"s暴露量及其代謝物與肺癌風險評價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秋高氣爽,云淡風輕,秋天本是北京最美好的季節。然而進入10月份以來,北京時常被陰霾籠罩,藍天白云少見。與此同時,美國大使館依據其在使館大樓的一個監測站多次發布北京市空氣質量指數,因其PM2.5數值超過200而達到“非常不健康”級別,引起廣泛關注。
盡管北京有關部門就此解釋稱,美使館發布的一地數據不具有全市代表性,美國大使館也稱其數值與北京公布的數值“沒有可比性”,但隨著各地居民對空氣環境的憂慮與關注,一個未曾被廣泛關注的專業術語走進了公眾的視野――PM2.5。
11月1日,國家環保部發布了《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首度對PM2.5測定方法進行規范。11月16日,環保部相關負責人通報,《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于當天起開始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征求意見,最大調整是將PM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PM2.5年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被定為分別定為每立方米0.035毫克和每立方米0.075毫克。
昨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原總工程師魏復盛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如果現在就實施PM2.5標準,80%的城市空氣質量將不達標。不過,他也認為,“這個標準雖然讓很多地方的空氣質量下降到不達標的地步,但也同樣給地方政府一個方向,從而制定解決的辦法。”
魏復盛還稱,這個標準并非越嚴格越好,應根據中國實際情況而定。
他還表示,美國正式推行PM2.5之前也引發了環保部門和產業部門的爭論,僵持了將近20年。
民眾對空氣質量不滿
東方早報:為什么PM2.5引起大家如此關注?
魏復盛:我覺得首先還是大家對空氣質量的一種不滿情緒。尤其是北京、廣州、深圳這類城市。因為奧運會、亞運會、大運會等重大活動的舉辦,有一段時間內,政府通過行政手段暫停了部分企業的運轉,減少了車流量,許多工地也停止施工等等。這些措施在短時間內改善了空氣質量,人們已經感受到優質空氣。
重大活動結束之后,企業恢復了生產,道路依然擁堵,差的天氣又回來,公眾有種明顯的對比和不適應。這點我也深有體會,藍天白云的天氣就是少了,這是事實。
東方早報:有人認為,空氣質量的好與壞并不是因為檢測數據而改變的,數據只是一個數據而已。那么我們又該怎么去理解PM2.5?
魏復盛:PM2.5就是空氣當中的細顆粒物,從專業上來講,就是空氣的動力學直徑小于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這些大小不一的顆粒物密密麻麻懸浮在空氣中,肉眼幾乎不可見,公眾很難意識到它們的危害。
一般而言,直徑超過10微米的顆粒物,會被擋在鼻子的外面;直徑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間的顆粒物可以進入呼吸道,但隨著吐痰、打噴嚏被部分排出體外;而直徑在2.5微米以內的細顆粒物,卻會順利通過下呼吸道。
細小的顆粒物會吸附各種各樣的毒性化學物質。在相同質量濃度下,顆粒物越細,數目更多,吸附的空氣中的毒性物質就會更多。
從環境檢測上來說,顆粒物非常小,對光的這種消解作用更明顯,所以PM2.5也是造成我們現在能見度退化的非常重要的污染物。
科研測PM2.5已10多年
東方早報:《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第二次征求意見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學界對此怎么看?
魏復盛:在學界,據我所知,PM2.5的檢測已經有10多年了,當然這是從科研的角度去開展。在我看來,國家應該盡快出臺PM2.5的檢測標準,這個標準有利于我們政府去改變空氣質量。
東方早報:PM2.5標準為什么要到2016年1月1日才全面實施?
魏復盛:由于各地條件不同,涉及因素眾多,從發布到實施應留出必要的準備時間。另外,實施新標準的準備工作將有快有慢,其中一些區域實施標準的經濟技術基礎較好,我認為PM2.5的標準實施可能會從條件相對成熟的城市開始。
東方早報:公眾對推行PM2.5標準的呼聲越來越高,而環保部門則相對謹慎,為什么?
魏復盛:這主要是我們國家還沒有制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PM2.5的標準。這個標準還在征求意見之中。如果地方環保部門私自公布了這個數字,可能會給地方政府帶來一定的壓力。
按照中國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PM10的日均濃度控制在100微克/立方米以內時,空氣質量屬于良。一般來說,PM10中有50%~80%是細顆粒物PM2.5,具體到北京,PM2.5在PM10中能占據50%~70%的份額。這就意味著,當北京市的空氣質量監測結果為良時,PM2.5的日均濃度仍不達標。
據我所了解 ,如果采用現行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80%的城市空氣是達標的。但是采用了PM2.5的空氣質量檢測評價體系,80%是不達標的。
PM2.5更是社會問題
東方早報:地方政府是否壓力很大?
魏復盛:是的。當年美國推行PM2.5時也是一樣,據我了解美國當時的環保、衛生部門力推實施PM2.5,而一些負責工業、汽車等的產業部門就堅決反對,僵持了將近20年。同樣,在中國也是存在類似的問題。
東方早報:在您看來,PM2.5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魏復盛:空氣中以PM2.5為代表的細顆粒物主要來自于燃煤、工地揚塵和汽車尾氣。工業生產中的燃煤,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空氣中經過系列化學反應生成硫酸、硫酸鹽、硝酸和硝酸鹽的氣溶膠。
地方政府不僅僅面臨著環境問題,還面臨著經濟發展以及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地方政府要改變空氣質量,就得引導企業戰略轉型、技術升級、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汽車碳排量、減少交通擁堵。
我們國家是一個制造大國,“世界工廠”,污染留在了國內,產品出口了國外。地方不能簡簡單單的關閉工廠,我們國家至少涉及幾十萬這樣的工廠,要改造、升級,也面臨著這些工廠的工人吃飯、就業問題。
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
東方早報:這是粗放型發展模式的陣痛,但我們是否也應該面對這個現實,告訴公眾PM2.5到底是多少?
魏復盛:是的,確實是一個陣痛期。但現在迫在眉睫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問題。
標準并非越嚴格越好
東方早報:目前推行PM2.5標準,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什么?
魏復盛:檢測技術和檢測儀器我們國家與國際上并沒有太大的不同,很多城市已經有檢測的能力了,只是現在沒有公布。
我覺得還是首先建立一個標準的問題,這個標準經過大家討論通過開始實施。這個標準雖然讓很多地方的空氣質量下降到不達標的地步,但也同樣給地方政府一個方向,從而制定解決的辦法,另外也有序地保持著經濟發展。
東方早報:環保部在2011年發布了《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把PM2.5年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分別定為每立方米0.035毫克和每立方米0.075毫克。您怎么看待這組數字?
魏復盛:這組數字與世界衛生組織過渡期第一階段目標值相同,還是一個相對較低的標準。
東方早報:從健康的角度出發,這個標準應該是越嚴格越好,也有評論認為這個標準有點低。
魏復盛:在我看來,這已經是各部門之間相互妥協下的一個數字。我也并不認為標準一定要定多么高,數字是一種表征,其目的是為了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如果標準定得很高,很容易出現全軍覆滅的狀況,各地都不達標,地方政府就失去了改善空氣質量的動力。原因也很簡單,法不責眾。同樣,如果數字很低了,都達標了,就失去了制定標準的意義。
用于監測極端環境的傳感器需要在高溫和惡劣的條件下提供可靠的測量。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壓電傳感器,可以在噴發的巖漿(地球上最熱的熔巖類型)的溫度下工作。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和國防--所有這些極端......
近日,由TC270(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南京海關動植物與食品檢測中心起草的國家標準計劃《橄欖油中脂肪酸乙酯含量的測定氣相色譜-質譜法》已完成征求意見稿編制,現公開征求意見。橄欖油(Oliv......
意大利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新穎的4D打印的可生物降解的軟體機器人,其形狀像一顆種子,能隨著濕度的變化而改變形狀,并能在土壤中航行。該設備作為監測環境的一種新方式具有很大的潛力。4D打印是使用3D打印技術......
“今年,我國面臨著氣象條件相對不利和污染物排放量顯著增加的雙重壓力,空氣質量改善形勢較為嚴峻。”28日,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說。他表示,將通過工程減排、企業合......
生態環境部今日向媒體通報了2023年2月和1—2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空氣質量總體情況2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3.1%,同比下降8.3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
近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2023年03至4月政府采購意向公布,對部分國控城市的點位儀器設備更新,需采購環保監測設備,總預算金額達7500萬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38.shtm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
生態環境部今天(17日)上午舉行例行發布會,有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監測數據表明,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呈現“三個向好”的特點。“三個向好”首先是空氣質量穩中向好。2022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
名稱關于公開征求《生態環境信息化標準體系(征求意見稿)》等兩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意見的通知索引號000014672/2022-00364分類環境標準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生成日期2022-09-16文......
近日,蘇州市環境監測站發布《蘇州市環境監測站關于市監測站2022年購置實驗室儀器設備(分臺(套)購置)項目》公告,預計花費近376萬元采購實驗室儀器設備。詳細信息如下:一、項目名稱:市監測站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