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PM2.5標準征求意見前日結束。記者昨天(12月6日)從環保部了解到,征求意見期間收到了1500多條反饋意見,普遍贊成將PM2.5作為一般評價項目納入空氣質量標準,有的還建議有條件的地區應提前實施。
環保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環境保護部將結合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吸取和采納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完善標準草案,爭取盡快正式發布。
主要建議1
部分地區提前實施新標
環保部相關負責人昨天表示,截至此次征求意見結束的時間12月5日24時,環保部接到反饋各類意見1500余條,意見和建議經過整理分類,主要集中在幾大方面。首先,意見普遍贊成將PM2.5作為一般評價項目納入標準;建議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分步實施,部分污染重、有條件的地區應在2016年1月1日前提前實施。
主要建議2
及時公布監測數據
此外,反饋的意見還建議調整標準的分區和分級、部分污染物限值等標準內容;建議標準實施后加強監測,及時公布數據,使公眾及時了解空氣質量狀況。
還有建議指出,標準實施后,政府、企業、組織、公眾等有關各方應團結協作、共同努力,根據各自的職責和義務,為改善空氣質量貢獻力量。
■ 新聞背景
PM2.5標準首次制定
上月16日,環境保護部對外公布《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和《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日報技術規定》(三次征求意見稿),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二次征求意見稿的最大調整是將PM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這也是我國首次制定PM2.5標準。
意見稿中,PM2.5年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分別定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新標準擬于2016年1月1日全面實施。
■ 釋疑
PM2.5從哪里來
專家分析,現階段工廠和燃煤影響甚微,PM2.5主要來自機動車尾氣
今年入冬后的幾場大霧,美國大使館自己監測的空氣質量數據在微博上廣泛傳播,使得PM2.5再次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那么PM2.5是從何而來?
做飯都能產生PM2.5
早在1992年和1993年,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們就探索過北京空氣中的這種細顆粒物,試圖找到造成北京顆粒物污染的主要來源。專家們在北京西南部的燕山石化區,西部靠近首鋼廠區的石景山區北辛安,東部的東單路口、東四六條等地布置了采樣點。 監測的結果顯示,北辛安的污染最為嚴重。而市區的東單、東四主要的污染源是汽車尾氣,其次是民用燃煤。
環保部門的專家告訴記者,燃燒都會產生PM2.5,工廠、燃煤、汽車尾氣、燒樹葉和秸稈,到人們烹飪做飯、抽煙、甚至使用發膠,都會產生PM2.5。
另外,工地上的泥土被帶到道路上,經過車輛的反復碾軋,原先的粗顆粒,也粉粹成為了細顆粒物。
機動車成PM2.5主要源頭
北京市從1998年開始了大氣污染的綜合治理。工業方面,隨著首鋼、東南郊化工產業的停產搬遷,北京的中心城內已經基本沒有了工業制造業。同時,經過了多年的煤改氣工程,五環內的燃煤鍋爐已非常少見。
工廠和燃煤這兩個PM2.5來源,對于北京城區來說,已經基本不存在了。
與此同時,與工廠和燃煤逐年減少相比,北京的機動車數量卻在近幾年飛速上升。“無論是汽油車還是柴油車,在使用的過程中,都會產生PM2.5,柴油車產生的PM2.5更多一些。同時,汽車尾氣中的一些氣態污染物,也會二次轉化為細顆粒物。”專家說。
目前官方并沒有各種污染源對于PM2.5貢獻率的比例,在北京龐大的機動車保有量下,機動車是PM2.5的主要排放源。專家指出,這也就不難解釋位于繁華、車流量大區域的美國大使館,為何PM2.5監測數據總是很高的原因。
如何治理PM2.5
首要治理機動車污染;專家認為應實時公布數據
從PM2.5的來源分析看,除了政府需要治理的污染源外,汽車等公眾生活用品,也是PM2.5的重要來源。專家指出,我們每個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在產生著PM2.5,有些人產生的會更多,譬如擁有車輛更多的人。
北京市環保局的一位官員也表示,在經歷了多年的工業、燃煤治理后,第二產業的污染目前已經不是北京環境的主要矛盾。因此北京的大氣污染治理重心,也逐漸從第二產業逐步向產生污染更多的方面來轉移。機動車尾氣、汽車修理、餐飲油煙等方面,都已經成為治理重點。而治理機動車污染則是目前北京的重中之重。
公眾環境與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雖然PM2.5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公眾的生活活動,但對于解決PM2.5污染來說,并不能把責任完全推給公眾,當然也不能完全推給政府。
“PM2.5的污染一時無法解決。目前首要的應該是政府要對PM2.5進行監測并公布監測結果,而且不應該只公布一個城市一天的平均數值,而應該公布每小時、每個區域的實時監測數據。這就可以讓公眾了解到自己所處區域的空氣污染情況,采取措施減少對自己健康的影響。而且數據高的時候,政府也可以倡導大家綠色出行。”馬軍說。
馬軍表示,接下來就是識別PM2.5的污染源,最后實施減排。減排應該采取由易到難的方式,先解決工地揚塵、道路遺撒等政府應該解決的問題,機動車由于涉及每個人的生活,減排的困難也最大,應該由政府和公眾合力去解決。
北京空氣更差了嗎
2008年以來污染未加重;截至昨日,北京今年出現5天中度和重度污染
近幾次的霧霾天氣,不少市民都在問:“北京的空氣質量是不是變得越來越差了?”對于這個問題,相關部門的統計結果顯示,2008年以來,北京的污染并沒有出現加重的情況。
環保監測專家說,反映一個城市空氣質量是否改善,要看各項污染物濃度的變化以及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的變化。而看污染是否加重,中度和重度污染天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指標。
2008年來較重污染天未增加
數據顯示,舉辦奧運會的2008年,是北京空氣質量出現較大轉折的一年。在此前的10年里,北京每年中度和重度污染天平均至少10多天。而在2008年,中度和重度污染天有8天,在此前的2007年,這個數字則有12天。
2009年,北京的中度和重度污染天繼續下降到5天;2010年則有6天。
今年截至到昨日,北京的中度和重度污染天一共有5天,分別出現在2月、3月和5月。出現的原因中,2天是因為外來的沙塵天氣,另3天的情況與近期類似,都是大霧天氣造成的污染物積累。
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今,北京較重的污染天并沒有出現增加。
今冬污染程度無明顯變化
此外,與去年冬天相對比,今年北京冬天的污染程度也沒有明顯的變化。去年11月和12月,北京一共有3天空氣質量中度或重度污染,原因也主要是大霧天氣。今年目前還沒有出現中度和重度的污染。
專家表示,雖然這個監測數據并沒有監測PM2.5,監測的是PM10,對比的結果也完全可以反映空氣質量的變化。
盡管如此,醫生還是提醒,最近幾天連續大霧無風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含量增高,致敏源濃度增加,導致呼吸道疾病高發,建議哮喘患者、糖尿病人、心腦血管病人要格外注意。
PM2.5
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因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
PM10
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顆粒物,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或飄塵。粒徑超過10微米的顆粒物可被鼻毛吸留,也可通過咳嗽排出人體。
近幾十年來,由于不健康飲食和缺乏鍛煉,肥胖已成為一個重大的全球健康問題。美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空氣污染也是影響女性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腰圍和體脂的因素之一。相關論文近日發表于《糖尿病護理》。論文第......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7077.shtm中新網上海9月29日電(孫國根陳靜)中國學者在一項40余萬人的前瞻性隊列研究中發現,......
2022年4月24日從美國宇航局(NASA)的衛星上觀察到的中東塵土。這項新研究表明,盡管沙塵普遍存在,但中東地區燃燒源產生的高濃度微型粒子......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地球與環境》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指出,中東空氣污染中有90%以上的細顆粒物可能來自人類活動。這一研究結果挑戰了之前的一致看法,即天然氣溶膠(如沙漠塵)是空氣質......
世界氣象組織7日發布報告稱,預計本世紀熱浪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將增加,進而導致野火增多,可能會使空氣質量惡化,危害人類健康及生態系統。這是7月25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馬里波薩縣拍攝的被燒毀車輛。新華社......
北京8月31日,中國生態環境部31日通報7月中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顯示,山西太原、陽泉、晉中入列全國空氣質量最差前三位。生態環境部通報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顯示,7月,168個重點城市中,海口、黃山、......
北京8月30日,30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實施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87.5%。......
2022年8月1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8月上半月(1-15日)全國空氣質......
中新社北京7月22日電(記者阮煜琳)中國生態環境部22日通報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改善,339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為84.6%。當日通報全國重點城市排名顯示,1月至6......
記者7月11日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獲悉,該院常實教授團隊7月8日在《環境健康》(EnvironmentalHealth)上以論著形式在線發表原創性研究論文,首次提出長期高濃度臭氧暴露與甲狀腺結節的發病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