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霍金想到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問題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于2018年3月14日去世。霍金離世的消息引發了多方報道。不過,在傳媒鋪天蓋地的狂潮之后,霍金似乎已被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沒了。逝者已矣,來者可追。在此有必要梳理霍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以激勵后繼者前行。 霍金被認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非常巧合的是,霍金逝世的日子,也是愛因斯坦的誕辰,并且兩人都是76歲時離世。不僅如此,他不僅是因著與愛因斯坦齊名而著稱于世,更因為其超越智力與生理局限的力量感染了無數人。這正如美國《時代周刊》的讀者的留言:“不僅物理學界深刻懷念他,殘疾者也將銘記,有這樣一個人,盡管身患讓人殘疾的可怕疾病,卻仍然能夠有偉大的作為。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會記得并學習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視角,因而看到了霍金不同的側面。令筆者深為感動的是,從霍金專屬的網頁可知,除了大量的演講之外,在離世前的2016與2017年,霍金仍保持著每年2篇學術論文的發文量(詳見http://www.hawking.org.uk/about-stephen.html)。由此引發的思考是,從大學同行或學術同仁的角度,霍金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示? 近年來我國高校
“雙一流建設”如火如荼。與“雙一流建設”存在內在相關性的自然離不開人才問題,對“高層次創新人才”呼求聲不絕于耳,對人才的遴選標準也大有節節拔高之勢,各校求賢納才之道可謂“五花八門”。當然,從國家發展戰略需求來看,引進和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高層次創新人才已經成為新經濟增長的核心資源。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科技層次與其人才隊伍狀況密切相關,培養與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成為所有國家優先考慮的問題(Doh-Shin
Jeon等,2008)。 我國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
2010 - 2020)
把高層次創新人才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關于何謂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代表性觀點為:高層次創新人才具有突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事的是創造性的工作,最終形成社會公認的創新成果、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或做出巨大貢獻,并擁有崇高的社會聲譽。簡而言之,高層次創新人才是創新人才中高層次的那部分人才群體,以科技領軍人才以及產業與社會管理高端人才為主要組成部分(張瑾等,2011;張鳳華等,2012)。 在明確了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定義之后,對現實具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應該關注高層次創新人才具有哪些特質,只有這樣才有利于高層次創新人才的甄別與培養。霍金顯然屬于高層次創新人才之列,對于霍金作為個案的挖掘,有益于對高層次創新人才特質的認識。 二、高層次創新人才首先作為“人”的存在 梳理外媒關于霍金的紀念文章,筆者深有感觸的是霍金超越其科研創新活動之外的人性光輝。其實,“大道至簡”。人才,仍然是首先“成人”,然后才是“成才”。以此對應,霍金的創新績效是“果”,其作為人的獨有特質才是“因”。因此,讀懂霍金,對理解何謂高層次創新人才不無啟示。以下是來自霍金的“十大啟示”。 1.智力不是智商。智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取決于你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并且擁有敏銳的感知力去了解事物正在發生變化。霍金在牛津大學畢業典禮上說:“智力是適應變化的能力。”由此可知,能夠成為高層次創新人才,具有天生稟賦固然值得慶幸,但后天的對于未知事物的不懈探求、積極應對變化的能力才至為重要。霍金本人何尚不是如此。霍金剛過21歲就身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或運動神經元病(MND)。對于一般人而言,得了此病意味著人生只能茍延殘喘;而對于霍金,卻意味著多彩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2.知道自己知道得太少。歷代的經驗證明,你知道的越多,你就會發現你知道的太少。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最大的發現是知道自己一無所知。持類似的觀點,霍金認為:“知識最大的敵人不是無知,而是對知識盲目的自信。”可見,求知無止境。淺嘗輒止則一事無成,驕傲自滿將停滯不前。 3.總有一條路可走出黑洞。霍金常常把觀察運用于宇宙和生命本身。在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的講座中,霍金說道:“黑洞并不像被描繪的那么黑。黑洞并不是人們曾經想象的那樣如永恒的監獄。物質可以從黑洞里脫離出來,不僅可以走出黑洞之外,乃至可以抵達另一個宇宙。因此,如果你覺得自己身處黑洞,不要放棄,總有一條路可走出黑洞。”創新活動是一項冒險性很強的活動,創新性越強,意味著風險越大,也意味著失敗的可能。最重要的是不放棄。霍金的可貴在于,把創新性的活動延伸至生活中,對人生充滿了積極向上的心態——即使絕地,也尋求重生,而其背后深含的是堅定信念:總有一條路可走出黑洞。 4.犯錯是重要的。霍金從不接受人們認為他近乎完美無缺的這種贊譽。他深信犯錯的重要性。霍金說道:“下次如果有人抱怨你犯錯了,告訴他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如果沒有缺陷,你我都不將存在。”以此引起的反思是,在學術圈越來越泛濫的是一種“名人效應”。一個人一旦小有成就,就成為眾星捧月,名利隨之滾滾而來。久之,這人,也就成為虎,“老虎屁股摸不得”——名人也自我陶醉于自己的光環之下,容不得不同聲音,更聽不得反調。長此以往,創新何從談起。因此,對于高層次創新人才,目前需要淡化名利,回歸本然。 5.自以為聰明實乃愚蠢。在接受皮爾斯·摩根(Piers Morgan)的采訪時,摩根說,公眾相信霍金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摩根接著問霍金否相信公眾的話,如果他認為自己不是最聰明的人,那么,誰是?霍金的回答利落又明智:“我絕不會這樣說。吹噓自己智商的人是失敗者。” 6.保持好奇心。霍金一直倡導要保持好奇心。在悉尼歌劇院的演講中,他說道:“記住要仰望星空,而不是埋首腳下。努力感知目之所及并探求宇宙存在之奧秘。保持好奇心。”好奇心與童稚之心是相通的。心地純凈,不受利欲熏心的羈絆,才可能保持一顆好奇心,也才能賦予創新,尤其是偉大的創新以不竭的動力。 7.不向命運低頭。霍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告誡人們不輕言放棄。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霍金說道:“決不要相信你生命的軌跡不可逆轉。21歲時(那場病),曾讓我對未來的期許降至為零。從那時起,我擁有的一切都是額外賺了。”
高層次創新人才從事的活動是一種長期性、開創性活動,結果往往難以預料,失敗的幾率遠遠大于成功。這不僅意味著高層次創新人才需要堅強的毅力,也意味著一個社會要有一個寬容失敗的環境。 8.堅持不懈。霍金克服的困難以及取得的成就超乎尋常,盡管身體出于惡劣狀況,他也沒有停止求知的步伐。他說道:“不管生活看起來怎樣艱難,你總能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并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你不放棄。” 9.不要低估自己。霍金對《紐約時報》記者說道:“我總是努力超越自身條件的限制,盡可能活出完滿人生。我周游了世界——從南極到零重力。” 10.感恩。霍金心存敬畏,不逃避責任,以探尋宇宙為己任,并對自己的生命以及得以研究宇宙心存感恩之情。他說道:“我得以有此生欣賞宇宙偉大的設計。為此,我心中特別感恩。”
主要參考文獻: 1.‘He Lives on as All Great Philosophers Do’: Readers Mourn Stephen Hawking, Compiled by AODHAN BEIRNE, March 16, 2018 . 2. 10 things The Inspiring Stephen Hawking Taught Mankind by Frances Bridges, [2018-03-16].
關于省科技創新人才計劃項目驗收專家的公示根據《湖南省科技創新計劃項目驗收管理工作規范》(湘科計〔2020〕29號)有關規定,省人才協作中心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對“湖湘青年英才”“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湖湘......
全國博士后管委會辦公室關于2024年度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獲選結果的通知博管辦〔2024〕89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上海市人才工作局, 中共海南......
近期,“強基計劃”試點高校陸續發布了2024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五一”假期前,報考考生也已完成網上報名。這意味著新一輪“強基計劃”的生源選拔環節已經啟動。2020年1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在部分高......
湖南省科學技術廳湖南省財政廳關于開展2024年度湖南省“三尖”創新人才工程項目申報的通知湘科計〔2024〕4號各市州科技局、財政局,國家高新區管委會,省直有關部門,中央駐湘高校和科研院所,省屬本科院校......
12月8日-10日,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北京樂達教科院、北京東方紅學校、山西教育出版社協辦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十屆年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主題為“教育高質量發展”。在......
記者12月8日從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天津市人社局)獲悉,為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實施、優化天津人才發展環境、加快集聚高層次人才,天津市人社局發布了《天津市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開發目錄(202......
12月1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舉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設立“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與天津市聯合資助(特別資助)”(以下簡稱“博士后基金天津聯合資助”)協議簽約儀式,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一項創新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正在進行——市區兩級政府搭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等高校院所與龍頭企業“同題共答”,依托北京集成電路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將高水平......
中華預防醫學會等單位昨天(3日)在北京啟動公共衛生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以推動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特別是省和國家兩級公共衛生機構的總體能力提升。公共衛生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的目標是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健全......
最近,“布袋院士”趙東元關于學生興趣培養的追問引發社會各界廣泛熱議。人們普遍認為,今天的教育中,重訓練輕興趣、重規訓輕個性的現象仍然突出,長此以往,不利于人才培養,也不利于科技創新。筆者認為,在基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