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次熬夜、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地做著同一個實驗,然而實驗中起眼或者不起眼的變量和參數實在太多。你開始懷疑一切,開始每次改變小小的一點條件(雖然你可能覺得有些條件根本不應該影響到你的實驗結果),希望找到傳說中的金手指,然后,突然有一天,你竟然奇跡般地把煎熬了很久的實驗做出來了!
你開始歸納總結,你試圖還原一切細節,然后,你很可能會把你成功的經驗歸結于那天你穿了某件“幸運衣服”,戴了某個“幸運飾品”,或者實驗前做了某個不同尋常的小動作…… 從此,為了避免再次經歷這樣的煎熬(雖然你心里知道其實這是不可避免的),你會在每次重要的實驗前試圖再次穿上那件“幸運衣服”,戴上那個“幸運飾品”,偷偷地重復做某個奇怪的小動作……
恭喜,作為一個科學家,你開始迷信了。
拿我曾經熱戀的結構生物學領域來說吧,晶體學估計應該算是科學小迷信的重災區了——特別是,如何養出一枚好晶體來。
長個晶體,
一定要用自家貓胡須?
晶體學這門學科的一個主要任務,是獲得分子的三維結構。漂亮的三維結構, 靠的就是一套漂亮的衍射數據。但是,要獲得這樣一套衍射數據,首先得有一個漂亮的晶體;而諸如蛋白質這種極度復雜的大分子,長成一顆好晶體往往難如登天。
即使數據收集和結構解析的方法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蛋白質結晶過程中晶核的形成、晶體的生長還有結晶過程中高度的有序性常常都不是實驗能夠精確控制的,因此,蛋白質晶體的生長常常被認為是一門“藝術”遠多于“科學”。某些時候,一個蛋白質結構的解析可能只需要一個晶體就夠了。所以,為了這一顆寶貝的晶體,圈內流傳著很多的傳奇故事。
比如說,晶體生長有一種優化技術,叫種晶法(seeding),簡而言之就是用一個工具把一個液滴中的已經形成的晶核或者長得不好的微小的晶體引入新的液滴中,輔助晶核的形成或者改變結晶的進程。各種各樣的工具針對這一方法被開發出來用于轉移晶核,比如說毛細玻璃管、白金絲、甚至動物的毛發和胡須等等[1]。
貓胡須就是其中一種帶點迷信色彩的小工具,幫助很多人獲得過成功,甚至有一篇文獻討論過貓胡須為什么比各種其他工具更有優勢[2]。貓胡須崇拜曾經登峰造極,某位大神甚至一定堅持要用自己家里的某只貓的胡須來點晶體,他精心收集了這只貓的很多根貓胡須,并不厭其煩地推薦給同事,并鄭重其事地強調這根貓胡須是他成功的關鍵,因為他所有的晶體都是這樣長出來的。
嗯,當然,貓胡須因為它的細軟和韌性,尤其是胡須表面角質層形成的特殊的重疊嵌合結構成為了在溶液中捕獲微小晶核的神器,而被廣泛用來制作結晶優化過程中做seeding的魔棒;但是,如果說非得用某只特定的貓的胡須的話,我覺得也只有真愛才能解釋了……
一位晶體學研究者Alexej Dick和未知來源的貓胡須(可能是他自家的)。圖片來源:mdc-berlin.de
還有另一位大神迷信每次做結晶實驗之前,一定要三五天不能洗頭,這樣他才能如愿地拿到自己心儀的晶體,因為據說他所有的晶體都是這樣長出來的!嗯,我們常常在私下里竊笑,難道不是因為好多天不洗頭,頭皮屑掉到了長晶體的液滴中了嗎?要知道,這些微小的異物有時候會被作為晶核誘導蛋白晶體的生長的。
當然,誘導晶體生長的方法很多,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這么重口味的。有一個業內口口相傳的故事是,某位大神在結晶實驗設置好之后,喜歡把做好的結晶板(就是將蛋白和結晶溶液混合好的16孔板)放在車上開出去幾個小時,他堅信只有這樣才能長出晶體來。嗯,我們都知道靜置能讓晶體不受干擾慢慢地長大,但是有時候,震蕩其實也能促進晶核的形成啊。
我還聽到一個故事,但這個故事就完全沒法解釋了:在一個晶體學的實驗室里,曾經來了一個韓國留學生,她在晶體實驗的柜門上貼了兩個Hello Kitty的小貼畫以后,整個實驗室半年顆粒無收,引發眾怒。果斷地把Hello Kitty 換成大恐龍,立刻恢復正常。從此實驗室只見大恐龍不見小Kitty了。
hello kitty:怪我咯??
迷信口口相傳
大家都躲不掉
晶體學里長晶體是門藝術,迷之影響因素太多,甚至能獲得論文討論的待遇;別的領域里的小迷信就多半不登大雅之堂,只能作為八卦私下流傳。但這些小迷信程度并不見得就輕,有些反而變本加厲。
比如說,有朋友告訴我,他的同事在做完實驗后,在等待結果的過程中,會用十字架項鏈壓住自己的實驗樣品,誰也不許動。——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地球的另一些地方,可能會有人把故事中的十字架換成一尊彌勒佛或者其他什么的。還有很多科學家沉迷于各種吉利數字,明明實驗流程上要求離心10分鐘,非得自己設置成9.9分鐘;明明1分鐘的反應孵育時間,非得用1分20秒,總是迷信這樣才能給自己帶來好運,才能把那個該死的實驗做出來。
曾經有物理學家嘲笑我,就你們做生物的人神神叨叨的,我們做物理的是很理性很客觀的。嗯。有可能……不過,那個著名的“木桌子效應”是怎么回事?
費米當年在做放射性實驗的時候,一共發現了22種能夠和中子發生反應的物質。奇怪的是,所有的這些實驗在他的木桌面上做得很好,大理石桌面就很糟糕,史稱“木桌子效應”。面對這個靈異事件,費米想起了查德威克曾經發現石蠟能讓中子減速,于是給出了這樣的猜想:中子有快有慢,而木桌子和石蠟里的氫原子能把快中子變慢,這樣在木桌子上用中子撞擊某些物質時,就增加了中子打破其他原子核的效果。為了驗證這個效果,他用石蠟和水做了實驗,發現反應效率果然大大增加了。
再后來……費米因為發現慢中子的核反應,而獲得了諾貝爾獎[3,4]。
為什么科學家也會迷信?
自然科學的每一個領域,或多或少都被類似的科學小迷信給侵入了。 有一些小迷信,如費米的木桌子,如貓胡須,看起來雖然荒誕,但其實有它背后的科學原理;而另一些小迷信,則似乎毫無根據。以嚴謹客觀為標識的現代科學,以理性邏輯縝密而著稱的科學家,為什么有時候也會沉迷于熱衷于這些在外人看來無法理喻的小迷信呢?
說到底,雖然接受了職業訓練,但科學家也是人啊。
前不久《自然》職業專題刊登了一篇評論文章,作者肯達爾·鮑威爾(Kendall Powell)探討了科學家的那些小迷信和各種“儀式”。文章認為,“這些東西使科學真正打上了個人印記”,“有證據表明,儀式能夠緩解焦慮,降低壓力水平”。文中他提到了電生理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常常一刻也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實驗,甚至不去廁所,只是為了能一直癡癡地盯著監控設備,而這其實毫無必要,因為儀器會忠實地記錄所有的現象;與此相反,很多分子生物學家們則不會時刻監控自己的實驗,因為擔心多看一眼都會給實驗結果帶來“不詳”。還有一個學生會經常取消周五的計劃,因為她發現每次她這么干的時候,自己的小鼠研究就會更成功。還有一些考古學家會選擇一塊形狀特殊的
記者2月6日從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獲悉,該所張濤團隊聯合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等科研團隊,首次制備出一種多層堆疊的二維聚苯胺(2DPANI)晶體,為導電聚合物材料研究開辟新途徑。相關研究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教授丁冬生課題組在里德堡原子驅動耗散系統中觀察到了高階和分數離散時間晶體。11月10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自發對稱性破缺是解釋物質相變的重要......
2009年2月,國際期刊《自然》發表題為《中國晶體——藏匿的珍寶》的采訪調研文章,認為中國禁運氟代硼鈹酸鉀晶體(KBBF),將對美國功能晶體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并斷言“其他國家在晶體生長......
2009年2月,國際期刊《自然》發表題為《中國晶體——藏匿的珍寶》的采訪調研文章,認為中國禁運氟代硼鈹酸鉀晶體(KBBF),將對美國功能晶體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并斷言“其他國家在晶體生長......
文丨《中國科學報》記者王昊昊“其他國家在晶體生長方面的研究目前看來還無法縮小與中國的差距。”2009年2月《自然》雜志一篇題為《中國“藏匿”的晶體珍寶》的調研文章引發國際同行廣泛關注其中認為中國禁運氟......
晶體無處不在。從亮晶晶的礦石到每天吃的食鹽和白糖,都是晶體。在現代社會中,人工晶體在激光、半導體、計算機、原子能等高精尖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王穎是中國建材總院所屬人工晶體研究院(以下簡稱晶體院)功能......
科技日報北京7月7日電(記者張夢然)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雜志上的一篇論文中,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團隊報告了一種解碼“材料基因組”的新方法。該方法能檢測晶體材料原子級結構的微小變化,提高了人們理解材料特......
▲不同形狀、尺寸的BGO晶體、陣列和探測器件。▲上海硅酸鹽所研制和生產的1.2萬余根大尺寸、高質量BGO晶體成功應用于CERN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電磁量能器。▲L3實驗用24厘米長大尺寸BGO單晶研究團隊......
經過數十年發展,半導體工藝制程不斷逼近亞納米物理極限,但傳統硅基集成電路難以依靠進一步縮小晶體管面內尺寸來延續摩爾定律。發展垂直架構的多層互連CMOS邏輯電路,從而獲得三維集成技術的突破,是國際半導體......
新技術使科學家能夠看到構成膠體晶體的每個粒子并創建動態三維模型。圖片來源:美國紐約大學美國紐約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項創新技術。該技術使人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窺視晶體結構,仿佛賦予人眼X射線般的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