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04-05 08:59 原文鏈接: 聯合國呼吁各國立即制定氣候災害應對計劃

      聯合國日前發布氣候變化影響報告稱,未來全球將面臨海平面的上升和更多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需要更好地制定抗災計劃來減少死亡及不斷加劇的經濟損失。

      據路透社報道,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制定的這份報告旨在呼吁各國決策者立即采取行動,因為極端天氣日益增多已成為一種趨勢。該機構表示,所有國家都將難以抵御預期將會增加的熱浪天氣、強度更大的暴雨、洪水以及可能會加劇的干旱。

      報告的標題是《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以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報告稱,采取行動的需要已變得更加迫切,因為隨著人口快速增長,更多的人口和財產正暴露在氣候災害下,經濟風險日益上升。報告還強調,在潛在的災害面前,亞洲最為脆弱,而東亞和太平洋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成本最高。

      這份長達594頁的報告由62個國家的作者編撰而成,是最新的全球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報告。其傳達的主要信息是,氣候變化將造成的已知風險已足夠使決策者們開始制定應對計劃。

      報告以數千名科學家的研究結果作為基礎,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于去年11月公布了該報告的“決策者摘要”。

      報告說,“很少有國家開始采取綜合措施,例如針對預期將暴露在氣候變化下的資產、面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和極端天氣事件制定應對計劃。”并且表示將這些納入國家發展規劃是至關重要的。

      跨國企業慕尼黑再保險公司說,自1980年以來,世界各地跟天氣有關的災害已經多于此前的三倍。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氣候險產品首席官員林鄧?巴頓(Lindene Patton)表示,這份報告對于保險公司進行科學評估非常有用,“可以幫助我們的客戶在將來的世界好好工作和生活。”

      在是否采取更為積極的行動遏制溫室氣體排放這個具有政治分歧的問題上,報告采取了回避態度。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已經陷入“誰應該采取最多行動”的泥沼。這份報告則為各國增強適應氣候變暖的能力提供了一系列策略。

      報告的責任編輯之一、卡內基研究所全球生態部門主任克里斯?菲爾德(Chris Field)承認,跟以前的IPCC報告相比,這份報告已經有很大的變化,以前的報告很大程度上是以減排溫室氣體以減緩氣候變化的方案作為重點。

      菲爾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發生改變的部分原因是,各國政府希望科學家們研究一下未來幾十年人們可以做些什么。“在這個時間框架內,大多數的氣候變化會發生幾乎已成定局,甚至積極的氣候政策短期內也不可能完全奏效。”菲爾德說。

      不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拉金德拉?帕喬里(Rajendra Pachauri)在發布會上仍然強調,溫室氣體排放必須被遏制。“無論我們做什么,都必須適應氣候變化,當然,在全球層面上,我們仍然需要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以確保不超過溫度閥值或者臨界點。” 他說。

      報告提供的策略不僅針對如何保護自然災害的承受者,而且還能促進可持續發展。這些策略包括早期預警系統的建設。水利設施的完善,沿海紅樹林、森林和集水區等生態系統的維護,以及更高的建筑標準和衛生系統的徹底檢查。而微型保險、巨災債券、國家和區域風險分擔可以為災后重建和恢復提供資金。雖然目前貧困國家的參保率正在提高,但與富裕國家相比仍然偏低。

      一些保險集團表示,報告證實了他們關于氣候災害導致成本上漲的體會。“美國首當其沖的財產和傷亡保險公司發現,與災難相關的損失在2011年增長了一倍,而他們的凈收入減少了一半。”Ceres投資者聯盟保險項目總監辛西婭?麥克海爾(Cynthia McHale)說。

      報告還發現,1970年至2008年間,自然災害所導致的死亡有95%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目前發展中國家每年用于適應氣候變化的支出約為10億美元(1美元約為6.3元人民幣,下同),用于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資金約為700億至 1650億美元。

      然而,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災害造成的損失仍然過大。2001年至2006年間,中等收入國家蒙受的氣候災害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而高收入國家蒙受的損失為0.1%。

    相關文章

    氣候變化或加劇城鎮化對當地野生動物影響有哪些?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基于分布在北美20座城市725個不同地點的相機陷阱的數據分析顯示,氣候變化或加劇城鎮化對當地野生動物的影響。該論......

    氣溫連續刷新記錄,中科院大氣研究員怎么說?

    今夏,熱浪無疑成了全球一道考題。7月10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稱,根據初步數據,全球剛剛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周。全球平均氣溫連續刷新紀錄,達到17.24℃。北半球多個國家被高溫炙烤,干旱、洪澇及......

    地表負荷季節性信號空間大地測量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金雙根帶領的衛星導航與遙感研究團隊,開展了地表負荷季節性信號的空間大地測量研究,綜合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

    氫泄露對氣候的影響超二氧化碳十多倍

    由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CICERO)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6月7日出版的《通訊地球與環境》雜志上刊發論文稱,泄漏的氫氣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幾乎是二氧化碳(CO2)的12倍。這是迄今對......

    臭氧條約推遲首個無冰北極夏季

    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1987年簽署的以保護臭氧層為主旨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將第一個無冰北極夏季的出現推遲了15年。《蒙特利爾議定書》是第一個由所有聯合國成員國批準......

    科學家在印度洋熱量存儲格局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所長王凡團隊聯合中科院大氣所在印度洋熱量存儲格局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氣候學報》雜志上。  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海洋吸收了全球變暖93......

    突破危險的界限——氣候臨界點究竟是什么?

    氣候臨界點是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門領域,也是全球面臨的最大氣候風險。關于氣候臨界點,201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諾德豪斯曾有這樣的一個比喻:一葉在水面上漂浮的獨木舟開始傾斜進水的時候,尚能保持平衡......

    施一公校長,獲聯合國重要獎項

    2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官網公布了2023年(第七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的4位獲獎者。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因在剪接體相......

    “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揭牌

    2月15日上午,由自然資源部、山東省人民政府、青島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我國首個“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在青島正式揭牌,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同時啟用,標志著聯合國“海洋十年”協作中心在中......

    西北太平洋海洋熱浪歸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海洋熱浪事件歸因為何?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尹寶樹團隊在該項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地學領域Top期刊《美國氣象學會公報》上。 據介紹,&nb......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