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04-28 08:39 原文鏈接: 蘇定強:中國天文大設備研制應以我為主

      《中國科學報》4月4日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了《中國巨型望遠鏡路在何方》一文,文中對部分學者主張以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方式來發展中國天文大設備的觀點給予了詳細報道。對這個觀點,我有不同的看法。 

      中國天文大設備的發展正處在一個轉折點

      2010年11月,交通部原總工程師鳳懋潤、鐵道部總工程師何華武和我,應邀赴港澳作報告。鳳懋潤報告中講道: 

      “20世紀80年代上海計劃建黃浦江大橋,面對來自國內外的‘中國人有沒有能力自行建設特大跨徑的現代橋梁’的質疑,一部分人提出請日本橋梁專家來設計,日本公司來承建。我國老一輩橋梁專家李國豪先生得知后非常著急,在這關鍵時刻,他給時任上海市長的江澤民同志寫信,說中國橋梁專家是有能力設計這樣的大橋的,希望中國自己來設計和建造黃浦江大橋,江澤民同志接受了李國豪先生的建議。”  

      “日本人得知后驚嘆:我們丟掉了一個大市場,丟掉了一個發展橋梁技術的好機會。而中國的橋梁事業卻蓬勃發展起來了:1991年上海南浦大橋建成,1993年上海楊浦大橋建成。改革開放初期長江上只有3座橋,現在有129座,還建了杭州灣跨海大橋,正在建港珠澳大橋,還在計劃建連到海南島的瓊州海峽跨海工程,現在國外的一些橋梁工程也在請中國專家參與建設。” 

      聽了鳳懋潤的報告后我久久不能平靜,李國豪先生的信和江澤民同志的決定是我國橋梁事業的轉折點。聯想到我國天文大設備的建設,不也正處在這樣一個轉折點? 

      再來看看其他高技術領域:從“兩彈一星”到現今的載人航天、超級計算機、鐵路(青藏、高鐵)、水利(三峽)、造船,無一不是以我為主、奮發努力的結果,在這些領域,我國都已是世界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了。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發展天文之路 

      2005年我和崔向群院士在南京聽過ESO臺長Cesarsky作的ESO發展歷程的報告。她說盡管歐洲和美國是友好的,但歐南臺的建立就是為了發展歐洲的天文學和與美國競爭。ESO建立之初首先建造了3.6米望遠鏡,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建8米望遠鏡建了3.5米新技術望遠鏡,90年代建造了包括4架8米望遠鏡在內的VLT,與美國兩架10米凱克(Keck)望遠鏡相競爭;現在他們提出建超過美國的39米望遠鏡計劃。當然,ESO也參加和美國合作的項目如ALMA,但他們發展天文主要是自己建設備。

      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是要有競爭,競爭是科技進步的動力。任何一個有自尊心的國家和有自尊心的科學家都應當有與先進競爭的雄心。 

      中國有能力建天文大設備 

      創新是有沒有能力建大設備的重要標志。在我國,老一代的儀器中,光電等高儀、太陽磁場望遠鏡、2.16米望遠鏡的折軸系統,都是創新的;新一代的儀器中,LAMOST、FAST、21CMA、HXMT等也都是創新的。LAMOST鏡面的總面積等于一架7.8米(國際上當前最大的是8~10米)的望遠鏡,LAMOST創造性地掌握了大望遠鏡中關鍵的主動光學,我們已和美歐處在一條起跑線上。參觀LAMOST后,歐南臺42米(即現在的39米)望遠鏡項目經理說中國也有能力建42米望遠鏡。

      我是贊同國際合作的,但我的觀點是以我為主的國際合作。在這樣的前提下參加國外為主的大設備,我也不是一律反對的,恰如同ESO在以自己為主的前提下,也參加美國合作項目ALMA。但我國的人均GDP還很低,許多涉及國計民生的地方要用錢,我們不應該也不可能得到很多錢去發展天文。目前我國科研經費遠未多到可以拿出巨額經費去解決西方大項目的經費缺口。我國自己有很多重要的大項目要建,有很多科學目標上有新意的項目(包括下一步將會陸續提出的)要上。另外,國外項目中的核心技術對我們是保密的。在這種情況下我贊成只花較少量的錢去參加國外為主的項目。

      從空間天文看自己掌握高技術的重要性 

      正因為中國掌握了航天技術,我們才有了發展空間天文的基礎。由于我國要建空間站,一批重要的天文設備就有希望裝在上面。 

      本文針對的主要是地面光學紅外大設備,對射電和空間天文設備的發展,我的看法也應當是“以我為主”。 

      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日前組織了主題為“我國天文大設備的現狀與未來”的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這次論壇參會的是中國科學院天文方面的院士和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會議最后進行了意向性測評,大部分與會者贊同中國天文大設備的建設應走“以我為主”的道路。

    相關文章

    南京天光所完成慕天望遠鏡1.93米主鏡磨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天文與空間鏡面技術研究室,完成了慕天望遠鏡1.93米非球面主鏡磨制。慕天望遠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定強、崔向群以及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何香濤共同發起,北京師范大學、中國......

    中國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區域中心研討推進會順利召開

    2023年12月15日,中國SKA區域中心(以下簡稱SRC)研討推進會在京順利召開。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一級巡視員王蓉芳、國家遙感中心主任趙靜出席會議,SKA專項首席科學家武向平院士、中國科學院、貴州省科......

    兩臺新望遠鏡將為我國探月工程提供保障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長白山4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在吉林長白山正式啟動建設。無獨有偶,9月中旬,在距此地直線距離約3800公里的西藏日喀則,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日喀則4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也開始了建設......

    最大光學望遠鏡即將崛起

    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海拔3000米的賽羅阿瑪佐斯山山頂,一張鋼梁網拔地而起。它所支撐的穹頂與足球場一樣大,且出人意料地靈活,而它所承載的一個巨大望遠鏡將在不久的將來追蹤夜空中的星星。據《科學》消息,這臺......

    中國科研團隊建立全球大氣光學湍流預測模型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安光所大氣光學參數建模研究團隊近日建立了全球大氣光學湍流預測模型,并首次實現了全球大氣相干長度時空分布預測及可視化表征,豐富和提升了全球大氣光學湍流時空分布特征的認識。據悉,......

    海鈴”望遠鏡將成為國際最先進的中微子望遠鏡

    數百年來,科學家利用望遠鏡捕捉宇宙光子來進行天文觀測。今天,他們有了新的選擇。中微子有著如幽靈般極強的穿透力,可輕松逃逸極端、致密的宇宙和天體環境而不改變方向,有助于科學家揭曉劇烈天體過程背后的機制,......

    新研究揭示超大質量黑洞吸積輻射能譜新規律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蔡振翼副教授和王俊賢教授,通過研究類星體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的極紫外輻射能譜,發現其與類星體本征亮度無關,推翻了該領域的傳統認識。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類星體的平均極紫......

    智能機器人提升“中國天眼”運維質效

    近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重大科學基礎設施FAST運行維護作業機器人系統”項目,在“中國天眼”通過現場驗收,智能機器人為“中國天眼”提供運行維護保障。“中國天眼”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

    天文學家首次在褐矮星周圍發現太陽系外輻射帶

    天文學家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一個輻射帶,圍繞著一顆名為LSRJ1835+3259的褐矮星。該輻射帶的強度是木星的1000萬倍,代表了探索潛在的可居住的地球大小的行星的關鍵一步。這一發現是通過一個由39......

    最大地基太陽望遠鏡Inouye拍攝到太陽表面的壯觀特寫照片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DanielK.Inouye太陽望遠鏡發布了八張新的太陽圖像,預告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地基太陽望遠鏡正在進行的令人興奮的科學活動。這些圖像是由該望遠鏡的第一代儀器之一的可見光......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