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04-29 11:34 原文鏈接: 挑戰科學最前沿: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重大成果背后

      在距離我國大亞灣核電站僅360米的地下,堅守著這樣一群科學家,他們工作在地下100米的寂靜巖洞里,卻是奮斗在粒子物理研究的最前沿。

      他們的研究對象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他們所要做的是揭開中微子最后一個未被破解的振蕩模式,這是全世界高能物理學家都想解開的謎。

      經過近10年的不懈努力,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取得了重大成果——科學家首次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并精確測出了它的振蕩幾率。這被國際科學界認為是物理學上具有基礎意義的一項重大成就。

    挑戰世界科學最前沿

      中微子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對它的認識將揭開宇宙演變的諸多奧秘。最近20多年,世界上有6位研究中微子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2003年,為了測量最后一個未知的中微子混合參數,法國、日本、韓國等都競相提出實驗方案。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是其中之一。

      “大亞灣實驗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實驗項目副經理、高能所研究員楊長根說,“這里鄰近大亞灣核電基地反應堆,能獲得足夠多的中微子,附近的山還可以屏蔽絕大部分宇宙射線的干擾。”

      精度高達1%的大亞灣實驗方案從全世界8個實驗方案中脫穎而出。美國能源部甚至放棄支持本國的兩個實驗方案,轉而支持美國科學家加入大亞灣實驗。

      這項實驗得到了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廣東省、深圳市和中國廣東核電集團的支持,6家單位共同出資1.57億元人民幣,加上美國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出資,使其成為我國基礎科學領域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

      大亞灣國際合作組由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捷克及香港、臺灣地區的39個研究機構、200余名研究人員組成。其中中方研究人員來自中科院、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等多家單位。此外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中鐵十五局、廣東中澤重工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業參加了項目的設計建設、設備制造和科研攻關等。

      “大亞灣實驗開創了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及國際合作共同支持基礎研究的先例,是協同創新的重要成果。”高能所原所長陳和生院士說。

    憑實力贏得尊重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由中國和美國共同領導,美方的參與人員來自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加州理工學院等16家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陣容堪稱豪華。

      “高能物理的國際合作內部競爭非常激烈,沒實力就變成光掏錢沒有話語權。”項目副經理曹俊說,“中國團隊憑實力贏得了尊重。”

      項目經理、高能所所長王貽芳介紹,大亞灣實驗“以我為主”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實驗方案全部采取了中科院高能所的設計方案;二是在項目建設中,牢牢地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是完整獨立地掌握了實驗數據全部分析過程,最終發表的文章中采用的也是高能所的結果。

      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國科學家解決了多模塊探測器設計、水屏蔽設計、反射板設計等大量技術難題,以出色的工作贏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可和尊重。

      摻釓液閃是中微子探測器的一項關鍵技術,每當捕捉到中微子時,它將會發出微弱的光。而讓無機物釓與有機物烷基苯穩定混合在一起,并保持長期透明,是科學界的一大難題。法國的一項同類實驗,就因為液閃只使用了100天就變得渾濁,被迫終止。

      當時,項目組內中美等國提出了多個方案。在第三方評議中,由中科院高能所研制出的液閃配方性能更佳、穩定性更好,最終成為探測器的選擇。

      “我們的聲音越來越被重視。”曹俊說,“當項目開始并取得良好進展后,我們收到粒子物理國際學術會議的大會報告邀請顯著增加,甚至明顯感到國際同行對我們的態度完全不一樣了。”

    挑戰自我搶占先機

      大亞灣團隊中,有年輕的“90后”,年齡最大的項目總工藝師白景芝已年逾古稀。他們自喻為“一群勤勞的螞蟻”,工作在沒有陽光、陰暗潮濕的隧道,用智慧和勞動建造了一座美麗的科學宮殿。

      大亞灣實驗距離核反應堆僅360米,深入地下100米,要建5個十幾米至二十多米高的地下實驗廳、3100米長隧道,難度可想而知。隧道施工中,建設人員安全完成了在有特殊安全要求的核島附近的3000多次爆破,全部滿足國家相關要求。

      為趕進度,每當一個實驗廳挖好,實驗組人員便進入同步展開設備安裝,新挖好的巖洞內燠熱潮濕,進去20分鐘就渾身濕透。沒有水喝,沒有廁所,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僅憑簡單的機械和人力,將5個40噸容積的超大罐子搬進了閃液大廳。每天回到駐地后,大家甚至累得只能躺著洗個涼水澡。

      為了與國際同行“賽跑”,2011年9月,科研人員果斷改變原來的實驗方案,“變陣提速”,將實驗分為兩個階段。在緊張的數據分析沖刺階段,一個由“70后”帶領的,由“80后”和“90后”組成的年輕團隊日夜拼搏,完成了實驗數據的獲取、修正、分析等,終于贏得先機。   

    相關文章

    STEREO實驗最終結果否定惰性中微子假說

    法國和德國科學家組成的STEREO合作組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其反中微子研究最終結果。根據最終數據,研究人員排除了惰性中微子存在的跡象,惰性中微子是與許多理論有關的一種額外的中微子態,最新研究......

    STEREO實驗最終結果否定惰性中微子假說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658.shtm科技日報北京1月15日電(記者劉霞)法國和德國科學家組成的STEREO合作組在最新一......

    王貽芳:我國中微子和希格斯研究有望國際領先

    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貽芳最新談及中國粒子物理的機會與未來時指出,中國的粒子物理研究通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國際上有了“一席之地......

    宇宙高能中微子來源重要證據發現

    據最新一期《科學》雜志,利用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活躍螺旋星系NGC1068(也被稱為Messier77)是一個高能中微子輻射源。這一發現為使用宇宙中微......

    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雛形初現

    江門中微子實驗位于廣東省江門開平市,是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同建設的大科學裝置,以測定中微子質量順序、精確測量中微子混合參數為主要科學目標,并進行其他多項科學前沿研究。項目預計2024年建成運行,屆時將成......

    江門中微子實驗科學家:地下700米的孤勇者

    “大桶”里的現狀。王貽芳(中)和光電倍增管安裝公司人員討論技術細節。倪思潔攝建設中的斜井隧道。在鋼架上工作的工人。 “大桶”里的馬總。劉悅湘攝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高能所供圖■本報記者倪思潔講普......

    探秘地下700米的中微子實驗室

    8月的一天,廣東江門開平市金雞鎮,斜井纜車在幽閉的隧道中行進,約15分鐘后,新京報記者從地面到達了地下700多米處的井底。沒有想象中那么涼爽,這里的巖石溫度達到31℃,空氣悶熱高濕。換上潔凈衣、在風淋......

    科學家提出中微子火箭模型解釋超高速脈沖星起源

    隨著脈沖星觀測不斷增多,科學家發現不少脈沖星的速度超過1000km/s,并且數量不斷增加。這些超高速脈沖星的起源尚不清楚。目前提出的超新星前身星內部對流不穩定、磁偶極偏心輻射、中微子-核子散射及中微子......

    港中大科研團隊參與中微子實驗取得突破性成果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香港科研團隊參與重要的國際基礎物理學實驗,并得到突破性成果。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參與的大亞灣中微子國際研究團隊,利用核電站反中微子流產生的光信號,捕捉中微子振蕩的發生,十年來共......

    港中大科研團隊參與中微子實驗取得突破性成果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香港科研團隊參與重要的國際基礎物理學實驗,并得到突破性成果。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參與的大亞灣中微子國際研究團隊,利用核電站反中微子流產生的光信號,捕捉中微子振蕩的發生,十年來共......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