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05-03 09:36 原文鏈接: 林群:當前公眾科學熱情不高該怪科學家

    林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我國科研項目投入雖然很大,但卻唯獨少了科普經費。目前科學家從事科普只是盡義務,很難申請到經費。科普教育還要依賴大科學家。當年華羅庚做講座,全國有百萬人在聽,我做講座就只有幾十個人,這就是差距。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 

      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僅相當于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 

      公眾科學素養不高的問題,已經在社會上引發多次討論。有人將這一原因歸咎為應試教育體制問題,有人認為原因是人們普遍忽視科學的重要性。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林群,在近日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指出,“當前公眾對科學熱情不高,不怪公眾,都是我們科學家自己造成的。” 

      作為數學家,林群院士從事科普教育近20年了。他做過微積分連環畫,出過微積分讀物,有過多次微積分普及講座,開過微積分博客,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微積分爺爺”。但他也有著深深的無奈,“每次我都滿腔熱情地去(做講座),被潑冷水地回。” 

      中國青年報:您在上世紀90年代曾出過一本《畫中漫游微積分——著名科學家談微積分》,您怎么會想到要采用連環畫的形式做科普? 

      林群:做科普時,我主張一定要把專業性知識降到最少。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曾說,真正的科學應該是“用看不用想”。我認為看圖是最容易的切入形式,就像放電影,一張張膠片過去,就是一個個完整的故事,能讓人們達到 “用看不用想”的效果。 

      中國青年報:您還記得自己畫的第一幅作品嗎?  

      林群:記憶猶新啊。上世紀90年代的一天,我隨團旅游參觀一棵古樹時,導游說,它年年都在長高,但是樹高怎么測量呢?有人說把樹砍倒了再量,有人說爬到樹上再量。我學過初中三角,立刻想到了可由斜率求樹高,而不必砍樹或爬樹。這不就是微積分的基本公式嗎?回屋之后,我立刻將這個故事寫下來,并配上圖畫,后來還發表在《光明日報》和《人民日報》上,有好幾本教科書用了這幅畫。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主任說,他通過這幅畫看清了微積分的本質。從那以后,我就越發中意用這種方式來傳授數學知識。 

      中國青年報:您還出版了《微積分快餐》、《微積分減肥快跑》等科普書籍,開設了“微積分博客”,并且到全國各大高校進行講座。對于科普教育內容,大家的反應如何?  

      林群:反應很差,多數學生坐在后排,戴耳機或敲計算機,老師在前排也是應付應付,只有極少數真心地聽進去。所以每次我都是滿腔熱情地去,被潑冷水地回。  

      我總結了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我從事的是數學科普教育。數學太難了,并且公式很多。英國物理學家霍金曾說:“有人告訴我,我在書中的每一個方程都會使這本書的銷量減半,為此我決定一個方程也不用。然而,最后我確實用了一個方程,即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希望這個方程不會嚇跑一半我的潛在讀者。”我也發現,我的博客中,如果是講數學故事的文章,訪問量很快上到幾千。而一旦涉及數學公式,訪問量一天只有幾個。 

      其次,與許多人過于功利化的心態有關。我去做講座時,有很多數學系的學生去聽。但他們只喜歡聽我講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未來的可發展方向,這樣就可以踩著別人的肩膀繼續做研究,能有更多學術成果。跟他們研究與論文無關的內容,他們都不在意。 

      中國青年報:您覺得當下公眾對于科學熱情不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林群:現在很多公眾對科學熱情不高,不怪公眾,都是我們科學家自己造成的。一方面,科學家們在心態上存在問題,有著長久以來的偏見與誤解,導致現在致力于科普教育的科學家并不多,或者不敢去做,怕受嘲笑。很多人認為科普是不務正業、不學無術,沒有創新性,是科研搞不下去了才去搞科普。甚至有人說“如果你繼續搞科普,還有誰敢請你做講座呢?”  

      還有很多人認為,科學家跟媒體記者溝通就是愛出風頭,瞧不起跟大眾接觸的科學家。很多科學家都說,如果遇到記者打電話過來,就應該拒絕。他們認為記者就是胡來,科學家一定不能跟著瞎起哄。就這樣,科學家把自己關在高高的閣樓里,很難與社會大眾接觸。

      有些科學家還有一種很嚴重的心態:總覺得給大眾講授沒什么意思,只愿與同水平科學家對話。好像全世界只有幾個人知道,才更體現出我們了不起。 

      另一方面,一些科學家不懂得如何與公眾溝通。交流傳授的過程中,許多科學家有意無意地只用專業、枯燥的術語與公式,不善于把復雜深奧的科學問題通俗化、簡單化,無法吸引廣大群眾,更別說讓公眾理解掌握了。慢慢的,公眾對于科學的熱情也就減少了。 

      中國青年報:很多人說現在從事科普教育的科學家不多,您怎么看待?  

      林群:我覺得,科普教育本應是科學家的天職,我們歸根到底是需要將知識傳給下一代的。  

      有些國家,有一種吸引科學家與大眾雙向交流的機制。科學家為了使社會了解自己正在研究的課題,會主動向公眾宣傳。為讀者寫科普文章,在一些科學家中成為慣例。科學家們都覺得有義務向公眾介紹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也產生了很多世界級科普名著,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的進化》、法拉第的《蠟燭的故事》、別萊利曼的《趣味物理學》等。這些書在國外幾乎家喻戶曉,影響著幾代人的成長。  

      在我國,科學家們從事科普教育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傳統。例如,張里千的《正交法與應用數學》、華羅庚的《統籌方法》、吳文俊的《幾何問題的力學證明》、張景中主編的《好玩的數學》、李大潛的《從歐拉的數學直覺談起》、袁亞湘的《瞎子爬山法》等,都是很優秀的科普作品或演講。而被評為中國好書之一的《十萬個為什么》,也凝聚著中國老一代科學家的辛勤汗水及對科普事業的關愛。  

      談到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數學圈子里做得最好的就是華羅庚先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華羅庚在報紙上寫了很多數學普及的文章。他還曾到全國各地給幾百萬人做“兩法”演講——優選法和統籌法。有一次,我搭乘出租車。當司機得知我研究數學,立刻脫口而出:“哦,0.618。”這正是優選法里普及的黃金分割。短短一句話讓我非常驚訝,也為“兩法”的影響之深遠而震撼。一個人能將數學的財富讓這么多人分享,是十分了不起的。這也正是科普教育的魅力所在。  

      中國青年報:我們應該如何鼓勵更多科學家參與科普呢? 

      林群:首先,是建立健全激勵機制。中國的科研評價機制還不完善,僅僅以科研成果衡量科研成績。而那些花了精力做科普的科學家的工作,無法量化評價,這就很難調動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的積極性。 

      以我為例,我雖然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關注科普教育,并對其產生濃厚興趣,但為了職稱,我也只能到1993年評上院士之后,才能做這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其次,是缺乏投入機制。我國的科研項目投入雖然很大,預算細到每一項具體工作上,但卻唯獨少了科普經費。目前科學家從事科普只是盡義務,很難申請到經費。  

      第三,現在很多年輕科學家沒時間留給自己去思考。要到國內外各地到處跑,去聽報告、參加會議。但科普工作恰恰需要靜下心來思考與回顧。

      中國青年報:您覺得下一步我國的科普工作該如何發展?  

      林群:恕我直言,科普教育首先必須由科學家來完成。一般人做科普有困難,他們很難讓真理露出海面來,也很難把原創性的東西告訴大眾。科學家作為科學知識的生產者,有責任有義務承擔起科普的重任。科普對科學家本人也有益,它能使科學家更好地消化和理解自身的專業。

      不僅如此,科普教育還要依賴大科學家。當年華羅庚做講座,全國有百萬人在聽,我做講座就只有幾十個人,這就是差距。同時,大科學家對于問題理解最透,也才有可能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傳授給公眾。這方面我也做不到。  

      中國青年報:通過近二十年的科普教育,您有怎樣的心得?  

      林群:幾年前,我把自己的一份科普演講稿提前發給了北京四中、北京五中等學校200多個中學生。有一名中學生寫信告訴我說,我寫的東西他們看不懂,但他愿意幫我修改。后來,我索性把這個中學生請進了那次科普隊伍。很多時候我不講,而是讓他替我講,這樣更有利于同齡人的理解吸收,效果更好。  

      我的夢想是,希望有一天我的科普教育能由動漫來實現,數學要能通過小說來傳授。一位新當選的院士表示要寫一本數學領域的《三國演義》,我很支持,但現在還實現不了。我真心希望全社會能多關注我們,與我們合作。

      我花了20年總算完成了一門“微積分”。我打算再花20年,進行下一門類整理,那時候我也就100歲了。這項事業,靠我一個人是萬萬不能完成的。

    相關文章

    林群院士:69年數學研究致力普及微積分

      人物小傳林群:1935年出生,福建連江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計算數學,特別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解法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他熱愛科普和教育......

    林群院士:69年數學研究致力普及微積分

      人物小傳林群:1935年出生,福建連江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計算數學,特別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解法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他熱愛科普和教育......

    微積分三板斧

    林群(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數學專家)微積分之所以重要,一是奇特,一是有用。它解決生活中難題,如高鐵的瞬時速度、建筑的面積,這些本屬“無窮”的計算,不可能實現,但微積分卻創造出奇跡,將這些“無窮”的計算......

    偉大數學家黎曼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隨著菲爾茲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邁克爾·阿蒂亞爵士宣稱自己證明了黎曼猜想,黎曼的名字和他的世紀猜想再次回到公眾的討論之中。然而,黎曼,除了他的猜想,還有一些故事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去了解的。黎曼,拍攝于186......

    偉大數學家黎曼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隨著菲爾茲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邁克爾·阿蒂亞爵士宣稱自己證明了黎曼猜想,黎曼的名字和他的世紀猜想再次回到公眾的討論之中。然而,黎曼,除了他的猜想,還有一些故事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去了解的。黎曼,拍攝于186......

    林群院士:教材減負的哲學,由厚變薄

    兩會期間科技教育界關注兩個問題,一是“帽子”滿天飛,二是減負。前一個問題我只是看到兩會報道,自己沒有新見解。但反過來想,這么多的“帽子”是禍是福還要觀察。我認為“帽子”可能對更多的人會起到激勵和支持作......

    南開教授:科學素養是立德的基礎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宋代著名理學家張載的名言,并得到朱熹、呂祖謙、真德秀以及眾多帝王將相的高度贊賞。張載之志堪稱具有崇高的學術擔當,然而“尊德性而道問學”的思想......

    為什么有人就是不肯相信科學家

    如果一個人一直對于自己引用的論點的真實性、提出這些論點人的專業性、對實驗的嚴謹性,不做任何判斷和篩選,永遠對理性的其他聲音不予聽取,那他永遠都會陷入在這種“不信任”的恐慌情緒中。本周有很多科技的大事,......

    丘成桐:學點微積分炒股可以炒得更好

    “中國孩子學數學,不是因為興趣,而是因為高考,所以,最終難以學好。”昨日,著名華人數學家、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參加全國首家互聯網社區醫院成立儀式時接受本報記者獨家采訪時表示,學好微積分,在生活中隨處......

    百余院士呼吁全社會回歸科學精神

    日前,由中國科學報社發起,騰訊網協辦的“回歸科學精神,拒絕低俗迷信”系列活動向全國知識界發起倡議,呼吁全國知識界人士提高自身科學素養,抵制低俗迷信,為倡導全民科學精神,建設創新型國家盡到相應職責。截至......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