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20世紀到21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土地利用變化過程之一,顯著地影響了包括碳循環在內的全球地化循環。然而,在迄今為止的區域和全球尺度的環境變化和碳平衡研究中,城市化過程產生的效應很少被考慮到。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生態學家少有關注城市生態系統的過程和功能,也因為城市化的空間復雜性和過程動態性使一些經驗性的傳統生態學方法很難發揮作用。針對這些局限,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百人計劃”如選者張弛研究員采用生態系統過程模型為手段,在區域尺度上研究了長期城市化過程(1945-2007)對美國南部13個州區域碳循環動態的影響,并分析了其相關因素。
研究表明,研究區域的城市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已經達到甚至超出了很多自然生態系統,如農田和干旱灌叢的碳儲量水平。這主要是因為近幾十年來城市建成地面積迅速擴張所致,而且美國南部城市生態系統(植被和土壤)的碳密度高于農田和灌叢的全球平均水平。盡管如此,城市化對森林地區的碳積累有負面效應。因為研究區域覆蓋了大量森林植被,所以過去63年間城市化在美國南部是個失碳過程。進一步分析又表明,由農田和干旱區域轉化的城市區域很可能帶來碳匯效應。這個發現同以往的觀測性研究結論是一致的。并且,本研究還發現城市生態系統在土地轉化完成后逐漸表現出較強的固碳功能,城市生態系統碳密度同城市建立時間有顯著正相關。這意味著城市化的干擾雖然造成了大量碳排放,但是城市生態系統本身則是碳匯。隨著時間增加,城市化速率減緩,城市生態系統的碳儲量有望恢復到土地轉化以前的程度,從而意味著城市化從長遠(百年以上)尺度上對區域碳積累有正面或者中性的效應。本研究也表明,可以通過合理管理利用城市植被來部分彌補因化石燃燒帶來的城市碳排放。
本研究是迄今為止在區域尺度上唯一全面反映了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空間異質格局)、環境(多因子互相作用)、和生態過程(碳、氮、水循環的耦合作用)動態的復雜性的研究,也是少數量化分析長期城市化過程對區域碳循環的影響的研究。在此之前有關研究中存在的過度簡化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和動態的局限在本研究中得到了改進。
相關研究發表于Environmental Pollution(Volume 164, May 2012, Pages 89–101)。
近半個世紀以來,極端氣候事件在全球范圍內發生的頻次和規模逐漸增加。這些極端事件不僅顯著影響當年的草原生產力,還會產生遺留效應,影響下一年的草原生產力。揭示極端氣候事件的遺留效應及其驅動機制對于認識和預......
11月23日,第二次青藏科考第八場跨學科學術交流“氣候變化與碳循環”主題交流活動以線下和線上相結合形式召開。與會科學家帶來了近期我國自主研發的“貢嘎”大氣碳反演系統的好消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
中國55%以上的紅樹林納入了自然保護地,紅樹林面積已由21世紀初的2.2萬公頃恢復到2.7萬公頃。紅樹林有著“海岸衛士、鳥類天堂、魚蝦糧倉”的美譽,是最重要的藍碳生態系統之一,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維......
草地生態系統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約占國土面積的41.7%,且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溫帶地區及青藏高原,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功能和生產功能。土壤細菌和真菌在調節草地生態系統功能與服務方面發揮著十分關......
2日,記者從青海省林草局獲悉,日前,該省申報的青海木里草原和青海西寧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獲得新建批復。至此,青海省已有6個生態系統類型的定位觀測研究站,分別是青海湖濕地、大渡河源森林、貴南荒......
橋梁隧道與地下綜合管廊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功能、規模不斷擴大,地下管線增長迅猛,城市的公共安全面臨挑戰。近年來,安徽省合肥市以打造“城市生命線”安全......
秦嶺是中國地理分界帶、氣候分區帶和生態屏障帶,也是黃河、長江的重要水源涵養地,被稱為中國的“中央水塔”和“中華綠芯”。作為中國中央屏障帶,其生態屏障功能對于維系整個中國的生態安全至關重要。然而,在氣候......
目前,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威脅本地物種和生態系統向外來物種入侵說“不”一種名叫“鱷雀鱔”的怪魚讓專業人員圍捕了好幾天;看起來明艷的加拿大一枝黃花卻有“生態殺手”的綽號;“個頭比田螺大,產......
一項新研究發現,全球變暖可能已經使格陵蘭島冰蓋發生不可逆轉的融化。圖片來源:FELIPEDANA/APIMAGES從融化的冰蓋到巨大的珊瑚礁,全球變暖正以明確的方式改變著我們的世界。但是,確定“臨界點......
科學家研究認為,可持續的海產品比牛肉、豬肉和雞肉為人類提供更多營養,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些發現表明,以政策促進海產飲食替代其他動物蛋白,或可改善未來食品安全,幫助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