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06-01 08:16 原文鏈接: 許玫英研究員:讓環境微生物學造福社會

      一位作家曾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許玫英的經歷便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

      許玫英是廣東省微生物所研究員。16年前,22歲的許玫英因我國著名微生物學家簡浩然的一句話,放棄了留校工作的機會,走上了環境微生物學和環境污染治理的研究之路。

      如今,許玫英在環境微生物及生態安全領域已是碩果累累。她先后主持或參加了“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科研項目20多項,科研成果曾獲國家環保總局環保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等,還獲得過“廣東青年五四獎章”、廣東省科學院“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榮譽。

      不過,許玫英似乎并未滿足于現狀。對于未來,她還有著更多的期待。

      “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微生物僅占全部已發現種類的1%,還有很多待挖掘的資源。微生物研究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科學家任重而道遠。”許玫英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

    走上微生物研究之路

      1996年,當時已年過八旬的環境微生物學家簡浩然要物色年輕科研助手。

      當時,許玫英已初定留校工作。

      “你學環境微生物,不干這一行不是很浪費嗎?”正是因為簡浩然這一句樸實的話,許玫英來到了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

      普通家庭出身的生活磨礪和老一輩科學家的言教身傳,使許玫英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工作環境。同時,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讓許玫英得到了更好的歷練。

      上世紀90年代末的廣東,經濟建設已取得很大進步,但環境也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尤其是水污染觸目驚心。其中,位于珠江邊的廣州市某煤氣廠工業廢水降解問題亟待解決。

      當時的團隊帶頭人簡浩然決定應用環境微生物學理論“啃”下污染治理這塊“硬骨頭”。

      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許玫英在承擔任務后,犧牲了大量的休息時間和節假日。在研究所小試時,午夜時需要加水,她常親力親為;到工廠現場跟蹤、調試時,她不怕苦不怕累。那年的大年初一,許玫英是在工廠里度過的。

      經過團隊的通力合作,該工廠的廢水經處理后,COD和氨氮兩項指標同時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從而實現了全部指標達標排放,并填補了國內油制氣行業廢水處理氨氮達標的空白。

      此后,許玫英針對制藥廢水處理的難點問題,設計了制藥廢水生物處理新工藝,在國內首次分離到茶堿降解菌、交沙霉素降解菌、撲熱息痛降解菌等多株用于制藥廢水污染治理的高效菌株,在國際上首次報道了能以茶堿為唯一碳、氮源生長的善變副球菌,豐富了國際上用于環境保護的菌種資源。

      她還針對印染廢水中脫色難和產生難生物降解的芳香胺類脫色產物問題,篩選了大量高效染料脫色降解菌,為攻克印染廢水處理中的難題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菌種資源和科學數據。

      自2004年起,許玫英又作為技術負責人,承擔了廣州市兩座長期未達標排放的垃圾滲濾液處理場的工程改造,開始了對世界公認的污水處理難題的艱苦攻關。

      近兩年,她進一步從環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其代謝網絡特點方面,深入探討了全球氣候變化條件下微生物群落對外界環境條件的響應機制及其協同作用關系,重點針對大氣CO2升高、地下水系統鈾污染以及廣東省典型的電子電器制造業集中區域環境污染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特征的影響等問題開展研究,取得多項新的理論突破。

    立志高遠,腳踏實地

      工作的同時,許玫英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其間,她在研究所邊工作,邊學習,先后攻讀了碩士、博士學位,并由研究所委派出國從事博士后研究。

      出國學習期間,未到學齡的女兒只能由丈夫照顧,家庭遇到不少困難。但正是這段時間,她的科研取得了重要進展。

      許玫英剛到研究所時,所在團隊不到三人。當時22歲的她,陪同耄耋之年的簡浩然外出調研采樣、攻克難關;如今,許玫英的團隊已發展到60余人,在業內也享有了較高的聲譽。

      已是研究團隊帶頭人的許玫英不斷扶掖新人,指導多名碩士生、博士生和研究助理從事科研。帶領的團隊連續多年被評為廣東省微生物所“先進集體”,并獲得廣東省科學院2005~2006年度唯一授予先進研究團隊的“科技貢獻獎”。

      就在近日,許玫英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

      她告訴記者,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東在過去的30多年里,經濟發展速度始終排在全國首位,但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問題。

    相關文章

    近1.14億元廣東省屬科研機構穩定性支持等擬安排名單揭曉

    近日,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發布《關于2025年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省屬科研機構穩定性支持等)擬安排資金的公示》,擬安排2025年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11387萬元,用于支持省屬科研機構穩定性發展、大......

    最新通知!關于專項資金新購大型科研儀器設備查重評議

    近日,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發布《關于延續實施〈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關于使用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新購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展查重評議的工作指引(試行)〉的通知》(粵科函實字〔2025〕213號),決定將《工作......

    目標5000億廣東發布生物制造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

    廣東省近日正式發布《加快建設生物制造產業創新高地行動方案》,方案提出,到2027年,廣東將顯著增強生物科技創新能力,構建生物制造全產業鏈,初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總產值達到5000億元左右。......

    廣以開發新型水凝膠用于高保真無線電生理監測

    1月20日,記者從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以下簡稱廣以)獲悉,該校化學工程專業大三學生李樂祺、葉辛元以第一作者身份受明膠溫度相轉變特性的啟發,創造性地開發出一種可涂抹、快速成膠且高粘附性的導電水凝膠,專用......

    廣東潮汕環線高速京灶大橋項目正式建成通車

    “京灶大橋項目正式通車!”2024年12月31日12:00,隨著擲地有聲的“通車”指令,等候在榕江新城站外廣場的車輛有序駛入入口車道,標志著廣東交通集團所屬潮汕環線高速京灶大橋項目正式建成通車。潮汕環......

    廣東省“AI科普+”創意與應用大賽在廣州啟動

    12月28日,廣東省“AI科普+”創意與應用大賽暨科普工作者AI技能培訓扶持計劃媒體發布會在廣州大學城灣區青年人才雙創基地舉行。現場,來自各界各領域的代表們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大賽啟動。發布會現場。廣東......

    廣東省中醫院2024年12月至2025年01月5000萬采購意向公布

    廣東省中醫院2024年12月至2025年01月政府采購意向-科研設備采購項目詳細情況科研設備采購項目項目所在采購意向:廣東省中醫院2024年12月至2025年01月政府采購意向采購單位:廣東省中醫院采......

    《廣東省省級科技計劃項目驗收管理辦法》發布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關于印發《廣東省省級科技計劃項目驗收管理辦法》的通知粵科規范字〔2024〕4號各有關單位:現將《廣東省省級科技計劃項目驗收管理辦法》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廣東省科學技術廳2024年1......

    廣東首份眼科專業的質控管理規范發布

    近日,由廣東省眼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牽頭制定的《廣東省玻璃體腔注藥操作及質量控制規范》團體標準正式發布。記者獲悉,該標準是廣東省第一份眼科專業的質控管理規范,將有效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醫療技術和服務的交流與......

    廣東醫生團隊幫新疆小伙清除20余個腹腔腫塊

    記者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獲悉,近日,正在執行援疆任務的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膽胰外科副教授唐啟彬、麻醉科副教授彭俊帶領團隊為新疆小伙圖爾遜(化名)開展了長達10小時的手術,順利摘除腹腔內20余個腫......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