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地處福建省西北部,是個發達省份的“欠發達”地區,不具備爭奪人才的硬實力。然而,三明市科協通過創建“院士專家服務中心”及“院士專家工作站”,大量吸納高端智慧,譜寫“院士經濟”華章,是謂“柔性引智”。
在實地走訪中,《中國科學報》記者發現,“柔性引智”帶來了精彩的率性寫意。
6月8日,記者首先造訪了將樂縣水南國有林場,我國第一家林業產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就建在這里。院士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林場場長謝汝根告訴記者:“院士站一頭連著尹偉倫院士及其團隊,一頭連著林業企業轉型升級的渴望,作用大著哩!”
謝汝根把記者帶到林場辦公樓外不遠處的一座龐然大物前:“這就是‘南方基地’的科研大樓。”仰面凝視,這是座已封頂的16層現代建筑。
剛說院士站,咋又談起“基地”了?原來,他說的是北京林業大學南方林區(福建三明)綜合實踐基地,那是院士站派生出的“大塊頭”。除了科研大樓,還有已完成建設的3萬畝科研實驗和實習用地,目前入駐基地的科研項目已達15個,投入經費達2億元。
“靠誰籌的資金?”
“北林大!”
“院士站就這么神奇,有了它,要項目有項目,要資金有資金。”縣科協主席潘英祿很是自豪。
往事并不如煙。2008年,三明市科協與時任北林大校長尹偉倫院士“對接”成功,繼而尹偉倫又遠道而來,在三明提出深化集體林權改革等五條建言;不久后,北林大與三明市校地合作協議簽訂、林業產業院士站揭牌成立、南方基地奠基開工……
目前,北林大師生分批輪流到基地做實驗。“你們來得不巧,早晨剛走了一撥。”謝汝根說。
當天下午,記者來到“毛竹之鄉”永安,這里的院士站就建在永林竹業有限公司。走下小車,一股熱浪迎面撲來,熨得臉發燙。“今天最高氣溫42攝氏度。”永安市科協主席吳繼林說。
公司陳列室里,擺放著許多板和方料制成的產品,看外表、顏色、紋理都與木材毫無二致,抓在手上卻沉甸甸的,宛如堅硬的楮木。“這些全是毛竹做成的。”總經理楊明杰介紹說。
公司生產線運轉如常,絲毫不受高溫天氣影響。楊明杰告訴記者,“以竹代木”的核心技術就在于“竹材高溫軟化展平”。
“把直徑小、壁薄中空的竹子變成幅面大、強度高、不變形的板材,這可是個世界性難題,多少年來沒人能越過這道坎,張齊生院士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一路當向導的三明市科技活動中心副主任鄭祥淵為《中國科學報》記者作延伸介紹。
提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齊生,吳繼林很是動情:“因為他,我國竹材加工業雄居世界領先地位,三明也因此分享到他的研究成果。”
目前,院士站已為永林公司解決了竹材防腐、防蟲、防霉等關鍵技術,正大力開展竹重組大幅面長材等系列研發,公司也成功申請到4項技術ZL。而“竹林高效培育與新型竹重組材研發”已被列為“十二五”農村領域科技計劃首批預備項目。
在尤溪縣,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領銜的“超級稻、雜交稻產業院士工作站”,掛牌成立才半年多,人們已習慣稱之為“謝華安院士工作站”。
6月9日,記者來到梅仙鎮下保村外,舉目一片碧綠稻海,縣科協主席張是美和一位農民模樣的中年漢子立于田頭。這百畝稻田就是謝華安院士工作站的項目——推廣試驗雜交水稻34個新組合。
那“農漢”卓傳營,是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他得到謝華安“精心培育”,最了解院士站的工作。
沒想到,卓傳營把兩份材料塞到記者手里算是交代,轉身埋頭到稻田邊去了。“老卓就這樣——受了謝院士的‘傳染’,就癡迷農科事兒。”
而謝華安在尤溪縣推廣超級稻、再生稻已有十幾年,多少奇跡經他雙手創造。鄭祥淵告訴記者,同樣由謝華安領銜的還有寧化河龍貢米產業院士工作站,關于他搶救河龍貢米的傳奇在當地有口皆碑。
回頭再看資料:自2009年4月福建首家院士站在將樂縣玉華洞建立以來,全市已建院士專家工作站10個。在院士站帶動下,僅2010~2011年,全市有162個院士相關項目列入國家和福建省科技盤子,180個ZL獲國家授權,2個農林科研項目被列入國家“十二五”預備項目,新增1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高新產業產值突破300億元……
三明市科協主席吳聯派特別希望通過《中國科學報》,向那些為欠發達地區傾情奉獻的院士專家們表達由衷感謝。而他只字未提自己謀劃“柔性引智”方略、多次風塵仆仆進京邀請院士的事兒。
2月19日,西安工程大學發布訃告,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學終身名譽校長姚穆同志于2025年2月19日8時22分在陜西西安因病逝世,享年95歲。訃告原文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
據武漢發布消息,2月6日上午,在武漢市“新春第一會”全市科技創新大會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獲得800萬元獎勵,并受聘為武漢科技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去年6月24日,2023年度......
1月22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的“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江蘇省南京市揭曉。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
“細節問題如果不解決好的話,《科普法》的有關條文就可能淪為一紙空文”。12月25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正式施行。近日,在《科普法》施行即將“滿月”之際,中國......
葛墨林在為本科生上課。南開大學供圖人物小傳葛墨林,1938年出生于北京,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研究,致力于研究“楊—米爾斯規范場”及其無窮維代數結構、“楊—巴克斯特系統”及其物......
陳清泉院士:新能源電池壽命問題亟待解決,推動電動汽車與電網雙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車協會創始主席陳清泉,作為電動汽車及智慧能源領域的專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專注于電動汽車的研究,致力于推動......
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消息,諾貝爾獎化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天津大學原兼職教授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JamesFraserStoddart),于2024年12月31日逝世,享年82歲......
為深切緬懷我國石油化工科學家侯祥麟、閔恩澤院士,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12月27日,“讓創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侯祥麟、閔恩澤先生銅像揭幕儀式及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座談會”成功舉辦,近百位能源化工行業......
回顧2024年,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簡稱“拉索”)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臻算了算,這一年,他在國內外作了20多場報告。每一次作報告前,他都會把“拉索”的最新研究進展加進演示文稿里。“我們2024......
初冬時節,珞珈山青磚黛瓦,疊翠流金。走進武漢大學校園東北角的實驗室,龐大的“薄膜生長缺陷跨時空尺度原位/實時監測與調控實驗裝置”(以下簡稱薄膜生長實驗裝置)正在高速運行。該裝置由“進樣腔”“高真空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