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很實際的原因促使研究者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拼命做實驗:有些研究就是最適合在晚上進行,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睡眠研究,需要對人體進行夜間監測。還有一些研究需要持續性地監測或頻繁地干預,不能因為太陽已經下山就停下來。還有些稀缺或昂貴的資源在白天通常供不應求,因此有必要在夜間工作。
無論什么原因,許多生物醫學科學家都當過守夜人——下面就是來自他們的三個故事。
月光下的激光
在熬完夜的某天早上,斯坦福大學博士后研究員雷蒙德?塞拉(Raymond Sierra)對筆者說:“我同時做著兩種不同的研究,實際上經常 24 小時不回家。”今年夏天,塞拉正在研究 DNA 光裂合酶(一種 DNA 修復酶)的結構,最終目標是解析它的反應動力學。“這是只在植物體內存在的蛋白酶,保護植物 DNA 免受紫外線的傷害,人類不表達這種酶。”塞拉正在研究這種防御機制,以尋求預防皮膚癌的可能方式。
他在一座山下的實驗室里使用環形同步加速器展開研究。這個機器可以發射激光,幫助實驗人員深入研究生物材料的結構。這種強大的儀器在許多研究中都會被用到,因此無論何時都供不應求,塞拉必須排隊等待。
塞拉說:“每天只能使用一次,一次也只能做一項實驗。有時候,你可以有一整個白天的時間使用它,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能在夜里才有機會用。”
他花了許多個晚上使用這臺機器——把植物材料放進去,在同步加速器X射線的高強度和穿透力的幫助下,塞拉能更深入地觀察植物細胞。
“晚上來用真的很棒,”他說,“你不停地拍下這些高質量的 X 光片。但其他的夜晚就很無聊。你只是坐在那里收集數據,然后就睡著了,因為沒什么可做的。”
睡眠之聲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生理和睡眠醫學中心的睡眠神經科學博士奈莉?帕帕蘭博(Nelly Papalambros)說:“我們的工作就是觀察人們的睡眠。我們還需要監控設備,確保它正常工作并進行測量。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主要監測大腦活動。”
從 2013 年到 2015 年,帕帕蘭博每周至少會花一個夜晚,對睡著的被試進行多導睡眠監測。通過記錄被試的血氧水平、心率、呼吸和運動數據,研究人員能觀察受試者的大腦和身體功能。在她最近的研究中,帕帕蘭博和她的團隊研究了某些聲音如何誘發老年患者的深度睡眠。
所以,當其他人都在打盹兒的時候,她基本上是醒著在工作的。
她說:“熬夜讓人筋疲力盡。熬夜有點恐怖,而且也太安靜了。大約凌晨 3 點后,我就不能再清晰地思考了。所以我會在網上看一些平時根本不會去看的視頻,并且會特別想吃垃圾食品。在做完睡眠實驗之后的第二天,我會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有一次我丟了鑰匙,然后我丈夫在首飾盒里幫我找到了。”
她還有另一項研究,是關于如何誘導阿爾茨海默癥早期患者進入更深層次的睡眠,但是,她期待自己不用再熬夜,把研究工作換到白天進行。
她解釋說:“現在我們有足夠的資金來雇傭其他人做這些事,所以我熬夜工作的次數已經很少了。睡眠研究者自己卻睡眠不足,這真是一個有趣的悖論。”
睡眠實驗 圖片來源:TradeIndia
來自午夜的折扣
尼科?達森巴赫 (Nico Dosenbach) 博士的研究將包括他自己在內的研究人員轉變為研究對象。為了收集大量的個人大腦數據,達森巴赫掃描了他自己的、他的研究伙伴的,以及其他 8 名初級教員或研究生的大腦。
達森巴赫博士是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一名小兒科和發育神經生物學教授, 他與數十名其他研究人員共享一臺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儀(MRI)。不論何時,只要這臺機器有空,他就會去使用,這么做的結果就是他經常上夜班。他需要在每天的同一時間持續進行核磁共振掃描,而只有夜間,掃描儀才可能空下來,而且使用費用也更劃算。
他說:“從午夜過后到早上 7 點,儀器的使用費用都會打折。它在白天是 600 美元一小時,夜間則降為每小時 50 或 60 美元。我們會一直等到計費系統的計算機時鐘切換到午夜時間,這樣我們就不用支付那么昂貴的使用費了。”
達森巴赫的小組每一兩個夜晚就會互相掃描彼此的大腦,最終每一個人需要進行 12 次、每次持續兩小時的核磁共振掃描。如無意外的話,每天夜里,他們都會在實驗室里呆上幾個小時再回家。
“有一兩次,我與其中一名參與者一起討論科學問題,他也是一名神經科學家,我們一直討論到天亮以后才回家。”
從這幾十個小時的 MRI 數據中,達森巴赫的團隊繪制出了詳細的大腦神經連接圖譜,揭示了大腦網絡中空間和組織結構的變異性。未來某一天,這項研究可能會幫助開發針對大腦相關疾病的個性化治療方案。
但他承認,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戰。
“人們經常在掃描過程中睡著了,”他說。“因為他們只是躺在那里,而且必須完全靜止不動。那里面確實很吵,但這讓人始終保持清醒還是很難。我們不得不把他叫醒,但是這也不容易,因為噪音實在太大了,躺在里面的人根本聽不到我們的聲音。”
睡眠對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但連接心血管病理和睡眠的回路尚不清楚。10月30日,一項發表于《自然》的新研究發現,心臟病發作后,免疫細胞會迅速涌向大腦并促進深度睡眠,這種深度睡眠通過緩解心臟炎癥促進康復。......
國家藥典委員會發布關于征集藥用輔料標準研究用樣品的通知(2024年第三批)。原通知如下:各相關單位:2024年我委將繼續組織開展《中國藥典》藥用輔料標準研究。為增強藥用輔料標準研究用樣品的代表性,確保......
2023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保持穩定增長,投入強度持續提升,基礎研究投入取得新進展,國家財政科技支出穩步增加。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情況2023年,全國共......
文|卜金婷2021年的一整年,劉俁都在經歷失敗。這是劉俁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做博士后的第一年,他轉換了研究方向。彼時,憑借“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干勁,劉俁一入門就接手了一個大難題:利用分......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南方特色作物遺傳育種團隊聯合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等單位,發現了酸橙辛弗林生物合成分子關鍵基因。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同行期刊》(PeerJourn......
中新網北京9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地球與環境》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顯示,自1970年以來,南美洲部分地區每年同時發生極端炎熱、干旱和高火災風險的天數增長......
中新網西安9月27日電(記者阿琳娜)記者27日從西北大學獲悉,該校城市與環境學院徐國保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自然》)發表了長文“JetstreamcontrolsonEuro......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病醫院/芙蓉實驗室研究團隊基于近十年的自然人群及皮膚病專病隊列的系列研究成果,并結合國際相關領域最新進展,提出中老年女性皮膚疾病分年齡段實現精準防治的新觀點。9月25日,相關成果以......
9月23日至28日,第19屆世界近視眼大會(簡稱IMC)在長沙、三亞兩地舉行,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位專家學者,交流和分享近視眼領域的新理念與新成果。第19屆世界近視大會舉行。主辦方供圖今年......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科研團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明清時期人類干擾加劇喀斯特洼地侵蝕產沙。該研究成果9月14日發表于ScienceChina-Ear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