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遞減率是高山地區最常用的氣溫插值參數。大量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氣溫遞減率具有很強的空間異質性和季節變化,但稀疏分布的氣象站點難以提供準確可靠的溫度遞減率參數。雖然利用遙感地表溫度估算氣溫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尚無研究定量評價利用遙感地溫數據估算氣溫遞減率的可行性及精度。
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張凡課題組博士張宏波及其合作者基于青藏高原86個氣象站的日氣溫觀測數據,對比評價了兩種基于MODIS地表溫度估算氣溫遞減率的方法,包括:1.先以MODIS地表溫度為主要變量,結合儒略日、高程、經緯度等輔助因子,建立回歸方程估算氣溫,進而基于估算得到的氣溫計算氣溫遞減率,簡稱“TEM方法”;2.直接計算MODIS地溫遞減率,以之替代氣溫遞減率,簡稱“DFM方法”。
研究結果表明,基于MODIS夜間地表溫度的TEM方法和DFM方法估算日平均氣溫遞減率的誤差均為~0.2℃/100m。考慮到青藏高原的平均高程約為4300米,而其氣象站的平均高程約為3300米,在平均情況下,使用3300米高程處氣象站的觀測數據插值估算4300米高程處的氣溫,預計可產生大約2℃(=0.2℃/100m*1000m)的氣溫估算誤差。此外,TEM和DFM方法估算得到的氣溫遞減率與基于氣象站觀測得到的氣溫遞減率具有非常一致的時空分布特征。盡管估算精度和時空分布特征無顯著差異,但DFM方法不依賴于局地氣象站氣溫觀測,因而在青藏高原西部氣溫缺測地區具有更大的應用潛力。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上。
感覺反饋對截肢者探索環境并與其互動非常重要。現在,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能將熱信息從假肢傳遞給截肢者的設備,從而使截肢者能夠感知外界溫度并做出反應。這個名為MiniTouch的設備,使用現有電子設備,可以......
在20世紀70年代開展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作為證明青藏高原隆升歷程和幅度的重要證據之一,三趾馬(Hipparion)化石發現于西藏吉隆縣沃馬盆地和比如縣布隆盆地的中新世地層。進入新世紀,根......
12月13日,《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雷初朝教授團隊聯合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等10家單位共同完成的關于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馴化與黃牛利用研究的論文。本研究中用到的牛和......
每月全球地表氣溫異常值(°C),相對于1991-2020年的時間序列,從1940年1月到2023年11月。2023年和2016年分別用明亮的紅色和深紅色的粗線顯示。其他年份以藍色(1940年代)到磚紅......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30日發布消息稱,該園古生態研究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孜縣柳區晚古新世植物群中發現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屬化石,為解析羊蹄甲屬植物的起源及其傳播路線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于......
對于高能耗的數據中心來說,并不總是溫度越低越好,尤其是在電費方面。香港理工大學教授王盛衛與合作者研究發現,讓數據中心溫度保持在41℃左右,可在全球范圍內節省高達56%的冷卻成本。研究或有助于未來開發和......
青藏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三重四級桿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超高效液相色譜儀三重四級桿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全自動提取濃縮設備、六通道多列包裝機)設備采購招標公告招標編號:SYZB......
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流域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豐富,并對氣候變化頗為敏感。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區永久性凍土層消融面積不斷擴大,加劇了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不穩定性。CO2排放速率的增加,促進了......
生物圈釋放的大氣一次生物氣溶膠(PBAPs)在地球系統中廣泛存在,阿拉伯糖醇、甘露醇、葡萄糖和海藻糖是主要的生物源組分,并作為示蹤物應用于PBAPs的表征和解析。有研究指出PBAPs對大氣棕碳有重要貢......
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兩架“海燕號”氣探型高空大型無人機日前在四川省自貢市完成交付,并成功實現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氣象精細化垂直探測首飛。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主任李良序介紹,這意味著國家級機動觀測業務正式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