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困擾世界醫學界的重大難題脊髓損傷修復獲突破性進展。我國科研人員首次證明,應用自主研發的活性生物材料改善損傷局部微環境,促進非人靈長類恒河猴的皮質脊髓束長距離再生,穿過損傷區且與宿主脊髓建立起功能性神經網絡從而導致截癱肢體功能恢復。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該研究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首都醫科大學雙聘教授李曉光、上海同濟醫院孫毅教授及首都醫科大學楊朝陽教授領銜完成。研究顛覆了100多年前神經科學大師Cajal提出的“成年哺乳類中樞神經損傷不能再生”的結論,闡明了生物活性材料誘導中樞神經系統再生的機制,為成年哺乳類脊髓損傷治療奠定了基礎。
在“成年內源性干細胞孵化學說”中,研究人員將內源性干細胞的孵化看作育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腦或脊髓的病損部位充滿各種炎性因子和抑制因子,就像鹽堿地,而存在于成年哺乳類腦和脊髓內的神經干細胞大多處于靜息狀態,就像蟄伏的種子。
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活性生物材料可長期釋放神經營養因子,改善被認為是“鹽堿地”的損傷局部微環境,激活“蟄伏的種子”,讓其遷移至病損部位分化為成熟神經元。新生的神經元可與宿主細胞形成功能性神經環路最終促進功能恢復。
據介紹,該項成果的創新性在于采用單純的生物材料移植,避免了免疫排斥、倫理糾紛和腫瘤發生的風險,由于恒河猴與人類的神經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極為相近,為臨床治愈脊髓損傷患者帶來了更大希望。同時,研究人員建立了一系列非侵入性技術手段,如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及步態分析等方法進行療效評估,為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轉化奠定了基礎。
荷蘭科學家研究報道了一種給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快速分類的技術,結合快速測序和深度學習AI模型,或能在不到90分鐘內完成分子診斷。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研究結果顯示術中進行腫瘤分子診斷以輔助手術決......
中新網武漢10月26日電(楊岑馬芙蓉)一種名為AAV.CPP.16的腺相關病毒變體,能夠有效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的血腦屏障,遞送藥物至大腦與脊髓,有效治療患有惡性膠質瘤的實驗小鼠。近日,發表于《自然-生物......
近日,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張力課題組首次發現了胰泌素(SCT)在基底外側杏仁核(BLA)腦區對小鼠本能社交行為的調控作用。相關研究發表于中國科學院主辦的期刊NationalScienceRevie......
骨源性激素骨鈣素(OCN)對大腦發育和神經功能至關重要,但OCN在中樞神經系統(CNS)中的調控機制仍不清楚。近日,我國科學家團隊在《ScienceAdvances》發表題為“Osteocalcina......
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研究員彭勃團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毛穎團隊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研究員袁逖飛團隊開展聯合攻關,利用活細胞成像、嚴謹譜系追蹤和藥理學等多個手段對NeuroD1介導的小膠質細胞......
骨源性激素骨鈣素(OCN)對大腦發育和神經功能至關重要,但OCN在中樞神經系統(CNS)中的調控機制仍不清楚。近日,我國科學家團隊在《ScienceAdvances》發表題為“Osteocalcina......
腦膜是包裹中樞神經系統的膜狀結構,中樞神經系統中擁有豐富的免疫細胞,介導中樞神經系統的免疫監視過程。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免疫細胞主要來自于血液循環系統。髓系細胞包括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和......
由于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病原體被鑒定為SARS-CoV-2。截至目前(8月4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
3月4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首次證實了新冠病毒攻擊中樞神經系統的病例。醫務人員對其患者腦脊液標本進行宏基因組二代測序,獲得了SARS-CoV-2病毒基因組序列。據報道,2月25日,56歲的許......
北京地壇醫院3月4日公布,2月25日,首例新冠肺炎合并腦炎患者出院。新冠肺炎患者可合并ARDS、心肌損害、凝血功能異常、腎臟損傷、肝臟損害等多臟器損害,尚未發現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報道,此病例報道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