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發現將促成破壞性更小的航線。圖片來源:PNAS
對于鯨和北極熊來說,融化的海冰絕不僅僅意味著簡單的棲息地喪失。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開放水域季節變長導致的北極航運量劇增,可能使在北極棲息的眾多海洋哺乳動物處于危險境地。
隨著夏季海冰覆蓋量減少,諸如西北航道等航線在較溫暖月份成為無冰區。這導致一些地區的海輪數量增加了3倍。一些預測表明,北極夏季海冰可能到2040年消失,因此預計船運量只會進一步增加。
通過的船只越多,哺乳動物陷入困境的可能性便越大,因為水下噪聲會給它們造成壓力,或者干擾其日常生活。
為確定哪些動物最易受到傷害,研究人員調查了包括白鯨、獨角鯨、髯海豹和北極熊在內的7個物種、80個種群。對于每個種群,他們計算了所謂的“脆弱性得分”。這基于兩個因素:重要航線可能將如何同每個群體的棲息地重疊,以及每個種群對船舶交通的敏感度如何。其中,敏感度得分基于和動物—船舶相撞、噪音干擾以及現有船舶交通如何影響動物交配、遷徙、覓食等日常活動相關的數據。
動物的社會組織形式能夠影響壽命。2日,記者從中科院動物所獲悉,利用系統發育比較分析方法,該所研究人員對近1000種哺乳動物分析發現,群居物種比獨居物種更長壽。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雜志。......
哺乳動物,也稱獸類,擁有多種社會組織,如獨居、配對和群居等。群居形式多樣,包含以裸鼴鼠為代表的真社會和以金絲猴為代表的重層社會。群居還可根據成年雌性和成年雄性獨居或與多個異性共居的情況,劃分為一雄多雌......
近日,由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組織編制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2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本年度報告共包含“北極地區冰雪與植被變化”和“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及復種與灌溉的貢獻”兩個......
哺乳動物的社會組織與壽命之間有何關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所)/中科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周旭明、李明研究員團隊領導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群居哺乳動物可能普遍比獨居哺乳動物活得......
人類的毛發為什么明顯比其他哺乳動物少?這一直是個謎。近日,美國科學家在eLife發表論文稱,人類似乎擁有全身長毛發的基因,但進化使它們喪失了功能。研究結果指出,一組基因和基因組的調控區域似乎對毛發的形......
乳酸(lactate)是哺乳動物糖酵解代謝中的主要產物,在腫瘤、敗血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狀態下顯著增多。其生物學功能因腫瘤細胞中存在的“瓦伯格效應(Warburgeffect)”而得到廣泛關注。2......
西伯利亞北極地區在2019年和2020年經歷了異常數量的火災。這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因為北極地區有大面積的永久凍土,這是一層永久凍結的底土,積累了大量的碳。火災會破壞永久凍土層,并導致以溫室氣體的形式......
日本名古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說,大腦視前區的EP3神經元在調節哺乳動物體溫方面起著關鍵作用。這一發現有助開發一種人工調節體溫技術,幫助治療中暑、體溫過低甚至肥胖癥。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進展》......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1.2億年前的小盜龍化石中發現了這種小型恐龍的午餐。對該恐龍化石的重新分析發現,在其肋骨中存在哺乳動物的腳骨。這是恐龍以哺乳動物為食的第一個證據。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古脊椎動物學雜志......
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研究所、河海大學、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香港大學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重建了西北太平洋地區末次冰期北極介形蟲的時間及空間分布,揭開北極介形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