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歷史觀來看,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階段,正向生態文明探索和邁進。相應的,廁所革命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次廁所革命:從露天排便到簡易的旱廁;第二次廁所革命:糞尿還田,農業循環利用;第三次廁所革命:抽水馬桶與下水道系統的普及。目前正處于第三次和第四次廁所革命之間,第四次廁所革命是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的廁所。
原始文明與第一次廁所革命
人類從動物界分化出來以后,經歷了幾百萬年的原始社會,通常把這一階段的文明稱為原始文明或漁獵文明。原始人的物質生產能力雖然非常低下,但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已開始了推動自然界人化的過程。
據考古發現,我國最早的廁所出現在距今5000多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遺址,當時的廁所只是一個設于房舍外的土坑,因古時農家廁所常用茅草遮蔽,故也稱“茅坑”或“茅廁”。我國最早的廁所記載,出現在西周的《儀禮?既夕禮》中:“隸人涅廁。”說的就是古人掘地為廁,待坑滿后,就命令奴隸把坑填上,再挖個新坑。
西方早期的廁所,出現在公元前3000多年兩河流域文明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也是相當簡單的設施:地面上的一個孔洞,通向地下放置的可移動的罐子。這種簡易設施邁出了人類如廁文明的第一步——將排泄物置于生活范圍外,改善了定居點的環境。
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于有文化,有羞惡之心。從像動物那樣露天隨地大小便到建設有坑有遮擋的簡易旱廁可以說是第一次廁所革命。
農耕文明與第二次廁所革命
大約距今一萬年前出現了人類文明的第一個重大轉折,由原始文明進入農業文明。農業文明使自然界的人化過程進一步發展,代表性的成就就是青銅器、鐵器文字造紙印刷術等等。主要的物質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人類不再依賴自然界提供的現成食物,而是通過創造適當的條件,使自己所需的動物和植物得到生長和繁衍,對自然力的利用已經擴大到若干可再生能源。
中國有數千年的沒有間斷的農業文明史,形成世界上代表性的農耕文明。戰國末期,人們發現豬糞尿和人糞尿等在豬圈中充分混合發酵后形成的肥料是最好的農家肥。于是,秦漢時期出現了帶豬圈的廁所——“溷”。這樣一來,既減少了污染源,清理起來更方便,又有效利用了生活空間,也有利于資源的再利用。
在江南農村,早在宋代就已有收集人糞的記載。《陳旉農書》已說到建造糞屋、糞池收集人糞尿。因此,將糞尿還田,資源化利用形成循環傳統的循環農業可以說是與農耕文明相適應的第二次廁所革命。
工業文明與第三次廁所革命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人類文明出現第二個重大轉折,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這一時期,人們大規模地開采各種礦產資,廣泛利用高效化石能,進行機械化的大生產,并以工業武裝農業,使農業也工業化了。
1775年,第一項具有現代意義的抽水馬桶ZL由亞歷山大?卡明斯發明。經過其后杰寧斯、克拉普爾、杜愛福等人的不斷改進,抽水馬桶變得方便而便宜。從此,抽水馬桶風靡英國,沒幾年,僅倫敦就有了20萬個抽水馬桶在運轉。
然而,當時人們將臟物清出室內后卻不加處理全部排到了泰晤士河中,污染了市民飲用水源。直到19世紀后期,人們才意識到病菌與飲用水之間的聯系。英國人開始將排污管線布置在飲用水管線下游,抽水馬桶被這些看不見的管線連接起來。
因此,抽水馬桶和下水道系統的結合和普及是第三次廁所革命,這次革命對人類衛生和健康帶來了巨大的進步和貢獻。
第四次廁所革命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歷史進入20世紀,曾經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輝煌勝利的人們才開始認識到,工業文明在給人類帶來優越生活條件的同時,卻給自然造成了空前嚴重的傷害,因而使人類自己也面臨著深刻的危機——全球生態失衡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
20世紀60年代以來,《寂靜的春天》《增長的極限》吹響了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號角,大自然給人類敲響了警鐘,歷史呼喚著新的文明時代的到來。這種新的文明,有人從文明發展的順序出發稱之為后工業文明,也有人從生態價值標準出發,稱之為生態文明,即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新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系統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力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順應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廁所革命和下水道變革才是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污水治理治本之策,才有可能實現污水處理廠綠色、低碳、循環的目標。試想進入污水處理廠的污水將不包括黑水和黃水,主要污染物將變為商品肥進入農田;農村不再用化學肥料,確保城市食品和飲水安全;城市下水道也不再輸送糞尿營養物,城市工業文明回歸農業生態文明,這將給百姓帶來多大的實惠。
回顧人類廁所歷史的進程和展望未來,可以看出廁所革命是一個梯級演進的方式,包括滿足人的生理需求的露天如廁、實現人與糞便分離的原始廁所(旱廁、馬桶等)、清潔的廁所空間(戶用、公共廁所、第三衛生間)、具有處理和環保單元的廁所、實現廢物資源化的廁所等類型。目前正在進行的第四次廁所革命是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的廁所革命,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廁所革命。
10月8日,記者從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獲悉,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國、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堅決貫徹落實自治區......
根據《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辦法》有關要求,第二輪前五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已分批次向社會公開。2023年10月10日,第二輪第六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
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當天,廣東省生態學會主辦的“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論壇暨首個全國生態日專題座談會”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行。論壇上,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駱世明以《“生態日”的來路與去向》為題作特邀......
被譽為“地球之肺”的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的“碳庫”資源。在全球氣候變化和“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如何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守護好、利用好森林資源,......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7月8日,以“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為主題的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在貴州省貴陽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國中出席并作主旨講話。原國務委員戴秉國出席......
7月8日上午,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在貴州省貴陽市開幕。聚焦綠色低碳發展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開幕論壇為期2天,今年的主題為“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將舉辦開......
6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國家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2005年8月15日考察湖州市安吉縣,首次提出“綠水青......
為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大眾化傳播,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我國擬將8月15日確定為全國生態日。關于設立全國生態日的決定草案26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
名稱關于征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索引號000014672/2023-00065分類其他生態環境管理業務信息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生成日期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