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近閉幕的"里約+20"峰會上,國際環境公約的履約問題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聯合國副秘書長、"里約+20"峰會秘書長沙祖康認為,里約峰會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不僅是因為我們談判后決定建立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而且我們還決定建立一個高級別論壇來監督履約情況"。
目前,國內關于國際環境條約遵約機制的研究不多,相關的研究文章較為少見。有必要加強對國際環境條約遵約機制的研究,在充分了解遵約機制的主要程序和制度的基礎上,避免成為不遵約案件中被起訴的對象,并利用遵約機制獲得更多的國際資金支持,降低我國在各項國際環境條約中的遵約成本。
國際環境法是國際法一個蓬勃發展的新興分支。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關國際環境保護的法律原則、規則和制度迅速發展,國際環境法逐漸成為國際法的一個新分支。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統計,國際社會迄今為止已制定270多項國際環境條約。
盡管國際環境條約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環境污染問題并沒有相應得到解決,全球環境呈現整體退化的趨勢,部分國家環境污染情況日趨嚴重。當前,國際社會正有意地將工作重心從制定國際環境條約轉移到保證和促進現有條約的遵守和執行上來。
新制度 促進履約的規則體系
國際環境條約的權利義務具有非相對性,不遵約效果具有累積性,造成的環境損害具有難于歸因和難以恢復性,而傳統爭端解決機制和責任賠償制度又具有事后救濟性。這些因素都影響了傳統履約保障制度在國際環境條約中有效發揮作用,并促使在國際環境條約中制訂新的預防性的、促進遵約的制度。遵約機制正是為了彌補傳統履約保障制度在國際環境條約上的不足,"在環境保護條約中出現的特有的促進履行條約義務的新制度"。
在此背景下,遵約機制應運而生。"遵約"從字面上看是指"對條約的遵守",確切地說是指國際環境條約締約方遵守其國際環境條約義務的狀態。應當注意的是,遵約不是一個"全有或全無"的概念。締約方沒有完全遵約并不意味著完全不遵約,遵約和不遵約之間存在著一段灰色地帶。
在法律背景下,"機制"一般指成套的暗示或明示的原則、準則、規則和決策制定程序,圍繞著它們,行為體的預期在一個特定領域內得以聚合。因此,遵約機制是指在國際環境條約框架內,為各締約方履行條約中規定的義務,由相關條約機構按一系列規則、準則和程序組織起來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
遵約機制包括以下三個構成要素:基本規則體系、遵約判定體系和不遵約反應體系。
基本規則體系是指由行為主體、行為規則以及與遵約目標相關的其他規則組成的規則體系,這是遵約機制的基礎;遵約信息體系,又稱遵約判定體系,是指通過締約方或其他機構提供遵約情況報告,并由相關機構對這些報告進行審核的體系,它主要包括報告和對報告的審批兩個部分;不遵約反應體系是針對不遵約行為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體系,主要包括啟動程序、不遵約的決定程序、不遵約的應對措施三個方面。
自從1998年《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建立了第一個遵約機制后,一些國際公約也仿照其模式,陸續建立了自己的遵約機制,如《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長距離跨界空氣污染公約》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
現在正在發展遵約機制的公約有:《越界環境影響評價的埃斯波公約》、《在環境事務中獲得信息、公眾參與決策和訴諸司法的奧胡斯公約》。
就要開始運行其遵約機制的公約有:《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關于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等。
另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于2002年通過了《多邊環境協定遵守和執行準則》。此準則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的就是遵約機制和國際程序。200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還制定了一個補充準則的《多邊環境協定遵守和執行手冊》,其中包含很多國家使用此準則的實例。
新機制 量體裁衣的個性設計
應當注意的是,由于各個國際環境條約之下遵約機制的內容和特點各有不同,要想建立一個適用于所有國際環境條約的遵約機制的理想模式是十分困難的。實際上,每個國際環境條約都應當根據各自針對的環境問題的特點量體裁衣,打造適合自身特點的遵約機制。
在所有領域中,氣候變化公約相關的遵約機制是當今國際環境條約中發展最快也最為成熟的遵約機制,它包括《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遵約機制和《京都議定書》遵約機制。
《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遵約機制主要體現在第13條建立的多邊協商程序上。為具體實施第13條的規定,《公約》第四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了第 10/CP.4號決定,以多邊協商委員會的形式發展多邊協商程序。根據此決定,締約方可以向多邊協商委員會提交有關自身或其他締約方在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委員會則在獲得技術和資金方面提供意見或建議以解決締約方的困境。雖然《公約》締約方會議試圖實際運行多邊協商程序,但因分歧較大一直未達成一致意見。
隨著《京都議定書》的制定和生效,締約方更多地把注意力轉移到發展《京都議定書》遵約機制上,而將制定《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多邊協商程序的具體細則問題擱置一邊了。可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并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遵約機制,但它包含了一些關鍵的因素,這些因素為日后發展遵約機制奠定了基礎。相比之下,《京都議定書》遵約機制則成熟得多,既建立了專門的遵約委員會,又對遵約委員會的運行程序、機制、議事規則等做了詳細規定。
作者單位
黃 婧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
王曉輝 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產業安全研究中心
王寧珝 大唐七臺河發電有限責任公司
專家視點
國際環境公約走向何方?
對話人:中國環境報記者張俊
不參加公約、加入了不好好履行會怎樣?
王燦發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如果一個國家,特別是有影響的大國,不與國際社會進行合作,不履行全球環境保護責任,就會被孤立,有時甚至被制裁,在經濟上,特別是在國際貿易方面有時也會受到損害。
因此,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一般都會對國際社會采取合作態度,也會積極參加國際公約。加入公約后,如果不努力履行條約義務,也會遭到國際社會的制裁。
既然加入了公約和條約,當然就應該履行條約義務。
王曦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般而言,國家應當加入環境公約。加入環境公約就是為保護人類環境這個"公共品"做貢獻。否則,就是"搭便車者"。加入了不好好履行,也淪為" 搭便車者"。對于一項公共事業而言,"搭便車者"應當越少越好,否則就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使人們都放棄為保護公共品而做出的努力,最后導致集體非理性即公共品的毀滅。
當然,國家加入環境公約,也要"量力而行"。在不具備履約的能力和其他必要條件的情況下,不宜貿然加入。否則,國家會陷入承擔了公約義務卻無力履行的尷尬境地。
林燦鈴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環境問題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正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是國際政治、經濟和外交的重要議題,任何國家想在這個問題上置身事外都是不可能的。
參加國際環境公約積極參與國際環境事務的合作有利于取得外交主動權并及時反映自己的利益。不參加國際環境公約不僅在"環境外交"中失分,受到國際社會的輿論和道義譴責且必將在與世界各國的正常經濟、貿易、商業、文化、科技等交流上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秦天寶 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各國并沒有強制性的法律義務一定要加入某項國際公約,所以不加入公約并沒有法律后果。但不加入公約不見得是好事,一方面,拒絕加入國際環境公約會受到國際社會在政治上的批評和道德上的譴責;另一方面,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不加入公約就無法享受到公約可能帶來的好處和惠益,否則還有可能被邊緣化。
如果一國加入某項公約、承擔了特定國際法律義務但不履行,應當受到懲罰。但國際環境公約的懲罰不能是對締約國予以簡單的報復,而是要考慮到不履行公約的原因,采用"胡蘿卜加大棒"的方式。
國際環境公約有哪些新趨勢、新特點?
王燦發
國際環境法未來的發展方向應當朝著系統化、嚴密化、可實施性方向發展,在各國主權利益斗爭和平衡的同時,更多地會表現出加強國際合作的意愿。
因為,畢竟地球只有一個,任何國家、任何地區甚至任何人,在環境的挑戰面前,最終會做出理性的選擇。
王曦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公約有很大的發展。隨著人類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對地球環境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地球環境已經不堪重負。
這種情況表明,國際社會將一方面繼續制定新的環境公約來應對新的環境問題,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環境公約的執行。
林燦鈴
國際環境公約必將著眼于人類生存環境的總體保護和制度設計;更加注重履約機制、違約責任、賠償機制等的建立與進一步完善;鑒于世界各國發展水平不一的客觀現實,國際合作作為國際環境公約的基本原則必將得到進一步強調和落實;"框架公約+議定書"的模式必將得到進一步更加廣泛的應用。
秦天寶
首先是公約的談判和制定方面,應當更加公開和透明。目前大多數國際環境公約的談判和制定還是由少數大國掌控,未來將會讓所有國家都有機會參與決策、表達聲音,即首先實現程序正義。其次,在公約內容方面,要更多地考慮根據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來分配各國締約國的權利義務關系。亦即,環境公約應當既考慮形式公正,又考慮到實質公正。
圖1深海魚類基本信息圖示圖2深淵魚類重要的深海適應性機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2330405)等資助下,何舜平研究員領導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西北工業大學團隊在......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2025年4至5月政府采購意向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中國地質科......
環境監測是指環境監測機構對環境質量狀況進行監視和測定的活動。環境監測是通過對反映環境質量的指標進行監視和測定,以確定環境污染狀況和環境質量的高低。環境監測的內容主要包括物理指標的監測、化學指標的監測和......
2024年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大,pm2.5濃度為29.3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7%,優良天數比例為87.2%,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
2025年2月21日,由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與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共同舉辦的第九屆環境研究合作實驗室技術交流會在北京順利召開。本次會議匯聚了來自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北京市各區縣環保局、國家地......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智能學部生態環境學院教授王旭團隊在城市水循環模擬與評估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研究團隊以新污染物為對象,開創性提出以“水-環境-健康協同效益”......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規范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評價、監測數據統計和有效性判定等工作,我部組織制定了《城市功能區聲......
關于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獲獎集體和個人的通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廳(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總工會、團委、婦聯、市場監督管理局(廳、委):為深入貫......
關于發布《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技術指南入河排污口設置》等兩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的公告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落實《國務院辦公廳......
2024年12月8-9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共同主辦的第二屆新污染物治理研討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順利召開,旨在推動新污染物治理與環境風險防范,促進新污染物治理......